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可以跨市旅遊嗎(今年端午為啥來得這麼早)
2023-06-15 04:23:12 2
來源: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6月3日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有心人發現,2021年的端午節出現在公曆6月14日,2023年的端午節落在公曆6月22日,這意味著今年的端午節比去年提前了11天,比明年更是早到了19天。
同樣是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為何公曆日期飄忽不定?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科普專家林願解釋說,但凡農曆節日,比如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其對應的公曆日期都不固定。受公曆一年與農曆一年相差11天左右、現行農曆置閏法「十九年七閏」等因素影響,農曆節日在公曆中的對應日期,要麼提前10天左右,要麼推後19天左右。
拿端午節來說,農曆日期固定在五月初五,而公曆日期則在5月至6月之間徘徊,落在6月居多。其中,最早落在5月27日(如2039年和2085年),最晚落在6月26日(如1906年),因此,每年公曆5月27日至6月26日中的任何一天為端午節均屬正常。天文年曆顯示,2022年的端午節是2018年至2024年這7年裡對應公曆最早的。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因紀念屈原而興,是端午節最為流行的民間解釋。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經過千年歲月淘洗,傳承至今,端午節凝結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端午節更是形成了十分豐富的習俗活動,大致而言,主要包括特定的飲食活動(如吃粽子)、娛樂活動(如賽龍舟)、祭祀活動(如祭龍神)、避邪驅毒活動(如戴五彩繩)等。
林願表示,時至今日,端午節已成國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的公曆日期雖然不固定,但它的文化內涵卻是永恆不變的,那就是深深的民族之愛和濃濃的愛國情懷。
端午假期將至
你這個假期有什麼打算?
小夥伴們關心
這個假期能出門玩嗎?
尤其是能跨省遊嗎?
一起來看
跨省遊「熔斷」機制精準到縣
5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強疫情防控科學精準實施跨省旅遊「熔斷」機制的通知》,明確對出現中高風險地區的縣(市、區、旗)和直轄市的區(縣),立即暫停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經營進出該地的跨省團隊旅遊及「機票 酒店」業務。
記者注意到,這是首次將跨省遊「熔斷」政策的行政單位從省(區、市),調整為縣(市、區、旗),以及直轄市的區(縣)。
攜程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這標誌著跨省遊「熔斷」機制出現重大轉變,朝著更加科學精準的方向發展,也是國務院近期出臺的一系列穩經濟政策在旅遊行業的重要體現。
多省份宣布恢復跨省遊
隨著當地疫情防控形勢的穩定,近日一些省份陸續宣布恢復跨省遊,包括吉林、廣西、浙江、福建、湖南等。
其中,吉林文旅廳5月31日指出,鑑於目前吉林省全域均為低風險地區,即日起,恢復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經營跨省團隊旅遊及「機票 酒店」業務。
5月31日,浙江也有序恢復旅行社和在線旅遊企業經營跨省團隊旅遊及「機票 酒店」業務,並鼓勵該省內無社會面本土疫情的設區市之間開展跨市遊。還明確人員自由流動的基本要求,各地不得層層加碼,不得簡單以疫情為由限制出行、人為設置跨市遊障礙。
多地倡導就地過端午節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劉曉峰5月31日在發布會上呼籲,近期非必要不出京,不去中高風險地區和有疫情發生的地區,倡導就地過節,減少人員流動,簡約生活,不聚餐聚會。
西安5月29日發布通告,倡導就地過「端午」,不前往14日內有新增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縣(區、旗)和陸路邊境口岸所在縣(區、旗)。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原則上不離市,確需離市的,嚴格審批管理。省外人員、14日內有病例地區、疫情高流行地區確需來返我市人員,須提前3日向目的地所在社區(村)等住宿場所報備。
青海省5月29日發布通告,提倡群眾就地過節,不外出、不遠行,非必要不出省、不跨市州流動。嚴格限制省內人員前往中高風險和疫情發生地區,減少西寧市主城區與周邊一區兩縣之間、西寧市與其他市州之間的人員流動。
來自河南交警。
5月30日,河南交警微信公號發布消息稱,根據河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最新通知,省外入豫即賦黃碼,請嚴格落實「三天兩次核酸檢測」,之後會自動轉為綠碼 。省外來(返)豫人員請務必做到「雙報備、雙核酸」,即提前3天向目的地社區(村)、單位、酒店報備,並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入豫後,請立即再次向社區(村)、單位、酒店報告,並在24小時內儘快再做一次核酸,一周內不聚餐、不聚會、少外出。
文旅部:出現感冒發熱等症狀應停止遊覽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發布端午節假期出遊提示,遊客出遊前,應關注疫情動態和中高風險地區變化情況,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旅遊。出現感冒、發熱等症狀時,應停止遊覽並及時就醫。
一、合理安排行程。遊客出遊前,應關注疫情動態和中高風險地區變化情況,不前往中高風險地區旅遊。通過權威渠道查詢景區開放、限流措施,尤其要了解門票預約、分時段遊覽等措施,合理規劃旅遊線路和時間。密切關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氣狀況,根據天氣預警及時調整行程。
二、加強個人防護。出遊期間,自覺遵守疫情防控規定,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勤通風,養成「一米線」好習慣,避免扎堆。咳嗽、打噴嚏時,注意用肘部或紙巾遮掩,不隨地吐痰。出現感冒、發熱等症狀時,應停止遊覽並及時就醫。
三、關注汛期安全。在山區、河谷等區域要防範山體滑坡、落石、泥石流、山洪暴發等安全風險。避免前往不具備開放接待旅遊者條件的區域,不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水域遊泳。根據個人年齡、健康、心理等狀況,量力而行、謹慎選擇划船、漂流、浮潛、深潛等涉水活動,並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四、文明健康出遊。出遊期間,樹立文明旅遊意識,遵守文明行為規範,關愛自然生態,愛惜公共設施,遵守公共秩序。積極踐行「光碟行動」,杜絕餐飲浪費,提倡使用公勺公筷。不汙染水源,不隨意丟棄飲料瓶、包裝袋、溼巾等廢棄物,不踐踏綠地花叢,不刻畫攀折樹木,弘揚文明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