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一般都是多少元一張(全面暴漲1張最高200元)
2023-06-11 04:26:13 2
作者:古原
今年春節,電影票的價格成了一個爭議問題。
在北京票房排名第一的石景山萬達影城,看一場《長津湖之水門橋》的VIP廳最高票價達到199.9元,IMAX廳最高票價達到139.9元。
事實上,石景山在北京消費水平很難說高位。在位於東五環外的朝陽區長楹天街盧米埃影城,看一場IMAX版《長津湖之水門橋》均價為159元。
甚至有一些電影院熱門電影的票價達到200元一張了。
對此,不少財經界的人給出了不少解釋。
01
最常見的解釋就是這兩年疫情電影行業太慘了,好不容易碰上個春節,不漲價賺一點怎麼行?
應該說,這是最常見的思維誤區了。
院線這兩年很慘,影院空置率很高,也沒有多少好電影,這推高了影院經營的成本,成本高,價格自然就上漲了。
這是一種成本決定價格的思維方式。真是這樣嗎?
對於經營電影院的老闆來說,不管是任何年份,如果他能把電影票賣到200一張,他絕不會賣成150,因為,不管是為了止損,還是為了增加盈利,他都有漲價的動力。
但在市場中,經營者並不能決定價格。
在任何時候,價格永遠由供需決定。
哪怕院線去年一年巨虧,他也不能主導價格。真實的狀況一定供需發生了變化,才導致價格出現了變化。
第一,電影業在這兩年在疫情的打擊下幾近癱瘓,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 ,全年都沒有多少人敢在這個時間點去投資電影,這就導致優質的電影產品是非常稀少的。供應量減少了。
第二,中國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已經有一大批人有在春節假期時看一場電影的習慣了,這說明需求量依舊很旺盛;
第三,各大城市還出臺了上座率的要求,比如北京就規定上座率不得超過50%,也就是說有一百個位置的放映廳,最從只能坐50個人,那這進一步使得供給數量減少;
因為供需的變化,價格才發生了變化。
02
我們假設,如果供需沒有發生變化,電影院因為成本很高,就強行把價格往上漲,這時會發生什麼?
他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觀影的人的數量會減少。
任何時候,價格的上升,都會導致需求量的減少,供需曲線永遠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
原本定價60,一晚上可以賣出1000張票,影院當晚有60000元收入,如果定價100呢,一晚上可能只能賣出500張票了,那總收入就變成50000元了。
對於影院來說,雖然漲價了,但他的實際收入卻減少了10000,而他的店租、電費、人工都沒有減少,也就意味他的利潤減少了,甚至是虧損的。
經營者永遠心裡計算的不是單價,而是總利潤。
電影院經營者必須確定提價到100時,一晚上還可以賣出600張票以上,他才會漲價到100。
哪怕你曾因為疫情虧損很多,但市場並不認識你的成本,市場只通過供需的變化幫助你確定價格。
同樣的思維誤區發生在房產行業。
很多人說,因為地太貴,所以房價貴。其實這個邏輯是錯誤的,這是一種因果錯置的思維謬誤。
恰恰是因為有很多人競爭買房,把房價抬高,這讓開發商開發一個房子的預期價格上升了。
比如,一個小區的二手房賣到了50000一平米,旁邊的一塊新地,開發商就會預期能賣到50000一平米以上,於是,他在拍賣會上,就會和其他開發商展開競爭 ,把這塊地的價格抬高,直到利潤率勉強可以承受為止。
地的成本,並不能決定房子的價格,而是房子的價格決定開發商去購地的成本。
你有一套房,是別人送你的,對你來說成本是零,但你會賣一塊錢嗎?不會,你依然會按市場價賣,你多少成本與你賣多少價格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電影票的價格也是如此。
如果明年疫情過去了,有大量歐美大片和中國大片上映了,影院全面開放了,不再搞上座率的限制了,供應與需求就發生變化了,票價自然也就會跌下來了。
但願疫情早日過去,讓春節成為一個全球大片在中國集中上映的文化盛宴,讓中國成為全球電影第一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