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媽媽33集母女相認大結局(加油媽媽大結局)
2023-06-10 17:44:30 1
一個孩子,能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好的性格,母親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作者 | 淼淼媽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性格和什麼現象最為相似呢?和言語特別相似,誰都不是生下來就會說話,把你生在哪你就說什麼話。
性格也是一樣,把你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就會形成近似的性格。」
看了央視最新的教育片《加油!媽媽》,我對這句話深以為然。
劇情的主線,圍繞著5個媽媽,和她們的孩子展開。
這之中,有自立自強的單親媽媽,有溫柔賢惠的全職媽媽,有果敢幹練的職場媽媽,也有焦慮雞娃的普通媽媽……
五家五色,各有千秋。但對比下來卻能夠發現:
每位媽媽的性格,從她們孩子身上就能夠看出影子。
真應了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那句話:
「每瞬間,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媽媽什麼樣,養出的孩子就是什麼樣。
媽媽的性情特點、行為處事、人生態度,會不知不覺滲透進孩子的身體裡,影響孩子的一生。
高要求的媽媽
養出「空心病」的孩子
吳越飾演的蘇青,是個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律師,也是家長委員會中舉足輕重的會長。
在外人眼中,她手握令人羨慕的精英劇本:實力強勁、家庭和睦、孩子優秀。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普通家庭出身,純靠讀書和努力拼搏出這一切,要犧牲多少自我的空間。
所以,她堅信「唯成績論」能夠帶來成功,對兩個兒子也同樣嚴格要求:
必須上最好的學校、考最高的名次、課後作業量加倍、周末還要上特長班......
大兒子小夫曾哭著反抗過:
「我只覺得我和弟弟可憐。他才上幼兒園,生活就已經被你那些補習班填滿了!
他不能出去找朋友們玩,只能在家裡寫你那些作業,就像當初的我一樣!」
蘇青沒有動搖,反而更加言之鑿鑿,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
「你不理解媽媽,媽媽不怪你。
但是媽媽相信,等你長大以後,面對真正的大風大浪,面對真正的對手,真正的競爭的時候,你會感謝現在的壓力訓練的。」
在被工作壓榨後的有限時間裡,蘇青不記得孩子的愛好,孩子的口味,卻對他們的成績了如指掌。
久而久之,兩個孩子都覺得:只有學習好,才配得到媽媽的愛。
小兒子小文懂事、自覺,幼兒園的年紀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感情。
不敢向父母提要求、不敢交父母不認可的朋友、不敢拒絕不喜歡的作業和興趣班......
即使被哥哥遷怒說「再也不想看到你」,也只是不哭不鬧地坐在樓下,等著大人們氣消。
大兒子小夫,在父母的忽視和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失利中,走向自暴自棄。
他開始對周圍的一切都無所謂,花錢給主播打賞、把排斥他的同學書包扔到樓下、找人假扮家長來見老師、甚至是進商店偷東西……
直到這時,蘇青才意識到,自己的忽視和焦慮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曾經在講座中指出:
「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慮。」
當父母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去面對社會上的挑戰和變化時,就會在危機感的作祟下,不停地包辦、加碼、揮起鞭子趕著孩子前進。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意志和感覺,只能以討好父母為己任,一旦失利,就會陷入空虛和困頓,模糊了對自我的感知,成為了「空心」的個體。
高要求的愛,往往就成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礙」。
忍氣吞聲的媽媽
養出壓抑自我的孩子
和精明能幹的蘇青相反,由董潔飾演的何曉涵,是個夾在勢力婆婆和不作為老公中間的全職媽媽。
出身差、學歷低的她,原本是個護士,嫁給一表人才、家境優渥、博士學歷的醫生丈夫時,就不受婆婆待見。
生下女兒優優後,重男輕女的婆婆更是變本加厲,在嫌棄何曉涵小家子氣、文化低的同時,還嫌棄優優愛踢球、愛打架,沒有女孩的樣子。
何曉涵習慣了忍氣吞聲,她不敢悖逆婆婆的話,就只能儘量讓女兒達到婆婆的要求。
優優想踢足球,她卻容忍婆婆將孩子所有的運動衣都換成了公主裙。
優優想學跆拳道,她求著孩子堅持上完婆婆指定的芭蕾舞。
在家裡沒有任何話語權的媽媽,最終也遭到了孩子的嫌棄。
在學校組織的野餐會上,因為嫌棄媽媽不會英語,優優寧願黏在一直看手機的爸爸身邊。
在壓抑下成長的優優,不僅變得敏感、戾氣,甚至為了獲得奶奶的喜愛,將自己活成了男生的樣子,患上了性別認知障礙。
忍氣吞聲、自卑抑鬱的媽媽,最終養出了壓抑自我、反抗人格的孩子。
很多媽媽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要「教」給她很多東西。
但其實,媽媽活好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從媽媽身上切身感應到愛和能量,孩子才會以媽媽為榜樣,勇敢面對世界,做真正的自己。
自我犧牲感強的媽媽
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劇中,由海陸飾演的秦薇,是想要依靠教育孩子改變階層的代表。
她靠著打腫臉充胖子、租住表哥的房子,將女兒悅悅送進了私立高端幼兒園。
為了和園中非富即貴的媽媽們融為一體,她努力營造自己也是中產貴婦的假象:
不讓孩子透露自己是坐公交車上學的事實、編造老公是成功人士的身份、不和其他媽媽透露自己開網店的真實工作......
她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為孩子犧牲一切」的旗號,催促老公積極上進,督促女兒用功學習。
老公為了早早回家燒飯,逃掉了部門聚餐,她反而大發雷霆:
「你去年升職的事忘了?本身都該輪到你了,就因為你在領導面前走動得太少,這職位轉眼就給了別人。你怎麼不吃一塹長一智啊?
我跟你結婚,我不要求你有房有車,我也不羨慕別人穿金戴銀,我們受點委屈沒什麼,可是孩子不一樣啊,我們沒本事,不能讓悅悅躺贏,可是我們不能拖悅悅後腿啊。」
悅悅把媽媽每日的訓話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努力想要做好一切不讓媽媽擔心,卻又常常因為做不好而自責難過。
因為知道媽媽在為了自己升學討好舅舅,所以哪怕被舅舅猥褻,她也不敢說出實情。
因為明白媽媽想讓自己在晚會上好好表現,所以直到爸媽都已經睡下,她也會偷偷戴上耳機繼續練琴。
她總是會習慣性地道歉:
「媽媽,對不起,我又做錯了。」
也會不由自主地比較自己和別人的成績,生氣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她卻不能讓人滿意。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
「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作為媽媽,我們教育孩子要拋棄「犧牲感」,不必犧牲自我來給孩子所謂的「成全」。
犧牲感強的父母,總把孩子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卻以失去自我為代價。
可犧牲感越強,想要的回報就越多,總有一天孩子會承受不起。
活出自己,不綁架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榜樣。
溺愛型媽媽
養出「公主病」女兒
潘之琳飾演的朱璐曦,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公主媽媽。
結婚前,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她,婚後依然十指不沾陽春水,習慣依附於老公。
她給女兒起名伊莎貝爾,更是把女兒當「公主」一樣養大。
支持女兒的購物慾,縱容女兒的嬌脾氣,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
在參加學校的手工比賽時,為了方便,璐曦直接讓阿姨拆了自己最新買的手工娃娃,裝作是女兒的作品交了上去。
誰曾想,這個娃娃卻被評為了最後一名,伊莎貝爾當場對媽媽甩臉:
「都怪你!都怪你!」
無論怎麼璐曦如何安慰,她都堅持耍賴:
「我不要!我就是不想當最後一名!」
直到同學給了她一票,代替她當了最後一名她才開心起來。
參加表演課時,她也是如此,不容商量地搶了劇目中「公主」這一角色:
「爸爸媽媽說了,我本來就是公主。」
老師讓她組織大家排練,她卻全程以自我為中心,一會讓同學當她的女僕為她梳頭,一會讓同學當她的坐騎。
滑冰課上,僅僅是因為小夥伴不願承認她是公主,她就把人推倒在地,導致別人出血受傷還拒不願道歉。
想起心理專家柏燕誼講過的父母溺愛的危害:
「溺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廢物。她會覺得自己永遠有退路,永遠不需要成長,不成長就沒有價值。」
溺愛之下的孩子,他們習慣了有求必應,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很難管理自己的情緒,自私任性,也很容易在人際和社會中受挫。
父母總以為替孩子遮風擋雨就是無私的愛,但人生路漫漫,孩子終究要一個人面對生活的苦難。
把她養成溫室裡的花,其實就是最大的「危害」。
樂觀真實的媽媽
才能養出幸福感強的孩子
由張雨綺飾演的周南南,其實是5個家庭中處境最艱難的媽媽。
她獨自一人撫養兒子長大,一邊要經歷工作帶來的風雨,一邊要照顧兒子的學習生活。
甚至在兒子幼升小的關鍵時期,同時遭遇母親去世、工作變動、房子被騙等重大打擊。
即便如此,她也從不曾自怨自艾,而是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苦難。
經濟困難,她不會和兒子哭窮,而是會坦然告訴孩子他們正面臨的挑戰。
孩子考試失利,她也坦然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告訴他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當小陽被懷疑偷了東西時,她也始終和孩子站在一邊,東奔西走就為了還孩子一個清白:
「我相信小陽,他絕對不會背地裡拿別人的東西。」
所以,即使擁有不完美的家庭,她的兒子周小陽,依然是劇中最受人喜歡的孩子。
他懂事、樂觀,既有孩子的天真可愛,也有同齡人稀缺的共情和明理。
會心疼姥姥、關心媽媽,體貼媽媽的付出和辛苦;
會給生病的同學送他心愛的雞蛋、泥塑;
會幹班裡沒人願意幹的活,演沒人願意演的角色.......
而這,大概就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用欣賞和鼓勵接納孩子的一切,用愛和溫暖陪伴孩子成長。
當孩子看到了世間百態,學會了關心他人,就會珍惜和感恩當下的付出,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在愛與被愛中和孩子砥礪前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傳遞。
BBC紀錄片《性格的真相》中,麥可·莫斯利教授說道:
「高質量的養育,尤其是來自母親的愛,能夠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壓力對應機制,性格也更加積極堅韌。」
孩子性格好不好,和媽媽關係重大。
媽媽的為人處世、生活態度,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孩子的性格裡,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完美媽媽,但有遠見的母親,都懂得在孩子面前,用自己性格中的優勢部分引導孩子。
因為再好的成績、再輝煌的榮耀,都只是曇花一現,終會消散。
唯有母親留給孩子的愛和品質,能夠在成長的光影間,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