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手槍六面秘印(朱德的手槍六面秘印)
2023-06-10 14:26:17 1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之際,走進全新改造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陳列」、「兵器陳列」、「中國歷代軍事陳列」、「紅色記憶——館藏革命軍事藝術作品陳列」、「軍事科技陳列」五大基本陳列全新亮相,許多文物還是首次面向公眾展出。在這裡,觀眾可縱覽中華五千年軍事文明的金戈鐵馬,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戰爭的烽火硝煙,在數以千計的各型武器裝備中領略人民軍隊歷史上的功勳戰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軍事科技之光,從革命軍事藝術品中追尋「紅色記憶」……
觀展導航數千軍事文物再現革命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陳列」作為核心陳列,展示面積達6300平方米,展出照片1200餘張、文物2400餘件、藝術品43件、圖表制字94幅。陳列主要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創建新型人民軍隊,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實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領導人民軍隊進行了長達22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經土地革命戰爭、全國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三個階段,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贏得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軍博一層中央大廳,正中位置展示轟-6轟炸機,後面有東風一號、二號飛彈。
「明星兵器裝備」全亮相兵器陳列作為軍博歷來的特色展陳,以我軍使用、繳獲和新中國研製的裝備為主線,以人民軍隊歷史上的功勳武器為重點,輔以近代以來熱兵器裝備發展歷程,概要式地構建起近代以來中國兵器裝備發展歷程。此部分展出各型武器裝備2500餘件,分三個展區:負一層中央大廳主要陳列易於室內運輸的裝甲車輛、火炮及35噸至50噸的超重型兵器裝備,功臣號坦克、U-2型高空偵察機殘骸、紅旗2號地空飛彈等「明星展品」悉數亮相;一層中央大廳主要陳列不易於運輸的飛彈、飛機和海空戰兵器裝備,功勳噴氣式殲擊機、中國造「東風一號」地地飛彈、功勳魚雷快艇等實物展品盡顯大國風範;二層東、西、南3個迴廊則陳列了手槍、步槍、衝鋒鎗、機槍等輕武器,以及彈藥、地雷和刀具等……18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裡,大到幾十噸的超重型兵器裝備,小到寸把的刀具彈藥,全面展現我軍風採。
十餘景觀梳理中國軍事史「中國歷代軍事陳列」重在展示我國豐富的軍事遺產,展示先秦至民國成立的軍事史,通過集中呈現470餘張照片、130餘幅圖表、1300餘件文物、60餘件藝術品以及十餘個景觀,讓觀眾穿越歷史的時空,感受兵家名將神機制勝的謀略智慧、華夏兒女威武不屈的抗爭精神和中華民族追尋復興的堅強意志。
138幅藝術品追尋「紅色記憶」「紅色記憶——館藏革命軍事藝術作品陳列」突出紅色主題,分油畫、雕塑和國畫三個展區,陳列面積3450平方米,從軍博館藏革命軍事藝術品中,遴選展出49件油畫作品、42件雕塑作品、47幅國畫作品,藝術地呈現中國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變化與新時代的巨大成就,引領觀眾進入中國「革命」、「軍事」的紅色記憶。
觀眾可上手36個互動體驗「軍事科技陳列」在秀技術、炫形式的同時,面向公眾科普陸軍、海軍、空軍、飛彈武器及核武器等裝備技術,並提供36個互動體驗展項,觀眾可親自上手,免費體驗,駕駛「戰鬥機」、進入「潛水艇」、操作「無人機」,旨在激發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獻身「科技興軍」的熱情。
觀展解碼朱德的手槍: 見證南昌起義偉大「第一槍」軍博的館藏中,手槍的數量可謂是數不勝數,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陳列」展廳裡,一把漂亮的駁殼槍卻顯得不同尋常,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的字樣。這便是千千萬萬的人們口口傳頌的「朱德的手槍」,是朱德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德國造7.63毫米口徑毛瑟警用型手槍,堪稱鎮館之寶級別的文物。
朱德用槍
許多觀眾會問:「這是不是在中國革命史上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其實「第一槍」的說法只是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開創性意義的象徵性概括,並不是指哪支槍先打響。然而這支槍確實是那偉大的「第一槍」的見證者。
1927年7月,在大革命失敗後的血雨腥風中,為了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決定發動南昌起義和湘鄂粵贛四省的秋收起義。為領導南昌起義,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時在武漢的朱德因對江西情況熟悉,工作條件便利,奉命先行返回南昌,為發動武裝起義做準備。此時,朱德佩帶的就是這把駁殼槍。
8月1日凌晨,中國共產黨在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朱德揮動著駁殼槍,率軍官教育團按前委的部署,殺向駐地周圍的敵軍。經過幾個小時激戰,起義軍各部按計劃完成各自的任務,南昌城頭飄起紅旗,起義勝利了。此後,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下轄3個軍,朱德為第9軍副軍長,不久即擔任軍長。南昌起義,開闢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新時期,8月1日因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南昌起義後,朱德在自己的這支駁殼槍上刻下「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10個意味深長的字,以紀念那難忘的日日夜夜。這把手槍既是南昌起義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也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人民軍隊從無到有的重要見證。新中國建立後,朱德夫人康克清把這把槍送到解放軍政治學院陳列館,1959年此槍由解放軍政治學院交至軍博收藏,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一等紅星獎章首次頒發的最高榮譽展櫃中,兩枚紅星獎章熠熠生輝,這是周恩來、朱德在第一個建軍節榮獲的一等紅星獎章,也是當代存世的兩枚。據介紹,一等紅星獎章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頒發的最高榮譽獎章,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獎勵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獎章材質為赤金,底襯由兩枚五角星交錯構成星花,寓意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間由五星和禾穗組成圓形圖案,象徵工農紅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子弟兵,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工農解放而奮鬥;五角星與禾穗之間鐫刻有「紅星章」字樣。擺放在這兩枚金質獎章旁邊的,還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彭紹輝、陳伯鈞,被授予中將軍銜的邱創成的三枚銀質二等紅星獎章,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楊得志、被授予中將軍銜的陳正湘的兩枚銅質三等紅星獎章。
1933年7月9日,《中央軍委關於頒布紅星獎章命令》指出:在革命戰爭的進展中,每一個紅軍軍人,本其階級的政治覺悟為自己工農的解放英勇地與敵人作殊死的武裝鬥爭,固然是其應有的責任,然而就其犧牲本身為整個工農的蘇維埃政權而奮鬥看來,其有特殊功績應給以表揚,以示優異而勵來者,茲由本委員會制定三等紅星獎章,按照下述功績的等次發給:第一,領導全部或一部革命戰爭之進展而有特殊功績的。第二,在某一戰役當中曾經轉移戰局而有特殊功績的。第三,經常表現英勇堅決的……
這些記載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豐功偉績的獎章,一直保存到新中國成立。1959年,軍事博物館籌備展覽,面向全軍徵集革命文物,周恩來、朱德、彭紹輝、楊得志等人將經歷爬雪山過草地、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洗禮而保存下來的紅星獎章捐獻給博物館,它們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永放光輝。
中革軍委大印長徵途中戰士貼在胸口用生命護衛展覽中,有一枚珍貴的大印,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印。軍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枚銀質印章直徑9.5釐米,有三層圖案,最外層的上半圓刻著略小的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字的兩端各是1枚五角星,下半圓刻著「革命軍事委員會」7個大字;內層核心的圖案是地球上鑲嵌著鐮刀和斧頭;中間一層是打著結的麥穗環繞著中間的地球,正中間高懸著一顆五角星。印章的圖案標誌著中革軍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機構的組成部分,是全國紅軍最高指揮機關。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印
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正式成立,象徵其權力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印章也隨之產生並生效。從此,該印便跟隨紅軍領導機關經歷了反「圍剿」戰火的硝煙。負責保管印章的軍委總司令部作戰局的同志們,始終把保管好印章作為自己神聖的職責,視印章為生命。長徵前,為了攜帶方便,該印的印把子被拆除,只餘下印章。長徵途中,國民黨軍隊前堵後追,戰事不斷,自然環境惡劣,戰士們始終把印章貼在自己的胸口上,用生命護衛著它,使它在關鍵時刻都能得到有效使用。1937年8月,隨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這枚印章也完成了歷史使命,交由林伯渠保管。
1959年,軍事博物館籌建時,經中共中央鄧小平親自批准,中革軍委之印移交軍事博物館收藏。在2016年軍博主辦的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中,這枚大印和另一枚代表政治權利的中央執行委員印章一起陳列,有記者還在報導中寫道:「兩枚印章像兄弟一樣,跨了半世紀終於見到了。」
六面密印花面和空面藏著什麼秘密在大大小小的玻璃展櫃裡,稍不留神,一個重要的老物件可能就會被錯過。從外觀上看,它像一枚骰子,實則是人民軍隊早期的秘密聯絡工具——六面密印。湊近仔細看,所謂「六面」密印,其實是五面刻花,花紋類似於星星,大大小小一共有八顆,只有一面雖然四周有花紋,但中間是空白。在密印的上方,還擺放著一張扣了密印的信函,寫有一行字:「閩東霞鼎泰中心縣第三連第六隊調到泰南區希馬上到達。緊急。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這封信函沒有落款,但用了密印的兩面章:一面空,一面花。
六面秘印
花面和空面的暗語是什麼?它們在保守著一個什麼樣的秘密?放置在一旁的六面密印使用說明信給出了答案。1934年秋到1937年冬,是幾乎與外界失聯的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時期。這段時間,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和遊擊隊不僅要和強大的敵人殊死搏鬥,還要同內部動搖分子不懈鬥爭。當時好不容易拿到的珍貴情報,很可能是假消息,因為有很多叛徒、奸細、不良地主甚至民團,都會滲透到部隊裡面傳遞各種錯誤的情報,甚至拉著隊伍去投降。1935年,粟裕和劉英率領的紅軍挺進師在閩浙邊境開展遊擊戰爭,建立了浙西南遊擊區,為了增強挺進師和地方武裝通信聯絡的保密性,師政委劉英將這枚「六面密印」和使用說明信一起送給泰南區。
左:六面密印使用說明信 右:使用六面密印發出的緊急調令
說明信中寫道:「本日我交本隊伍送來六面內章一顆,內有空面填名字一個,不是太急不要用空面。用別面,即有蘇幹隊到區;有空面印到,即有大隊伍來。此印不可失落。如有白匪進功〔攻〕,加蓋空面印。切切為要。專此順達,祝爾平安。」六面密印相當於南方紅軍和遊擊隊在與外界中斷聯繫時為保證情報安全的「護身符」,它的五個花面,其實沒有含義上的區分,都是加密信息,代表「自己人」;中空的一面則暗示「軍情十萬火急!」而那封信函則為1935年9月21日國民黨軍進攻泰南區時,泰南區黨委使用六面密印發出的緊急調令。
軍史記載,在南方堅持戰鬥的遊擊隊,直到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才逐漸恢復通訊。那三年裡,他們承受了和長徵紅軍同樣的苦難和犧牲。這些遊擊戰中的骨幹力量,後來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觀展提示時間:9:00至17:00
(周一閉館, 國家法定節假日周一照常開放)
地點:軍事博物館
票價:免費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李祺瑤 王海欣 攝 製圖吳薇
編輯:劉傑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