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學校秋遊(微實驗雲旅行做家務)
2023-06-10 14:40:20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段時間,杭州市朝暉中學的學生每天收看時事新聞,關注新冠防疫阻擊戰,在做好居家防護的同時,也通過繪畫創作、以案說法等方式,呼籲人們致敬英雄,尊重生命,敬畏規則。
線下學習之餘,他們還捧起《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著,重讀英雄,在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的對話中,接受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滋養、靈性的啟迪。投飛鏢時學概率,數獨格裡練思維,學唱一首英文歌曲,為英文影視角色配音……獨特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帶來與學校學習不一樣的體驗和收穫。
809班陳信安同學說,他一直以為英語趣配音很難,但真正操作起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了解人物的喜怒哀樂,對準人物的口型、語音、語調、單詞發音,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夠增強我們的跨文化意識,培養開放、包容、平等、互相尊重的健康文化心態」,可謂一舉多得。
加長寒假,居家學習,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時機。這裡,還有更多的打開方式——
微實驗:動手又動腦,培育科學精神
你想知道,每天吃的雞蛋與醋相遇會迸發出多麼美麗的奇遇嗎?
你想知道,掃地時拿起的掃把是阿基米德撬起地球多麼重要的武器嗎?
你想知道,怎樣讓可愛的多肉不敗在「綠色剋星」的手裡嗎?
那麼,請準備好,朝暉學子將與你一起開啟生活化微實驗的全新學習方式。
科學教研組探索開發了適合初中生在家就可以玩的《生活化微實驗》課程。因為微實驗具有結構簡單、取材方便、操作便易等特點,使學生能輕鬆參與、人人可做,深切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無處不在」的學科特點。
學生可以利用舊報紙、空筆芯、小氣球、紫甘藍等日常生活中常見易得的材料,動手自製密度計、彩虹藥水,探究密度、流蘇、靜電、承重等科學奧秘。在豐富多彩的實驗探究中,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創造富有活力和生活氣息的科學課堂。
七年級各班QQ群裡、家長和老師的朋友圈,都在分享同學們進行實驗探究的照片,吸粉無數。做小孔成像實驗時,為了達成理想的實驗效果,蘇以樂爬上閣樓平臺,不斷調整角度,記錄光線強弱不同時像的變化。地上爬半天,渾身發麻,他卻很開心:「在光與影的交疊中,動手實踐與驗證中,探索科學的奧秘,科學居然可以這麼好玩呀!」
張伊岑每天做實驗不亦樂乎:筷子提米,雞蛋放進白醋裡,會發生什麼神奇的反應?通過親手操作,她更直觀地看見摩擦力的存在,而醋酸能和雞蛋殼的成分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原來,科學就在身邊的生活中。
雲旅行:賞大好河山,開闊人文視野
歌德在《致卡羅琳·馮·赫爾德》裡,對旅行有這樣一番解讀:「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非常時期,全民居家防疫抗疫,不能外出旅行。社會教研組推薦學生觀看紀錄片《航拍中國》《極地》,或者閱讀書籍《房龍地理》《希利爾講世界地理》。宅在家中,依然可以欣賞「旅途」中的風景,體會「旅途」中的樂趣。
袁毅棟看完「新疆」這一集後,不由得感慨:「在廣闊的新疆大地上,冰川雪嶺與戈壁瀚海共生,高原山水景觀蘊含在『三山兩盆』之中。當我們看慣了平面的新疆後,換個角度,將視野俯投到這片大地時,除了驚嘆,剩下的就只有震撼了!」
鄭鎵琪則與家人一起,藉助電視紀錄片進行了一次「雲旅行」。「錦繡山川、盡收眼底,青山綠水、驚嘆震撼,完美講解、精彩絕倫」,而親子共賞,更加趣味無比,真是難忘的美好時光。
此時,同學們還不忘回顧認識地理區域的方法,玩一次「地圖上的旅行」。他們利用手中的課本、地圖冊,認真閱讀中國和世界的政區圖、地形圖、氣候圖等地圖,並查閱相關資料,設計旅行線路,手繪旅遊攻略。其中,自然環境、生產特色、風物人情介紹必不可少,很有學科味道。
博物館是更豐富、更鮮活的學習資源,也是更廣闊、更生動的歷史課堂。雖說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公眾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各大博物館都實行了臨時閉館措施,但是,有一種博物館叫作數字博物館——藉助技術手段將實體博物館搬到網上。同學們足不出戶,點點滑鼠,即可身臨其境地觀賞珍貴展品,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沉澱。
打開國家博物館的數字展廳,看到琳琅滿目的文物,尤其是紅山玉龍、人面魚紋彩陶盆、司母戊鼎等,這些歷史課本中的圖片以文物形式出現在眼前,讓潘緯倫十分驚喜,「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文物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
生活課:做一做家務,增進親子感情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是不是大多數人眼裡的學生形象?有時候,是大人認為做家務浪費時間,不讓孩子做;有時候,是孩子忙於完成作業,確實沒有閒暇時間來做家務。
但是,疫情防控中,「停課不停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朝暉中學將做家務列入綜合實踐內容,要求學生完成每天的課程學習之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整理房間、清洗碗筷和衣物、打掃衛生、垃圾分類等等。
這段日子,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媽寶」們紛紛轉身,成為貼心「暖寶」,向大人學習燒菜、做飯,幫助打掃衛生,陪伴弟弟妹妹……這些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正好可以做起來。家務雖然細碎,卻讓孩子們體會到大人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家人的勞動成果,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
八年級唐傑彥帶著三歲不到的弟弟玩遊戲。弟弟眼中的積木玩具,在他眼中一變成為想像的空間。立方體的側面展開,卻是空間觀念和想像能力大挑戰。而弟弟盯著哥哥手指翻飛,搭建出不同的模型,眼睛都不眨一下。原本總喜歡纏著大人的他,現在成了哥哥的小跟班。此情此景,更令家長感到欣慰:「哥倆好才是真的好!」
張玥琪的爸爸媽媽都是醫務工作者,一個在省立同德醫院,一個在西溪醫院,兩人天天加班,堅守在抗病毒的前沿。這些天,張玥琪住在外公家,想到爸爸媽媽交代她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外公」,她便提議外公一起包餃子。
為了讓外公忙碌起來,張玥琪故意裝著不會包,讓外公手把手地教。拿起餃子皮,舀一勺餡,兩個手指一夾,一個有個性的餃子便成了形。外公看著那些特別的餃子,笑出了聲。就這樣,祖孫倆一邊包餃子,一邊笑著說話,屋子裡又恢復了家的味道。外公一個勁地豎起大拇指點讚:玥玥長大了!
朝暉中學副校長劉粉莉告訴記者,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多樣的,學習的內容是豐富的,而做人是根本,自主是前提。為此,學校本著「優秀做人、智慧學習、多元發展、各個進步」的教育理念,結合不同學科和居家學習的特點,統籌規劃線上學習的同時,科學設計自主學習內容,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特長愛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希望培養出培養出具有「完善人格、淵博學識、懂愛會愛、富有責任心」的朝暉學子。
來源:杭州網
來源:杭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