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藝術的電影(這些有啟蒙意義的藝術電影)
2023-06-23 22:19:06 1
看電影幾乎是當代人最為簡單純粹的快樂了。
在筋疲力盡的工作日夜晚,或是在百無聊賴的周末,不管是三五個好友還是獨自欣然前往,來上一場視聽盛宴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充斥院線的大多是好萊塢式的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卻越來越沒有一席之地,我們的口味也逐漸變得單一而乏味,一邊是對於老套的情節模式的吐槽,一邊卻是不叫好卻叫座的樂此不疲。
但是其實,在電影裡你可以看見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你甚至能在電影裡看電影,電影具有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獨特魅力。
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至少有著一部啟蒙意義的藝術電影,那是不願為外人道的壓箱底的秘密。
或者是因為長大之後慢慢懂得了電影背後所要表述的深刻命題,或是因為獨特的語言、意境和拍攝手法,或者只是一閃而過的一個場面、一句臺詞,或者是因為看得昏昏欲睡的獨家回憶……
還記得第一次讓你感嘆電影還可以這樣拍的「藝術神作」?我們先來看看廣大影迷們心中堪稱「藝術品」的電影都有哪些吧。
《霸王別姬》啊!方方面面都有說不完的美感,它就是藝術。
《大紅燈樓高高掛》,紅色的燈籠,沒有春天的大院,永遠看不到臉的老爺。
《羅拉快跑》,不停奔跑的紅髮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黑暗中的舞者》,一個講述面對艱難生活依然樂觀的如此純真善良之人走向毀滅的悲劇故事,真正的悲劇是打碎美好不留任何餘地。
由於個人喜好的不同,每個人心中對於電影「藝術性」的評判也是不同的。不過,在電影史上,有一些「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經典之作,其藝術性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可,以及電影研究者和專業影評人的青睞。
以下10部經典電影,是否也是你的心頭好呢?
1 《霸王別姬》
電影《霸王別姬》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導演,1993年上映後便榮獲多個國際大獎,深受國內外影迷的喜愛。
影片講述了兩位京劇伶人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沉浮,折射出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相互交織,每一個可以真切指認、負載中國人太過沉重的記憶的歷史時刻,都作為一種背景,為人物間的真情流露與情感訛詐提供了契機與舞臺,為人物斷腸之時添加了亂世的悲涼與宿命的苦澀。
正如戴錦華老師在《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一書中所評價的那樣:「影片中所呈現的一切,太過清晰地指稱著『中國』,但它既不伸延向中國的歷史(真實或謊言),也不再指涉著中國的現實。」
一切只是一幅東方景觀、東方鏡城中的斑駁鏡像,一個末路英雄的悲慨與傳奇,一份情與義,一幅因剛烈的殉情與勇武的赴死而完滿了的鏡像,一幅古老中國的鏡像,一個老中國的人生訓誡——「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
2 《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曾獲得多項國際大獎,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這是一個東方的「妻妾成群」的故事、一個中國式的「後宮」之爭。點燈、滅燈、封燈、長明燈,黃昏時分庭院中的「應召」儀式,伴著「捶腳」的杜撰之俗,頗有反諷意味的京劇的鑼鼓點兒聲,作為悲悼主題的無伴奏、無詞的女聲吟唱,構成了老中國死亡環舞與空洞典儀的呈現。它同時構成了西方視點的內在化切入:老中國歷史典儀的觀賞性。
影片片頭、片尾中朱紅色的草書標明由夏而夏的、一年中四季更迭所形成的時間的循環,由四太太頌蓮的進門到五太太文竹的迎娶所形成的事件的循環,更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循環觀念異曲同工。可以說,與《霸王別姬》一樣,這也是一部極具中國特色的電影。
《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
3 《花樣年華》
《花樣年華》是一部關於情慾的電影,說得簡單點,它說的就是一個偷情的故事,而整部作品的設計都在一個「偷」字上。
擁擠的空間,令兩具陌生的肉體在接觸與不接觸間迄自酥著,而鏡頭也就理直氣壯地盯著女主角蘇麗珍(張曼玉)扭坐著看丈夫打麻將的水蛇腰和豐臀,或輕掃她那腳踏高跟鞋繡花拖鞋的性感小腿,讓觀者有偷窺的樂趣而沒偷窺的猥瑣。
影片沒有交代有夫之婦的蘇麗珍和有婦之夫的周慕雲(梁朝偉)到底有沒有共赴巫山,正突顯了王家衛的聰明;我們只能憑想像去臆測,更增添了偷情的懸疑和情趣。
要是王家衛乾脆只拍一個單純的偷情故事,倒也罷了,男女肉身的無邊風月,本來就不一定跟「情」字掛鈎。
但王家衛卻偏要為影片披上「情」的華麗外衣,因而片末周慕雲往吳哥窟埋葬心底秘密的一場戲,也就難以令人生出情隨事遷的感慨來,反倒更接近偽辭了。
《夢餘說夢》
4 《三峽好人》 三峽好人》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男主角韓三明本是農民,後來在汾陽當了煤礦工人,以生命換取金錢,將畢生積蓄拿去買了一個年輕妻子回家;未久,妻子卻帶著初生女兒出走,從此杳無音訊。十六年後,他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妻女,幾經轉折,夫妻倆終於在長江邊重逢,相對黯然。
歲月蒼蒼,世事如煙,三明和前妻決定再走在一起。丈夫願意再次出賣勞動力,掙錢把妻子「贖」回來。他們一個站著,一個蹲著,在三峽驚天地泣鬼神的巨變中,兩千年的歷史將湮沒在大水之底,而他們卻能不動如山。
那畫面上沒有特寫,鏡頭保持著合乎人情的距離,體恤地見證著人間種種,讓滴血的創傷慢慢癒合。在這裡,什麼現代社會學科的理論分析架構都顯得無關痛癢,重要的是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夢餘說夢》
5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說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很多影迷們毫不吝嗇地將「偉大」冠冕賦予這部影片,更有甚者稱之為華語電影的最高峰。
人們之所以如此喜愛這部電影,是因為他們在影片中感受到了自身。在這部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的年鑑裡,仿佛在牯嶺街上狼奔豕突的還有著你自己的影子,在忽明忽暗的光線裡被拖曳。你堵人,人家也堵你。你看著別人親嘴,你也被別人親過。
也許這些事情你都沒有做過,但多少都會在你的心裡過上一遍。讓你感到鬱結的是,你終究會不明不白地把那些明明用不盡的時光全消耗掉,在這個不會被改變的世界裡以看不見的速度慢慢老去。
賽人老師在《與光同塵》中評價《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電影。因為它以青春所特有的混沌去對應這個憂鬱而莽撞、永遠口不對心,永遠不知該何去何從的世界。但它並沒有擺出一副廉價的,自欺欺人式的,欲顛覆、欲瓦解的高姿態來。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個悲劇,而當你正準備扼腕嘆息的時候,它又告訴你衝動不僅僅是魔鬼,還是你自我確定的、無法逃遁的生存方式。它就是這麼時而洶湧,時而溫柔,時而不知所措,時而貿然前行,卻又不讓出絲毫退路地去迎接人生的種種必然。
《與光同塵》
6 《重慶森林》
《重慶森林》是王家衛拍攝周期最短的一部影片,也是他最為輕快的一部。這部電影讓王家衛第二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梁朝偉第一次奪得影帝。
城市讓人僵足,但獨處一室仍能自得其樂。影片信誓旦旦地開出治療失戀的良方,那便是開始新一段戀情,而更多的還是繼續在城市中歷險。
林青霞是殺伐決斷,王菲是愛誰誰的我行我素。女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高心理素質對應著男性的睹物思情兼患得患失,這與我們通常的性別經驗完全相反,顯示著現代都市生活中具有靈異色彩的生機勃勃。
《重慶森林》的閉鎖空間並沒有連帶心之宇宙也關門大吉。幸福不是發現,也不是追求,而是等待一場神出鬼沒的破門而入。
《與光同塵》
7 《羅生門》
如果要列舉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日本電影,那麼《羅生門》必是其中之一。《羅生門》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筱竹叢中》和《羅生門》,由黑澤明導演,曾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武士被殺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武士被殺之後,幾位當事人都聲稱自己是兇手,但真相究竟如何呢?電影把最關鍵的事實隱去,所以推理只能在迷霧中進行。由於幾人的供詞可能全部或部分是謊言,旁人遂永遠找不出正確答案,而影片的非凡魅力正在於此:在影片設置的道德困局之中,「真實」和人性的內涵為電影創作者以及觀眾所思考。
正如黑澤明自己所說:「人類對於自己本身的問題,如果沒有虛飾,總是無法坦率地說出來。而這部劇本的內容就在描述這種沒有虛飾就活不下去的人;不,甚至可以說是將去世後還無法放棄虛飾的人極深的罪孽描繪出來。這是一部將人類天生就有的罪孽、人類無法克服的天性、利己主義的心理,反覆讓它們擴張起來的奇怪的電影。」
《日本電影縱橫談》
8 《後窗》
希區柯克導演的《後窗》,儘管誕生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仍是一部技術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電影。從劇本到場景、攝影、配樂,都可謂獨具匠心。
劇本改編自康奈爾·伍爾裡奇的小說,這是一個「幽閉恐懼的」敘事,牢牢地立基於電影對主觀性和單目視覺的鐘愛。場景由哈爾·佩雷拉與一組派拉蒙的藝匠設計,它是一個迷人、精細的幻想之地,靈感來自格林尼治村的建築,就像是玩偶之家映襯在不斷變幻的畫幕之下。
羅伯特·伯克斯的彩色攝影頗富風情,充滿著大量的攝影機運動、精妙的重新取景,以及對焦點的複雜操控。音軌是由哈裡·林格倫和約翰·科普製作的,近似於由聲效與敘境音樂組成的交響樂,它被剪輯、混錄,傳達了炎夏白天和夜晚時城市庭院中聲音迴蕩的感覺。
詹姆斯•納雷摩爾在其著作《電影中的表演》一書中稱「《後窗》讓參與其中的大多數人都得到了炫耀技藝的機會」。然而事實上,觀眾在觀看電影時並不會感受到明顯的炫技痕跡。將技術恰如其分地融入電影之中,這也是電影藝術性的實現方式之一。
《電影中的表演》
9 《七年》
1964年,麥可·艾普特拍攝紀錄片《七年》(7 UP!)第一季的時候,他肯定想不到,他的「七年」系列將讓他進入歷史。嚴格來說,《人生七年》是一系列紀錄片,與我們常見的電影有所不同,但它也屬於電影的範疇之內。
紀錄片以14個七歲孩子為主人公,此後每隔7年,導演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14個主人公。1970年,1977年,1984年,1991年,1998年,2005年,2012年。七年又七年,窮人繼續發福,富人依然美貌,從小胸懷大志的也能魚躍龍門成為時代棟梁,聰明能幹的普羅子弟也能擁有海外別墅。每個人獨特的人生軌跡都得以真實地呈現。
《七年》是十四個英國人的活生生傳記,毛尖在《夜短夢長》中這樣評價《七年》:「它的影像意義在於歲月寒風曾經刮過所有人的臉龐,七年一季,是時光一場又一場的魔法。」
《夜短夢長》
10 《天堂電影院》
《天堂電影院》是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時光三部曲」中的一部,另外兩部可能比這部更有名,《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幾乎是全球小資的青春鄉愁聖經。但是《天堂電影院》的結尾最著名,影片的最後三分鐘拯救了這部電影,讓觀眾願意原諒它之前的拖沓和節奏不均。
「二戰」後期,小男孩多多總喜歡去天堂電影院找放映員艾佛特,他迷戀電影。電影公映前,艾佛特要先放一遍電影給牧師看,牧師看到接吻鏡頭,就搖鈴示意剪掉,這樣,放映間裡就掛了一串串剪下來的膠片。多多想跟艾佛特討這些零零碎碎的膠片,艾佛特說他先幫多多收著,以後再給他。
許多年後,艾佛特過世了,但他給多多留了件禮物。這件禮物讓這部電影留在電影史裡。艾佛特留給多多一個膠片盒子,裡面是當年被剪掉的四十多場吻戲的連接,多多看得熱淚盈眶,我們跟著重返西西里的天堂影院。三分鐘,託納多雷致敬了他的義大利他的電影導師他的光輝歲月,換句話說,這是託納多雷寫給電影的情書。
在電影史的意義上,這三十部電影四十多個鏡頭,濃縮了一部轉折時代的電影簡史。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有西部片歌舞片警匪片,也有喜劇悲劇悲喜劇,有赫赫有名的好萊塢冒險巨片《羅賓漢歷險記》,也有名字已經不可考的義大利本土電影,這是電影業黃金時代的剪影,四十多場吻戲則意味深長地揭示了電影的本質:電影就是對內心生活的一場傾慕。
《夜短夢長》
-End-
編輯:黃泓 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