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下留人
2023-06-24 11:22:09 2
南宋淳熙十一年某月某日,待在老家閒居的陳亮先生,發了次嚴重「超標」的酒瘋——與幾個狐朋狗友扮演皇帝上朝,陪酒女權充皇妃,萬歲、愛卿地亂叫一氣,大笑而散。此事被人告發,一千人等立刻被抓入大牢。刑部判決,陳亮死罪。案件呈到皇帝面前,宋孝宗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秀才醉了,胡說亂道,何罪之有?」陳亮有此好運,要感謝宋孝宗的寬容和睿智。當然,最主要的是在宋孝宗眼裡,他不過是一個無職無權的書生,怎麼蹦也跳不到天上去,頭腦清醒點的主子,也懶得和他計較。
其實,如果按宋孝宗的胸懷雅量和量刑標準,歷史上很有幾個文化名人是完全可以不殺的,殺了留下殺人者萬古惡名,不殺則可能是千秋美談。可惜,那些當政者都沒有宋孝宗的情商和智商,一味地意氣用事,腦子一熱,就殺、絞:腰斬、滅族,結果是給那些被殺的文人揚了名,自己卻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紂王本來是可以不殺比幹的。他也知道,比幹是個忠臣,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還是自己叔父。如果,他實在不耐煩比幹的一再勸諫,為了耳根清淨,那就不妨對左右說:老頭醉了,胡說亂道,把他拉出去醒酒!這樣,大家都有面子,都下了臺階。當然,這仍擋不住紂王最後滅亡的命運,但至少還可以留下一個歷史亮點。
曹操殺孔融也是明顯敗招。孔融為人恃才負氣,愛發議論,譏諷朝政,但說到底不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你曹盂德雄才大略,統一天下要緊,和一個落魄文人較什麼勁?聽到他反對恢復肉刑、反對禁酒、反對徵鳥桓等議論,願聽就聽兩旬,不願聽就轟他走:孔北海醉了,胡說亂道,趕出宮門!果如此,曹操獲愛才美名,孔融得以保全性命,實現雙贏,這該有多好。
嵇康就更不該殺了。身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的罪名,不過是不喜為官,不為當局所用;得罪權貴鍾會,被人誣陷,平時還愛發一些不合時宜的議論。司馬昭倘若能網開一面,赦免嵇康:叔夜醉了,胡說亂道,文人無行,不足為訓!那是能給名聲不佳的司馬昭掙分不少呢。遺憾的是,司馬昭畢竟是一介武夫,全無憐才客人之意,不僅殺了魏晉時代最有魅力的名士,而且使《廣陵散》成為歷史絕響。
宋太宗殺李煜最沒有道理。李煜「生於深官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本就是個窩囊君王,當了階下因後,每日不過填填詞,喝喝酒,以淚洗面,就這樣,趙匡義還不放心,毒殺了李煜。退一步說,倘若宋太宗聽到「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懷舊詞,只是豁達一笑:後主醉了,胡說亂道,任他去吧那樣的話,太宗博了寬容美名,後主又有機會奉獻更多絕妙詞章,豈不美哉!
比較起來,明成祖殺方孝孺是最不得人心的。他的天下來得本不那麼光明正大,心虛著呢,那就更要邀買人心,特別是方孝孺那種一流文化名人。朱棣如果聰明一點,有點涵養,就應該假裝糊塗,你方孝孺不寫詔書,我就換個人寫;你方孝孺說我來路不正,我就裝聾作啞,有意放你一馬:正學先生醉了,胡說亂道,回去休息吧!你想殉難而死,我偏偏不成全你,而且,少殺了一個方孝孺,爭取了一大批文化人,自己的歷史定評也要好得多,至少不是那麼血淋淋的。
平心而論,有宋一代,國力積弱,乏善可陳。宋孝宗也不是一個有什麼作為的皇帝,也沒多少政績可以炫耀,但他不殺犯禁的文化人,對文化名人陳亮的寬容厚道,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也使得天下的文化人為之折服,什麼時候想起來,心裡都是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