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浪漢都有哪些(一個流浪漢的逆襲)
2023-06-11 02:27:23 4
今天是4月19號,公元2022年這個全國人民都在抗擊疫情的春天的第六個節氣,穀雨的前一天,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今天衝上今日頭條熱搜榜第二名的文章是極目新聞的文章《山東1陽性為流浪漢,警方曾懸賞尋找》。這篇發布11個小時的文章,截止到七點半,下邊評論區已經有1695條評論,目前還在迅速增加。
這個被稱為流浪漢的,八三年,平陰縣的姜某某,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民工,一個到處打零工討生活的人,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一個活下去的本能行為會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衝上熱搜榜的第二名。
多少明星千方百計都想衝上的熱搜榜,竟然落到一個如此草根的人頭上,同樣都是自由職業者,人的境遇差別怎麼這麼大呢?[笑哭][笑哭][捂臉][捂臉][我想靜靜][我想靜靜][呲牙][呲牙][呲牙]
網上的評論大多不認可他的流浪漢身份。他只是在濟南零工市場打零工的普通一員。
自從濟南的零工市場篩查出七例陽性感染者以來。濟南把零工聚集的地區實行管控、封控,重點管理核查,一一落實防疫政策,不漏一人。
江某某,一個打過三針疫苗的壯漢子,做過三次核酸檢測,他也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為了找活兒幹,能掙錢,他買了十塊錢的饅頭和一斤鹹菜,楞是靠著自己的一雙腿,奔赴泰安。他住橋洞,啃饅頭,喝涼水,日夜兼程,走了兩天。
有網友評論太難了!他怎麼做到的!真是個狠人!
這就難了,這才哪兒到哪兒?是現代人生活安逸的久了,早已對過去的苦難無感了吧?人們總覺得安居樂業就是天經地義,與生俱來的人生權利。
不說別的國家,就說咱們中國,不也才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才有今天的富足生活嗎?去問70多歲的農村人,過去走兩天路算個事嗎?那時,趕集上店,深夜出發,天亮到十幾二十幾裡外的集市上,不是常事嗎?
我哥哥73歲。他年輕時候,經常騎著一輛大金鹿的自行車,去濟南南部山區買毛竹。帶著幾百斤重的毛竹,沿著山路騎行,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山谷的危險。每個冬天,多次往返濟南和商河,就是為了能夠買回毛竹,劈成竹篾,編竹筐賣點兒錢,補貼生活。
那份苦,現在的人恐怕連想都不敢想了。如果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再看今天這個走兩天路從濟南到泰安的事,簡直是小菜一碟!這還叫個事兒嗎?恐怕沒有這麼多人大驚小怪吧。
六零年的時候,我們村一個女的被婆家攆回娘家,婆家人為了保住自家人的性命,就把剛娶進門的媳婦給攆了回來。這個人智力多少有點問題。因為沒有飯吃,難道在家裡等死嗎?
她要著飯,流浪到了德州的寧津縣,在那裡被一個單身漢收留,生下了兩個男孩兒。不幸的是這兩個男孩兒智力也並不是多好,其中一個還是很厲害的傻子。
後來這個女的多次回娘家探親,都是往返步行。一般都是走幾天幾夜。討飯或者到地裡挖地瓜、蘿蔔、野菜。晚上就睡在場院裡的麥秸垛裡。這樣的說走就走的出行,反倒是她得心應手的。即使後來有了公交車,她也不會乘坐。最後一次回娘家,是在73歲那年。後來就再也沒有回來。聽說在84歲的時候死在養老院裡了。
1985年,我在師範讀書。這所學校離我們縣城有50多裡,是有公交車的,從縣城到我所在的鄉鎮30多裡,是不通公交車的。有一次,學校突然放假。來不及寫信通知家裡來接,那時候沒有電話,沒有辦法聯繫到家裡人。怎麼辦呢?縣城裡一個熟人也沒有。只能從縣城走回去了。上午下了公交,就朝著家的方向走了,邊走邊問路,找最近的小路。才開始不覺得什麼,後來越來越邁不動步了,又累又餓,又熱又渴,一直到太陽快要落下地平線了,問路人還有十幾裡路,還在相鄰的鄉鎮。這時候心裡有點害怕了。我就拼命地走,天也不那麼熱了,好像也不餓不渴了,努力加快腳步。最後終於在天徹底黑透之前來到家裡。
那年我15歲。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極限挑戰!
現在生活變得越來越舒適,出門有車,手機一點,車就等在門口了。不想做飯,有外賣,還給送到面前。安逸的不能再安逸的日子,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支撐著的。
如果不是疫情,上海人能體會到弄口吃的竟然這麼難!有錢也買不到!
因為好多人根本沒有想過,是誰支持著這個社會的正常運轉?不是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不是那些住豪宅享受安逸生活的豪門闊太,不是靠著巧取豪奪聚斂了驚天財富的豪門巨賈。
疫情當前,日夜操勞,不眠不休的一線抗疫人員,他們付出了多少辛勞!這個徒步兩天的江某,恐怕不比他們更辛苦!
是該提倡一下我們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傳統了。
要問江某跋涉苦不苦,想想長徵兩萬五。那時有饅頭鹹菜吃嗎?
08年抗洪救災的戰士睡在哪兒?有橋洞可以遮擋風寒嗎?
打垮一個人的有時不是艱難困苦,不是惡劣的生存環境,這些反倒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野蠻一個人的體魄。有時反倒能使一個男人更像男人。那樣網上的娘炮們,缺乏的就是這樣的磨鍊。
能夠打垮一個人的,反而經常是窮奢極欲的生活和無邊的欲望。
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個稍微有點兒權利的企業領導,靠著手裡的權利,成了那種村村都有丈母娘的主兒,早早的就病入膏肓,半百的年紀就一命嗚呼了。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飯店裡流行「小姐」,無孔不入,就連農村基層幹部都被「圍獵」。現在這是個挺時髦的詞兒,面對美色金錢的誘惑,一個沒有多少文化修養,意志薄弱的大大小小的幹部,有多少淪陷其中。
人生在世,有時真的不用太較真。有時客串一下流浪漢,沒什麼不好。過去闖關東的有多少流浪漢?活不下去了,出於本能,到那天寒地凍、地廣人稀的地方,闖蕩一番,還真有人闖出了一片天。《老酒館》兒裡的主人公就是一例。
現在國富民強,流浪漢十分罕見了。大家才會對這個詞敏感,認為是一個具有侮辱性的稱呼。其實他表示的只是一種在路上流浪的狀態。這個詞本身沒有貶義。孔子不也周遊列國嗎?那也是一種流浪。
前段時間有個別玩兒情懷的,比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博士生,放棄高薪工作,離開家人,到處去流浪。
蘇敏,一個50多歲的老阿姨,離開家庭去旅行,其實也可以叫流浪。只不過她是做好攻略,帶著退休金去的,生活質量有保障。現在的她,不但在路上交到許多志趣相投的朋友,還買上了房車,流浪在路上,還直播帶貨,不要太瀟灑哦。
人的一生無非是一場流浪。人的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
寫在最後:
有的人,天天宅在家裡,卻心神不定;有的人長久在路上,也能心有所屬。
一生只要活的明白,過得通透,最終能找到人生方向的,是幸運的;有的人一生都在漫無邊際地流浪。
所以,不要覺得「流浪漢」這三個字帶有侮辱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人生的流浪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