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評分低十部電影(超級英雄拯救世界)
2023-07-02 13:09:05 3
超級英雄評分低十部電影?作者:柳 青當《蜘蛛俠:平行宇宙》從《犬之島》《無敵破壞王2》《超人總動員2》的環繞中突圍,獲得2019年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時,在北美上映三周的《海王》票房持續「霸榜」,實現周末票房三連冠,而在北美票房平平的《大黃蜂》,在中國上映三天票房超過4億元,這是中國市場近十年來一月檔期進口影片的最好成績,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超級英雄評分低十部電影?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超級英雄評分低十部電影
作者:柳 青
當《蜘蛛俠:平行宇宙》從《犬之島》《無敵破壞王2》《超人總動員2》的環繞中突圍,獲得2019年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時,在北美上映三周的《海王》票房持續「霸榜」,實現周末票房三連冠,而在北美票房平平的《大黃蜂》,在中國上映三天票房超過4億元,這是中國市場近十年來一月檔期進口影片的最好成績。
2019年開年刷屏的三部電影,全是超級英雄片。三部風格迥異的電影,唯一的共通處是在各自所屬的系列裡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蜘蛛俠:平行宇宙》重建了觀眾對漫威漫畫改編電影的信心,畢竟,在這部動畫長片上映幾個星期前,漫威最新一部《復仇者聯盟4》的片花傷透了粉絲的心。在《海王》出現前,DC漫畫系列的超級英雄片如死水一潭,重啟的超人和蝙蝠俠無力對抗對手漫威的「復仇者聯盟」,被寄予厚望的神奇女俠顯得孤苦無依。《大黃蜂》更是《變形金剛》系列的觸底反彈之作,回望2007年到2017年,五部《變形金剛》電影經歷了票房和口碑的高開低走,到《變形金剛5》時,口碑探底,票房失利,以至於製片廠不得不腰斬這個系列……
三部電影,無論視聽設計是時髦或復古,都是圍繞著「成長」這個古老的主題。《蜘蛛俠:平行宇宙》《海王》和《大黃蜂》,都沒有對「超級英雄」這個電影類型做出實質的更新,它們中的任何一部都沒能實現「創造新世界」的體驗,而是在「俗套」的範圍裡嘗試有限的改良。電影裡的超級英雄一定能跨過「成長」這道坎,拯救自己也拯救世界,而超級英雄電影要實現自救,還真是關隘重重。
《海王》:止於再現多部經典的「視覺前史」
過去的十年裡,在超級英雄片這個戰場上,DC漫畫被老對手漫威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尤其在《復仇者聯盟》系列鋪開「漫威宇宙」之後,亦步亦趨的「DC宇宙」幾乎是個笑話。當導演溫子仁接手《海王》時,這部電影成了DC漫畫破釜沉舟的一場戰役。
現在,《海王》在中國市場的票房逼近20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總計7.5億美元。這張成績單充分證明,「夠嗨夠爽」是當下好萊塢的時尚。但好萊塢工業對敘事資源的調整,仍然能給主流電影業帶來一些啟發。《海王》的故事線,是糅合亞瑟王傳說、莎士比亞戲劇、「劈山救母」和「白蛇傳」等東方神話,進行東西整合的文化混用,而這套「老得掉渣」的敘事基因竟然仍是有效的。《海王》的這次實踐說明,古老的敘事模型在當下娛樂產品市場中具有恆久的經濟價值。
在簡單幼稚的故事裡,打造感官刺激的視聽奇觀——《海王》的亮點在於影片對「海底世界」的構建。主創團隊大量地借鑑了《阿凡達》《異形》《星球大戰》和《指環王》等影片留下的「視覺前史」,藉助珠玉在前的美學趣味,同時利用觀眾擁有的觀影經驗,導演溫子仁在視聽設計中把「類型」的元素鋪排得很好,進而做到極致的呈現。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海王》拿不到今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提名,它甚至沒進入十強。以行業的標準衡量,《海王》是對既有視聽資源的整理和重新排列組合,它遠沒有做到「影像再造一個世界」;然而市場認可的恰是此類有限的改良,因為大眾在娛樂消費中並不渴望全然新鮮的陌生體驗,而是創作者對模型進行微調和修正後的「差異體驗」。
《大黃蜂》:用「外傳」的方式曲線自救
從2007年到2017年,五部《變形金剛》電影演示了一個經典IP如何在觀眾中口碑崩塌。《變形金剛5》上映時,是真正的車禍現場,從主流媒體的評論版到社交網站的評論區,都慘不忍睹。
在2007年的第一部《變形金剛》大電影出現前,「變形金剛」的粉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硬核」熱愛者,動漫觀眾裡的「極客」,他們看過所有的老動畫,收集孩之寶出過的各種版本的玩具,了解官方的「變形金剛編年史」,對民間的「變形金剛野史」更是如數家珍。另一種是為少年情懷埋單,這類觀眾看著1980年代初的動畫長大,擎天柱和大黃蜂成為一段珍藏的童年往事。這兩類粉絲,對2007年的《變形金剛》其實是不屑的。那部電影以及整個系列最大的意義,是完成了粉絲的迭代,而2017年《變形金剛5》黯淡收場,作為一個電影系列,它爛尾了,但是它用十年時間製造了新一代的「變形金剛」受眾,在這群人的心裡,這個名詞和豪車、視效大片以及狂飆的高科技新聞聯繫在一起。
《大黃蜂》的出現,既是用「外傳」的方式曲線拯救一個做砸了的電影品牌,也要解決流行文化資源開掘過程中的關鍵議題:如何實現超級英雄的迭代。「超英」拍了又拍,依託的是時代話題的介入和觀眾對主角情感的代入。《變形金剛》的失敗,在於這個系列沒能像《美國隊長》或《黑豹》那樣,觸到時代的痛點繼而讓舊有的敘事資源煥發出新的戲劇活力。導演麥可·貝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把握時代議題的脈搏,他又被賦予了揮霍的行業資源,於是,電影拍到後來,成了砸錢的汽修店。
《大黃蜂》的拍攝策略是很直接的,就是刺激觀眾對主角代入情感。影片在規劃之初,目標粉絲群是2007年的電影觀眾,但試片效果很差。於是不得不補拍鏡頭並調整劇本,最終把「共情」的渴望交付給那群看著1980年代的動畫長大的「情懷派」,讓大黃蜂從騷包的雪佛蘭跑車回歸到蠢萌的「甲殼蟲」,時間線回到了1980年代中期,這和中國觀眾熟悉的那部動畫片的時代背景是同步的。整部影片呈現的質感是很80年代的,帶著老派家庭電影的氛圍,同時,因為成本控制的原因,視覺大片的工業感被很大程度地削弱了,主角大黃蜂不再是威風八面的「汽車人」,更像是流落地球的小外星人ET——它在電影裡還真的和女主角對手指,再現了ET的經典一幕。當然,這也不奇怪,畢竟《大黃蜂》的第二製片人就是史匹柏。
史匹柏對這部電影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首當其衝是影片中庸守正的家庭觀念;其次,貫徹了史匹柏對年代劇質感的高標準嚴要求,大黃蜂所處的時空氛圍和時代脈絡是和這個角色同等生動的。但這事實上帶來一個非常棘手,而電影最終也確實沒有解決的問題。影片敘事涉及美國軍方,明確指向美蘇冷戰和1983年的格瑞那達戰爭。當時,美國為了加勒比海的制海權,出兵彈丸島國格瑞那達,終結了當地的親蘇政權。這個歷史事件介入到主線中且若隱若現左右了劇情走向的背景,就像《神奇女俠》裡對二戰的模糊指涉,在娛樂電影的語境裡,嚴肅的歷史討論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個成長主題的青春故事要怎樣處理殘酷的時代背景?「歷史」被拆解成懷舊感的色調和視覺元素的碎片,成為實現視聽奇觀的必要條件,而《大黃蜂》最終在這個話題上和了稀泥。
《蜘蛛俠:平行宇宙》:疲態大片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海王》讓人看到一個熟悉電影類型文化的導演怎樣舉重若輕地「新瓶裝舊酒」,《大黃蜂》是對「老派」的全面回歸,不僅畫風是30年前的,價值觀也全面回撤,相比之下,動畫片《蜘蛛俠:平行宇宙》倒是讓疲態的大片有了在平行宇宙裡另類打開的方式。
因為電影市場對視覺奇觀的消費需求,以及青少年受眾的訴求,使得根據動漫改編的超級英雄片成為好萊塢主力製作的重中之重,從北美地區的票房收入結構來看,超級英雄片撐起了整個工業的半壁江山。也正因為這樣,超級英雄越來越不好看——為了高回報,就會高投入。投入越大,就越不許冒險,也不能犯錯,這必然導致了大部分超級英雄片採取保守的製作策略,以至於電影的趣味往往和製作投入呈反比例曲線。
在漫威漫畫的眾多角色裡,美國隊長是類似頂梁柱的存在,而蜘蛛俠是名副其實的「國民弟弟」。這個角色被當作代際傳承的搖錢樹,動畫片版本就已多到需要考據,而電影《蜘蛛俠》三部曲被業界公認是難以超越的少年超英經典之作;後來又有漫威歷經周折買回版權,《蜘蛛俠:英雄歸來》搭著「復仇者」系列的順風車重上大銀幕。
「家住布魯克林的高中生彼得·帕克意外被蜘蛛咬了之後獲得了超能力。」這個被重述了無數次的故事還有翻新的可能麼——除了換演員?《蜘蛛俠:平行宇宙》恰恰讓觀眾看到,哪怕你對一個故事的每個細節如數家珍,哪怕你熟悉每一種「英雄」和「反派」的配方,一部足夠有趣的電影仍然能提供出新的觀感。
所有超級英雄大片焦慮的核心議題是「一代有一代的偶像」,怎樣從無到有地創造一個新的偶像。而《蜘蛛俠:平行宇宙》不怵 「舊」,敘事利用 「平行宇宙」的概念,把歷代蜘蛛俠抽離了他們各自的時空,在一個平行的世界裡吹響「蜘蛛俠的集結號」。一個金髮英俊、完美偶像般的蜘蛛俠在戰鬥中不幸死去,一個困在成長煩惱裡的黑人男孩邁爾斯意外「繼承」了蜘蛛俠的衣缽,電影用多快好省的方式結束序幕,然後展開足夠大膽也足夠魔幻的情境:平行世界層疊,陷入中年危機的蜘蛛俠、日本動漫裡的機甲女孩版蜘蛛俠、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版蜘蛛俠、酷帥少女版蜘蛛俠和豬豬俠,都被送到邁爾斯的世界裡。這部電影也如同平行宇宙交疊的時空,交織著一個少年的成長故事和一個經典動漫角色的變遷史。
與新一代蜘蛛俠邁爾斯有關的故事,固然是中規中矩、意料之中的美國派家庭戲劇,但整部《蜘蛛俠:平行宇宙》或多或少讓我們看到「超級英雄電影」所能擁有的變體,而且,這樣的變體是很有趣的。(柳 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