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非遺(快來這裡體味那些)
2023-05-30 00:04:25 2
伴隨著喜慶的音樂,80歲高齡的秦夢雨手上的扇子一動,全場安靜了下來。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昌黎地秧歌」代表性傳承人,用幾分鐘的時間,把幽默詼諧傳遞給了每一位觀眾——一個動作從頭到肩,從肩到腰,從腰到腿,都行雲流水,毬帽、手帕、扇子三種道具運用自如……國家圖書館學津堂報告廳座無虛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首批優秀成果推介會在這裡舉行,秦夢雨和他的秧歌入選傳統舞蹈優秀項目推介。
我老漢也先來個「猶抱琵琶半遮面」
露出我廬山真面目
嘻嘻哈哈,您看可好
在推介會上,不再年輕的傳承人們用自己的方式感染著現場觀眾。如果說秦夢雨老人用秧歌表達了歡樂,蒙古族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巴德瑪奶奶則帶來了祝福。她在現場演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北邊的山梁》,是蒙古族傳統的長輩給後輩的祝福歌,高亢悠揚的一曲唱罷,引發全場掌聲,老人卻有點謙虛地說: 「唱得不好。」
「北邊的山梁上奔跑的,是那金鬃的小黃馬,金銀首飾裝扮的,是我那可愛的妹妹......」, 巴德瑪奶奶唱起悠揚的蒙古族長調
「年紀大了我唱的不好」,可愛的巴德瑪奶奶
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但由於傳承人的不可取代性,加之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因此用搶救性記錄工作驗收專家委員會主任張慶善的話說,就是「與時間賽跑」。
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潘薩銀花奶奶說:「我要繼續把歌傳下去,傳給孩子們,下一代才有歌唱」
奶奶與她的「孩子們」高歌一曲《蟬之歌》,為在場嘉賓訴說家鄉的故事
201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資料收集與影像記錄並舉,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對已有文獻進行收集,建立傳承人專題資源庫,並將記錄成果製作成紀錄片,進行公共傳播。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受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託,作為學術諮詢和驗收機構,於2018年5月完成了首批搶救性記錄項目的驗收工作,最終有 227 個項目通過了專家評審,其中 25個被評選為優秀項目。
「口技的道路艱辛、曲折、幸福、快樂」,北京老爺子,口技代表性傳承人牛玉亮感慨良多
隨我聆聽天空中雲雀振翅
雖凌雲蒼穹,卻餘音繞梁
「即便是賣藝,也要有道義。德行好,大家都認可你,才會捧你的場」。撂石鎖代表性傳承人沈少三爺爺已經90歲高齡了,說起武藝、武德依然有盤馬彎弓的氣勢,爺爺將一身的好武藝免費傳授給了幾百名學員
「你在舞臺上塑造這麼多角色,絕對不能一類化,每個角色要有自己的生命」,婺劇代表性傳承人鄭蘭香老師如此傳授弟子。
「民族的根是這樣的深,我想讓大家都知道這種民族感,都知道有古漁雁」,古漁雁代表性傳承人劉則亭跟您娓娓道來
為了配合展映月, 「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展」在國圖北區一層學津廳如期開展,展期從 7 月 6 日至 20 日。以時間順序回顧了搶救性記錄工作的歷程,以圖文、影像、裝置藝術等形式,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首批成果進行了詳盡展示。展覽還原了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口述史採訪的典型場景,設計了 227 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肖像,並播放口述史訪談的錄音組成的裝置作品「技·憶不隨年華老」。國家圖書館還開闢了在線展映專區: ich.nlc.cn ,使搶救性記錄工作的成果通過更多渠道展現給公眾。
星空璀璨,雖然年華易老,但是歲月沉澱的是那份悠遠綿長,那點點的星光可以超越語言、文化與時間的界限,伴隨著一代代傳承下去,歷久彌新。
記者:徐顥哲、方非
攝影:方非
來源:微信公號「京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