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超寫作水平(劉子超午夜降臨前抵達)
2023-06-15 01:32:28
旅行文學在西方有著幾百年的傳統,過往的異域經驗大多是由西方人的視角書寫。而在中國作家的行列中,劉子超被不少人讚譽為這一代最傑出的旅行作家之一。《午夜降臨前抵達》是劉子超的首部旅行文學作品,獲得了2015年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獎,同時入選了當年豆瓣年度好書的榜單。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午夜降臨前抵達》
作者:劉子超
版本:新經典文化|文匯出版社 2021年8月
作者簡介:
劉子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於《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作品包括《午夜降臨前抵達》《沿著季風的方向》《失落的衛星》,另譯有《驚異之城》《流動的盛宴》《漫長的告別》。
2019年,中亞作品(《烏茲別克斯坦:尋找中亞的失落之心》)獲評「全球真實故事獎」(True Story Award)特別關注作品;2021年,被評為「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午夜降臨前抵達》是作家劉子超的出發之作。
他獨自踏上旅途,深入歐洲腹地,展開一場逃脫和尋找的漫遊。中歐生長在帝國和強權的夾縫中,在歷史的長河中撕扯和遊移。她曾建立起龐大的帝國,點燃兩次世界大戰,也在冷戰中被鐵幕割離。
不安與刺痛,親切與安慰,光明與陰影——遙遠的中歐如同鏡像,依然保持著永恆不變的特質,吸引著同樣迷惘的心靈。當現實過於沉重,當時代過於輕浮,去見識風景和人間,去見證希望和苦難,為了明白「世界上還有人在這樣生活」,在一次次出發和抵達中確認自我。
它為何吸引人?
2015年書店文學獎·年度旅行寫作獎作品。
新選攝影,新增後記,在後疫情時代反思旅行的意義——
此次全新改版,特製精美手繪路線地圖,新選26張實地攝影,圖文呈現立體旅程。新增2021版後記,在後疫情時代反思旅行的意義:從廣闊的世界汲取經驗,用文學的方式加以呈現,在旅行和寫作中確認自我。
在現代人習慣了坐享網絡的信息便利之時,劉子超堅持以肉身進入現場,用文學再現旅途。他所見證和書寫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們觀看今日世界的坐標和視域。而那些處在世界的邊緣與夾縫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國作家的在場,與我們有了聯繫。
——單向街書店文學獎授獎詞
中國人從1840年開始重新認識世界,有劉子超這樣的作家在,加快了我們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難地抵達,深入了解當地的人文和歷史,再通過精緻且貼切的寫作,揭開世界神秘的面紗,勾起我們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讀完子超的書,總希望自己能沿著他的路線去一趟,總希望自己也能寫出這麼一本本書。時間太少,世界太大,幸好有劉子超替我們去了。
——俞敏洪
劉子超的旅行和普通遊客的旅行不同,他有真正旅行者的視角,去街巷跟人接觸,這是旅行文學非常優秀的傳統。
——羅新
在中文世界剛剛興起的旅行寫作中,劉子超是個難以忽視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遲疑、與習慣性的自我沉溺,都散發出一種特別的魅力。子超是這一代人中最傑出的遊記作家,他的敘述與感受常讓我想起保羅·索魯。
——許知遠
《午夜降臨前抵達》試讀(序言)
出發與抵達
《午夜降臨前抵達》記錄了我在歐洲大陸的兩次漫遊:「夏」以搭火車的方式,「冬」以自駕的方式。
其實去歐洲大陸的次數遠不止兩次。這三年來,總有各種機會讓我像舊地重遊的幽靈一樣回到中歐,這其中或許有什麼潛在的緣由,就像地心引力那樣存在。我想,除了這一地區本身的魅力,中歐對我的吸引還在於它始終生長在帝國和強權的夾縫中,執拗地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它至今仍有一種強烈的撕扯和遊移感,而這讓三十歲的我感到了某種心靈上的契合。
並不是說我此前遭遇過多大的不幸,以致喪失了人生的意義。在我看來,隨著年紀漸長,儘可能有尊嚴地應付日常生活,已經是足夠有意義的事。或許正因如此,我才時常覺得,需要在這平庸的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支點」——只有找到了這個「支點」,今後的生活才會獲得更有力的抓手。這恐怕也是我這一代人的共同感受。
作為1980年後出生的一代,我們沒有經歷過飢餓和戰爭,也沒有過父輩那樣大起大落的人生。但我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變化最為迅猛的三十年,目睹了層出不窮的新事物,見證了一波又一波的時代浪潮。我們希望找到某種恆定的東西,然而無論是故鄉還是童年,熟悉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某種層面上,遙遠的中歐就像一個鏡像:它也在撕扯、遊移、焦慮,卻依然保持了某種永恆不變的特質——有不安與刺痛,也有親切與安慰。這種特質並非顯而易見,而是需要旅行者耐心地觀看、傾聽。這大概也是我一次又一次回到中歐的原因。
當然,我也喜歡旅行者的身份。正是這一身份賦予了我既可置身其中,又可超然世外的特權。在旅行中,我收穫喜悅,卻不必害怕樂極生悲;我見證苦難,卻不必擔心承擔重負。沒人知道我是誰,而我可以成為任何人。這種自由自在的身份,若有若無的歸屬,大概正是如今最為稀缺的東西。
旅行之後寫下什麼,對我來說,就是那個獲得現實世界「支點」的過程。寫作時,我仍能聞到奧地利山間雪松林的松脂味,想起摩拉維亞啤酒爽朗的口感,看到自己駕駛的小汽車像玩具一樣漂浮在匈牙利大平原上。如果不能以寫作這一艱苦的方式對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加以確認,我總害怕有一天記憶會像我曾經養過的那隻小貓,不辭而別。
很多年前,英國作家羅伯特·拜倫被一張土庫曼高地的塞爾柱人墓塔的照片吸引,遠走中亞,寫出了非凡的《前往阿姆河之鄉》。他是一位紳士、學者和審美家。在奔赴西非的航船被魚雷擊中前,他已經遊歷了很多地方,寫出了幾本充滿可愛成見的著作。
曾是蘇富比最年輕董事的布魯斯·查特文在祖母的餐櫃裡發現了一小塊棕紅色的獸皮,開啟了他半生的放逐與寫作。從巴塔哥尼亞高原到捷克斯洛伐克,從澳洲土著到非洲政變,查特文的視野和經驗讓我深深著迷。
旅行寫作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說世界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館,國家就是一幅幅畫卷。面對一幅畫,除了需要時間細細品味,也需要相應的知識。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感受、理解,以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出來,更是需要高明的技巧。
遺憾的是,旅行文學很少被當作一種嚴肅寫作。很多人往往把它和流水帳、攻略混為一談。流水帳和攻略自有其價值,只是與旅行文學不同。在我看來,旅行文學應該有一種更為嚴肅而精緻的呈現——就像我們在毛姆、拜倫、查特文這些旅行作家的書中反覆讀到的那樣。
在西方,旅行文學的傳統已經持續了幾百年,而我們的「回望」似乎才剛剛開始。在這樣的全球化時代,旅行文學或許已不太可能承擔啟蒙的任務,但以文學的筆觸寫下旅程,以精緻的文字書寫異域,仍然自有其價值。我希望做的,就是儘量避免無知的傲慢和廉價的感動,以旁觀者的寬容和鑑賞者的謙遜,觀看眼前的世界。這或許就是旅行文學在今天仍然不失的意義。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在定義他的作品時說:「在理解精緻藝術跟低階藝術界限的前提下,刻意將低階藝術以精緻藝術來操作。」這本書便是妄圖以文學的手段讓「廉價」的旅行寫作重新煥發光芒。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也不確定如何抵達。就像我在本書中寫過的一句話:「旅行中最大的困難不是抵達,而是如何抵達。」這不僅適用於旅行寫作,也適用於生活中的諸多事情。
好在,我已經出發。
如何參與「評審團」?
我們希望你:
| 是一位認真的閱讀者,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對旅行文學、歐洲、劉子超的其他作品等話題感興趣。
| 期待將自己在閱讀中產生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與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領一種主張。
| 時間觀念強,能夠遵循我們的約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為什麼想讀這一本書,或者分享自己對旅行文學、歐洲、劉子超的其他作品等話題的看法和觀點。
| 等待我們的回覆。我們會儘快選取3位評審員,然後確認地址與聯繫方式,儘快將書寄出。
| 在兩周內(從收到書之日起)將書讀完,發回1000字左右的評論或讀後感,並給這本書打分(滿分10分)。
也許有的人會覺得——一本免費寄送的書,換來這麼多的要求,不值得呀。
但贈閱並不是「閱讀評審團」的核心,我們所期待的,是讓有意願有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讀者,有一個發表和交流的平臺;是讓那些原本靈光一閃、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在鼓勵和督促之下能夠被文字所記錄、被他人所閱讀;是為了通過認真的討論,讓「熱點」的潮水中多一些獨立的、真誠的聲音;甚至,是為了發現和培養新的書評作者,讓我們以這種方式相遇,然後看到你從此不斷成長。
你,來嗎?記得在下方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