桐城gdp城鎮排名(桐城市入選安徽縣域經濟總量)
2023-06-15 04:10:38 16
近日,安徽各縣(市)相繼發布2020年主要經濟數據,縣域經濟總量(GDP)20強名單新鮮出爐。
與2019年相比,2020年安徽縣域20強名單保持穩定,位次相對變化較小;20強經濟總量總和達到9642.8億元,佔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4.93%。
你的家鄉上榜經濟20強了嗎?一起來看。
製圖:王碧琦
肥西一馬當先,五縣(市)破500億,鳳陽升幅最大
2020年,在安徽省59個縣(市)中,合肥市肥西縣一馬當先,以870.2億元領跑全省縣域,肥東以703.4億元位居第2,長豐以659.4億元位居第3。三縣持續多年位居安徽省縣域經濟前三甲。
天長市經濟總量達到549.3億元,位居第4;無為市經濟總量突破500億元,達到511億元,位居第5。
排在第6的是巢湖市,經濟總量達到498.3億元;濉溪縣緊隨其後,總量為491億元;廬江縣排在第8,為481.4億元;太和縣達到476億元,排在第9;當塗縣以463.5億元排在第10。
排在11—20位的分別是懷遠、潁上、鳳陽、臨泉、蕭縣、桐城、蒙城、寧國、渦陽和界首。
從縣域經濟總量10強榜單來看,入圍門檻進一步提高,達到454.5億元。從20強榜單來看,上榜門檻達到346.5億元,相比2019年,提高了6.5億元。
在20強梯隊中,800億、500億、400億成為3個整數關口,肥西縣是目前安徽唯一GDP超過800億元的縣域;肥東成功邁上700億元臺階,長豐突破600億元,天長和無為突破500億元。同時,超過400億元的縣域有13個。
20強中,鳳陽成為最大的黑馬。2018年,鳳陽經濟總量為208億元,在第四次經濟普查後,2019年大幅飆升,達到397.5億元,成功挺進安徽縣域經濟總量20強榜單,2020年突破400億元關口,經濟排名由2015年全省第33位,躍升至第13位,是全省升幅最大、進位最快的縣。
從增速來看,長豐縣以6.3%高居榜首,肥西縣排在第2,增速達到5.7%,肥東縣位居第3,達到5.6%,增速前三強全部位於合肥市。
無為以5.5%的增速排在第4,寧國排在第5,增速達到5.3%。這是20強中5個增速超過5%的縣域。20強中,有14個縣域經濟增速超過安徽省3.9%的經濟增速。
合肥五縣域齊聚前十,皖北縣域表現亮眼
從20強的所屬市域來看,縣域發展呈現非均衡狀態。合肥5縣(市)全部上榜,並且全部位於10強。
2020年,合肥經濟總量成功突破萬億,不僅躋身萬億俱樂部城市,更是歷史上第一次進入全國城市經濟20強。下轄5縣(市)在合肥的迅速崛起中,收穫了輻射帶動、產業聯動的紅利,迎來了快速發展。
阜陽有4縣(市)上榜,位居第2,分別是太和、潁上、臨泉和界首;亳州2縣上榜,是蒙城和渦陽。這些縣域人口多、市場大、資源稟賦相對較好,正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期,經濟發展較為明顯。
滁州同樣也有天長、鳳陽2縣(市)上榜。滁州在2019年站上安徽經濟「第三城」,2020年繼續坐穩,並且經濟總量再次躍上新臺階,進入「3000億元大城市」之列,達到3032.1億元。在滁州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積極對接「大江北」戰略中,所轄縣域眼睛向東看,目標跟東比,身子往東靠,步伐朝東邁,發展突飛猛進。
此外,蕪湖、淮北、馬鞍山、蚌埠、安慶、宿州、宣城7市各有一縣上榜。六安、淮南、銅陵、黃山和池州目前沒有縣域上榜20強榜單。
從全省區域分布來看,分化明顯,皖北有10縣上榜,分別是濉溪、太和、懷遠、潁上、鳳陽、蒙城、蕭縣、臨泉、渦陽和界首;皖中8縣上榜,分別為肥西、肥東、長豐、天長、無為、巢湖、廬江和桐城;皖南有2縣上榜,分別為當塗和寧國。
從安徽「一圈五區」新格局來看,合肥都市圈有8縣上榜,可見省會合肥的帶動作用,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有11縣上榜,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有9縣上榜,皖北的後發優勢正在轉化為發展的競爭優勢。
安徽首個千億大縣將花落誰家?
對於縣域經濟體而言,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意味著經濟能級站上新臺階,這是衡量一個強縣的標準。目前,安徽縣域經濟總量最高的肥西,2020年經濟總量為870.2億元,距離突破千億仍有一段距離。
與同在長三角的蘇浙兩省縣域經濟相比,安徽差距明顯。早在2018年,江蘇就已有11個縣域突破1000億元,蘇南四小龍(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更是全部突破2000億元。同期,浙江也有6個縣域突破1000億元。2019年,江蘇擁有15個千億強縣,位居全國第一,浙江擁有8個。
從中部來看,湖南、河南兩省早已有了千億縣,湖南長沙市下轄的長沙縣更是雄踞中部第一縣;河南鄭州市的新鄭市、中牟縣也已突破千億。
即使是經濟總量遠低於安徽省的江西省,也在2019年迎來了第一個千億縣。2019年,江西南昌市下轄的南昌縣經濟總量突破1000億元,達到1027.8億元。
因此,安徽所有縣域都要有一種「坐不住」和「等不起」的緊迫感,要「著急」起來了,更要奮起直追。
決策雜誌注意到,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安徽前三甲縣域全部喊出了千億雄心,著手醞釀大動作。
最具競爭力的肥西縣提出,要在「十四五」中期,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縣域率先躍上千億元新臺階,財政收入在全省縣域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十四五」末,綜合實力力爭進入長三角縣域前20強。
作為安徽「第一縣」,肥西無疑被寄予厚望,從數據來看,肥西是最有實力衝擊千億的縣域,也最有希望成為安徽首個千億強縣。
緊追其後的肥東縣也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力爭在「十四五」時期早日實現「工業總產值、地區生產總值雙千億」目標;確保提前一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過千億,力爭到202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0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市比重穩中有升,綜合實力穩居「全省前三甲、全國百強縣」併力爭前移。
同處合肥,長豐的雄心也不小。
「十四五」時期,長豐縣提出要錨定「雙千億」目標(GDP、規上工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提升全市貢獻度,打造產業強縣引領區、城鄉一體示範區、縣域發展樣板區、省會城市副中心「三區一中心」。
頗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排在第8的廬江要力爭在「十四五」搞個大動作,到202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力爭10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800億元、力爭1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80億元、力爭100億元。綜合實力在全國、全省位次進一步前移,爭取進入全省五強縣,全力衝刺全國百強縣。
2020年廬江經濟總量為481.4億元,若要在「十四五」突破千億,也就是5年之內,再造一個廬江。廬江的雄心可見不一般。
廬江憑什麼能?
決策雜誌注意到,「十三五」以來,廬江縣域綜合實力快速提升:10年連續躍升14位,2018年首次闖入縣域十強,2019年再前進2位,2020年位居第8位,創造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廬江現象」。
這些喊出千億雄心的縣域全部位於合肥市,走的都是「中心城市帶動型」發展路徑,也從另一角度佐證了省會的強大輻射帶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排在第四的天長市,雖沒有明確提出衝刺千億GDP的目標,但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發展「113」戰略目標,即全國百強爭優、長三角達到均值、全省衝刺前三,持續激發創新活力,全力打造千億產業、百億企業。
但不管怎樣,無論是千億雄心,還是穩步發展,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縣域發展是省域發展的基石,安徽所有縣域都要有「起跑就是衝刺,開局就要決戰」的決心和毅力,思想上緊起來,行動上快起來,幹出「猛」的勢頭,堅持「進」的執著,才能跑出「十四五」開局起步的快節奏和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