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歷史來源(肇慶歷史文化藏在了這些地方......)
2023-06-24 15:18:04 1
好消息!好消息!
「5·18國際博物館日」
廣東主會場
將在肇慶舉行!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
重要殿堂。
這無疑是肇慶市文博事業
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
肇慶作為第四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肇慶依西江而生,亦因西江而興,無數歷史與文化在這裡沉澱,留下了眾多寶貴文化遺產。而一座座博物館正是這些輝煌燦爛文化的註腳,演繹了肇慶廣府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發展脈絡,見證著城市發展歷史。
截至2022年4月,肇慶市備案登記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達到16家,館藏文物藏品3萬餘件(套),其中國有博物館12家。
今天,
多彩君就給大家對現有的
12家國有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
作簡單介紹吧~
肇慶市博物館
肇慶市博物館原與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在閱江樓合署辦公,
是當時全省唯一無固定館舍、
無獨立文物庫房、無陳列展廳的
「三無」地級市博物館。
為改變肇慶無標準市級博物館的狀況,
肇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大力推進肇慶市博物館新館建設。
西江日報記者 吳勇強 攝
肇慶市博物館發展史
☑2011年,肇慶市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列入《肇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2年9月,十二屆七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市博物館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決定投入1.96億元,在端州區十字路5號(市政府大院西北角)建設肇慶市博物館。
☑2015年9月,肇慶市博物館主體工程正式動工建設,建築外觀設計力求將現代元素植入傳統街區,嚴格控制建築的高度、色調,結合綠化平臺及空中庭院,體現時代進步與城市有機更新。
☑經過5年的努力,肇慶市博物館主體工程於2020年10月完成施工,2021年4月,肇慶市博物館陳展項目完成施工。
☑2021年5月1日,肇慶市博物館正式對群眾免費開放。
肇慶市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11550平方米,展廳面積4280平方米,設基本陳列《嶺表南來第一州——肇慶歷史文化陳列》和專題展覽《肇博藏珍——館藏文物精品展》《藏端說硯——謝志峰先生捐贈文物專題展》。基本陳列《嶺表南來第一州——肇慶歷史文化陳列》通過對肇慶本地歷史的研究挖掘,對出土文物進行梳理,圍繞展題「嶺表南來第一州」,全面展示肇慶從史前到清代的地方歷史,展現了肇慶是探索嶺南人類起源與文明形成的重要區域,是嶺南文化發祥地和粵語發源地,自秦漢以來多次成為嶺南的軍政首府的重要歷史。肇慶市博物館對外開放後,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限流參觀等困難的情況下,月參觀人數依然達近萬人次。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肇慶市博物館的建成開放,
是肇慶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推動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
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成為肇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展示肇慶城市歷史發展脈絡的文化新地標。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是肇慶市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館。
根據1959年朱德元帥到肇慶視察時的指示精神,肇慶市在位於端州區江濱路的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即閱江樓)建立了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1959年10月,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正式成立,建館以來,多位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先後到館視察指導。現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是肇慶市唯一同時獲得這兩個國家級榮譽的單位。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佔地面積約8100平方米,內設《葉挺獨立團場景復原陳列》和《鐵軍雄風——葉挺獨立團史跡陳列》兩個展覽,通過場景復原、歷史照片、文物、雕塑、繪畫、模型、電視專題片等形式,全面展現中國共產黨創建並領導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葉挺獨立團於1925年11月25日在此成立,1926年奉命率先出師北伐,在北伐戰爭中取得輝煌戰績,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參加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和井岡山會師,開創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鬥爭的新時期。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是葉挺獨立團成立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見證,是研究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歷史的重要載體。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肇慶市包公文化博物館
肇慶市包公文化博物館位於肇慶市端州區廠排街包公文化園,是以「深挖包公治端勤廉史跡,打造國家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為目標,由廣東省紀委與肇慶市共建的省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是集「廉政教育、歷史文化、旅遊觀光」三位一體的綜合文化項目。佔地面積66000多平方米,於2014年5月動工建設,2015年5月27日建成並免費向社會開放。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肇慶市包公文化博物館的
展廳面積約5000平方米,
室外展示區約50000平方米。
由包公祠展館、清心園展館、
臨時展廳、室外園林展示區、
文化廣場和包公碼頭等展區構成。
何異能 攝
其中清心園為主展館,通過場景復原、實物、多媒體等方式,全面展示包公「孝忠、民本、剛正、清廉」的勤廉思想,突出包公治端形成的勤政廉政治政理念,突出包公的「青天」之名始於端州任上,並展示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廉政思想,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廉政文化。
西江日報記者 梁小明 攝
端州區博物館
端州區是肇慶市的主城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逾2200年。端州區歷來是肇慶乃至兩廣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但是,端州區長久以來都沒有區屬博物館,端州城區歷史文化的展示只能依託市直文博單位進行,為解決端州區無區屬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存在短板的問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端州區投入約231.76萬元,依託位於端州區正西路45號的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翕廬籌建端州區博物館。
圖源:端州發布
2020年12月,端州區博物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端州區博物館館藏文物藏品約180件(套),現設有《端州歷史展》《餘氏家族展》《端州歷史名人展》《端州印記——伍穗生捐贈端州文化集藏展》等固定陳列7個,向觀眾介紹端州歷史發展脈絡和重要文化遺產概況,讓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圖源:端州發布
鼎湖區博物館
鼎湖區於1988年建區,其大部分區域屬原高要縣(今肇慶市高要區)管轄。高要縣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此,鼎湖區的歷史同樣源遠流長。為解決鼎湖區無區屬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存在短板的問題,鼎湖區投入380萬元,選址鼎湖區新城39區茗軒花園建設鼎湖區博物館。
鼎湖區博物館的館址
建築面積約3293平方米,
收藏文物藏品約400件(套)。
該館於2020年6月動工建設,
2020年12月建成。
鼎湖區博物館二層設基本陳列《湖山鼎峙:鼎湖區自然、歷史文化陳列》,以「自然·文化·和諧」為主題,圍繞「自然與人文」主線,從「鼎湖山」「西江水」「生態多樣」「史前遺址」「村落民俗」「人文景觀」等主題入手,對鼎湖區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中的亮點進行提煉,全面展示鼎湖區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
高要區博物館
高要區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原名為「高要縣博物館」。1993年隨高要撤縣設市,改稱「高要市博物館」。2015年又隨高要撤市設區,改稱「高要區博物館」。2009年3月從肇慶市端州區的高要學宮搬遷至肇慶市高要區(時為高要市)南岸街道世紀大道15號。
高要區博物館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有固定陳列《高要區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和《高要農民革命運動史料展》等,展現高要區的歷史和高要農民運動的歷史,在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精神上充分發揮了博物館的職能和力量,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會市博物館
四會市博物館成立於1986年5月,
是集文物保護、收藏、展示和研究的
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
2013年,
位於四會市東城街道廣場北路
行政服務中心側的四會市博物館新館
免費向社會開放。
圖源:文明四會
四會市博物館現設《四方來會——四會歷史文化陳列》《光榮一生革命一生——彭澤民生平陳列展覽》等展覽,除對外開放服務外,四會市博物館還舉辦了四會歷史學堂、夏令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觀眾全面領略四會市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圖源:文明四會
廣寧縣博物館
廣寧縣博物館成立於1982年12月。1986年7月,坐落於縣城環城西路烈士陵園內的廣寧縣博物館正式動工。1989年12月底竣工,1990年1月2日建成開放。廣寧縣博物館建築面積約2630平方米。館內設有《粵桂湘邊縱隊史跡陳列》《廣寧古代文物陳列》《廣寧農民運動陳列》等基本陳列。
圖源:廣寧發布
《粵桂湘邊縱隊史跡陳列》於20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廣寧作為革命老區的一張獨有的紅色名片。2021年,廣寧縣投入450多萬元對展陳進行了提升改造。改造後史跡陳列分為七個部分,通過圖文展示、聲光電、雕塑模型、場景、多媒體演示、電視專題片等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現粵桂湘邊縱隊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和為人民解放事業不畏犧牲的光輝事跡。結合《廣寧古代文物陳列》《廣寧農民運動陳列》,全息化、多媒體展示廣寧縣的歷史文化和革命鬥爭歷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陣地和生動課堂。
德慶縣博物館
德慶縣博物館於1984年7月成立,
現館址位於德慶縣德城街道朝陽中路57號。
德慶縣博物館建築面積2159平方米,
館內設《德慶縣歷史文物展覽》,
全面展示德慶縣的歷史。
德慶縣還常年不定期舉辦各類書畫和專題圖片展覽。《德慶縣歷史文物展覽》展出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戰國至清代的銅器、陶器、瓷器以及木器、工藝品、端硯等各種文物300多件(套)。
資料圖。圖源:德慶縣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
封開縣博物館
封開縣博物館舊館於1984年建館,自建館以來,共舉辦各類展覽220多個,題材包括古代史、革命史、精品文物、自然科技、外國文化風情等。封開縣大力推進縣博物館建設,投資2803萬元,在封開縣江口街道廣信文化園內建設封開縣博物館新館。
圖源:封開發布
封開縣博物館新館於
2011年12月21日正式開工,
2018年12月28日竣工,
2020年8月對外開放。
2021年2月,
全館展廳全面對外免費開放。
封開縣博物館建築面積約4462平方米,展廳總面積約2220平方米。展廳分為《廣信之路——封開歷史文化陳列》《封開歷史名人展》《封開民俗風情展覽廳》《粵語展示廳》《流動展廳》等5個內容。其中,《廣信之路——封開歷史文化陳列廳》全面展示封開縣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的歷史。首層的《流動展廳》除用作文博流動展覽展廳外,也用於集中展示廣信文化最優秀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成果,是封開縣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展示的舞臺。
圖源:封開發布
封開縣黃巖洞陳列館
封開縣黃巖洞陳列館位於
封開縣河兒口鎮河兒口社區
獅子巖西南山麓,
是依託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巖洞洞穴遺址而建的專題陳列館,
於1991年建成開放。
圖源:封開發布
封開縣黃巖洞陳列館佔地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覽分為黃巖洞洞穴遺址及展廳兩部分。2021年10月圍繞館藏重點文物組織展廳升級《嶺南溯源潮起封開——封開史前古人類陳列展》,該展覽以知識性、學術性、趣味性、觀賞性為陳展原則,通過館藏的黃巖洞洞穴遺址出土的文物,全面、生動地展現嶺南史前人類的發展史,並通過舉辦趣味性高、參與性強的沉浸式研學活動,成為文旅融合的新亮點。
圖源:封開發布
懷集縣博物館
懷集縣博物館位於
懷集縣懷城鎮登雲路縣青少年宮西側,
於2006年6月動工興建,
201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圖源:懷集發布
懷集縣博物館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樓高6層,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900平方米,內設置有《懷集歷史沿革展》《懷集歷史文物展》等固定陳列展覽,全面展示懷集縣的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成果。每年根據實際情況舉辦若干場次的臨時展覽或流動展覽,充分發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窗口的作用。
◆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 通訊員 梁梓華
◆ 編輯:黃舒婷
◆ 二審:易奇志 王雯倩
◆ 終審:劉伯明
肇慶市紀委監委派駐市文廣旅體局紀檢監察組舉報電話:2289173
肇慶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紀委舉報投訴電話:278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