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旅遊景點特色(幽韻崆峒崆峒山魅力贊)
2023-05-30 11:38:16 1
崆峒山魅力贊
遊歷過外面的名山勝水,曾為她們所振奮,所震撼,所傾倒,所陶醉,所迷戀,之後,留在記憶裡的是斷斷續續的情景回放;唯有家鄉的崆峒山,永遠是我心靈深處的氣脈,是感悟,是沉思,是體會,是讚嘆,是欣賞。崆峒山盛世芳華,氣韻和精神流光溢彩。穿越茫茫戈壁、亙古昏黃,穿越層層樓閣、鋼筋水泥鑄就的屏障,只見崆峒山鑲嵌在隴東黃土高原,與六盤山一脈相連,如同皇冠上一顆璀璨奪目的綠寶石,熠熠發光;展開一幅幅畫卷,自然與人文譜寫的華章,昭示著生命的律動,蘊含著情愫的渴望,更有內心深處的方向。
崆峒山是旅遊天堂,美景風光是她的神韻氣場。崆峒山造型奇特,雄秀俱甲,峰嶺崖臺交錯,溝谷窩壑縱橫,丹霞黃土相襯,雙河環繞,小溪飛濺,峰嶺聳峙,怪石嶙峋,崖臺突兀,溝壑險要,如猛虎上山,如雄獅登臺,如蟠龍吸水,如鳳凰展翅,栩栩如生;山巒疊嶂,雲海翻滾,彩霧繚繞,紫氣升騰,蒙晨日出,夜幕晚霞,偶爾佛光鍍金,恰似人間仙境;錯落有致的建築群,鑲嵌在懸崖峭壁,隨型就勢,巧奪天工,氣魄宏偉;更有群落相間、層次分明的植物天,展示著昂昂生氣,赳赳雄風,古樹參天,名木成林,有的高大偉岸,有的弱小頑強,有的枝繁葉茂,有的挺直光滑,有的傾斜欲墜,有的孤傲獨尊,有的裸根示韌,有的虯枝顯神,或集群成片、或相攀互依,或錯節盤根,都靈動頑強;珍禽棲息,異獸出沒,動植物南北互通,冬去春歸,世代輪迴。
崆峒山四季分明,景色各異:初春,風光和煦,鳥語花香,桃紅柳綠,溝壑流香,兩側桃花盛開,與彈箏湖碧水映襯,宛若情竇初開的少女;盛夏,草木蔥綠,林蔭蔽日,俊谷流翠,鳥啼蟬鳴,炎日下透著清涼,如同溫婉淡定的聖女;晚秋,微風徐徐,碧波瀲灩,色彩斑斕,層林盡染,宛若佩戴著鳳冠霞帔的儒婦,不墨而畫;深冬,樹枯草黃,茫茫蒼蒼,萬籟俱寂,峰巖雪松,冰雕粼粼,銀裝素裹,如同道行高深的仙姑,無韻而詩;崆峒山的春夏秋冬,各美其美,美輪美奐,顏值飽滿,氣場十足。
崆峒山是歷史遺存,文物古蹟是他的文化底蘊。 崆峒山歷史悠久,廣博包容,是平涼作為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見證。 崆峒山附近發現的「東溝遺址」、「蔣家溝遺址」、「餘家莊遺址」及崆峒山中臺和鳳凰嶺兩處遺址,都證明平涼早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在四千年的文明演繹史中,有天人合一、諸教共榮的生動詮釋,有廣成子與赤松子修道消遣的離奇傳說,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經典故事,有秦皇漢武尋仙訪道的人馬足跡,有文人墨客感悟自然的頓足深探,有志士仁人遊玩鑑賞的領悟思索,有名僧仙道建堂修祠、傳道誦經、弘揚佛法、點化眾生的無量功德,更有歷代名匠巧工修建八臺九宮十二院、二十四座建築群、七十二座石府洞天的辛勤汗水和熱血生命。 無論是在香山的混元樓、西北角的通天橋、中臺遊覽區,還是皇城、上天梯、一線天、法倫寺寶塔院、彈箏湖邊,聽著一個個名叫馬鬃山、 雷聲峰(又名雷神峰)、蒼松嶺、龍吸水、捨身崖(又名鷂子翻身)、筓頭山(又名雞頭山)、鳳凰嶺、垂珠峰、老君峰、麥垛山、望駕山等名字的由來,看著位於北鬥七星正下方的崆峒山,頓覺獨特奇妙,太極生生、萬物淵源便有領悟。 崆峒之名早在《尚書·禹貢》《爾雅》《世本》《莊子》《史記》等古籍中出現,在《淮南子》《漢書》《水經注》《魏書》等史地著作中或稱之為「筓頭」「雞頭」,或稱之為「牽屯」「薄落」,三說崆峒之名,是為源頭之一。
崆峒山是道源聖地,清靜深邃是他的精神境界。崆峒山道學思想光芒四射,如日月光華,炫耀大地,如綿綿細雨,滋潤萬物;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節氣輪迴,太極八卦,人文倫理,道德觀念,生活習俗,道道有道,道不離道;崆峒山道教文化資深神秘,如涓涓溪水,川流不息,如驚濤駭浪,洶湧澎湃,上至皇家貴族,安邦治國,下至平民百姓,耕種務農,都遵道循道,世代相傳,成為萬事萬物的定式規律;在「以教化為核心、提倡仁禮安邦,以大愛為核心、提倡萬物皆空,以治理為核心、提倡無為而治」的精髓思想形成中,崆峒山的宗教思想發揮著奠基作用,其中道家思想的形成、傳播、弘揚、成熟與崆峒山密不可分,淵源留長,道家思想的核心地位成就了崆峒山「道源聖地」稱號。
以儒、釋、道三教和諧共存展示「和合」精神而盛名。崆峒山洞穴交錯,青燈古塔,晨鐘暮鼓,香火旺盛,修道高僧絡繹不絕,問道信眾熙來攘往,古有黃帝問道廣成子,尋求治國之道,秦皇漢武登臨崆峒尋求養生之道,葛洪、寇謙之、陶弘景等在崆峒山悟道引道,今有千萬黎民百姓拜求生存之道,逐步形成了崆峒有道、不到崆峒不知道的理念格局。
崆峒山是天賦異稟,武術神功是他的藝術精華。崆峒山矗立於天地間,是包羅萬象的一本書,是詩詞歌賦集,是琴棋書畫冊,是歷史大事記,是文理教科本,最經典的內容是崆峒武術。崆峒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成熟與原始部落戰爭,興盛於唐代,根源於道教文化,最初吸收了廣成子「抱神以靜、陰陽有藏」的道學思想,後來融合了儒、道、釋三教深厚的文化精髓,其內涵也逐步得以發展充實;崆峒武術以關愛生命為宗旨,集修身養性、進擊健體於一身,承載著精神追求和深厚久遠的歷史沉積,它是崆峒山的血液、是崆峒山的脈搏、是崆峒山的氣宇、是崆峒山的精氣神。自古以來就有「崆峒人武」、「世傳崆峒勇」的說法,無論是外來武術修練者帶來的「花架拳」,還是由崆峒派傳人弟子創練的「七傷拳」,都文武互融,舞武相依。
如今,崆峒山武術的養生拳、古太極八式拳、崆峒懸功、十八羅漢拳、崆峒山乾坤扇、崆峒拂塵拳等名揚天下;崆峒山奇特兵器享譽海內外,如雌雄劍、風火輪、風火槍,九尺天耙、乾坤扇、三節棍、打連枷、鞭乾等,武術和奇兵使崆峒武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套路體系,成為獨立門派。崆峒武術正如八九點鐘的太陽,蒸蒸日上,如雨後猛漲的河流,濤濤不絕,洶湧澎湃,如展翅高翔的雄鷹,在中華大地領空翱翔,實現著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夢想,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藍圖中把崆峒山道文化思想精髓送向遠方。
有人說:崆峒山是古人留給今人的絕妙大手筆,是真正博大的山、不朽的山、驕傲的山、赫赫的山,是盛世遊覽地,是亂世避難所,是政治交流平臺,是軍事戰略要衝,是文化藝術之家……正如清末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詩-《崆峒》所描述:「鬥星高被眾峰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空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展開崆峒山這幅歷史長卷,詩情畫意、故事寓語讀不完分不透;崆峒山的美,是一種大美的境界,必須用心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