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imdb電影(除了關閉評論區的IMDb)
2023-06-23 22:52:16 4
全球知名的電影評分網站IMDb要關閉評論區和私信,這種和微博明星一般的舉動,真的只是因為噴子太多而傲嬌嘛?
By 賀嘉瑒 劉若曦
IMDb的前世今生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Database,簡稱IMDb)是一個關於電影演員、電影、電視節目、電視藝人、電子遊戲和電影製作小組的在線資料庫,以「神秘且權威」的評分機制、龐大而齊全的電影電視資料庫著稱。直到現在,IMDb已經成為了「北美口碑」的代表,是國內電影愛好者判斷一部電影是否值得觀看的重要參考。
IMDb創立於1990年10月17日,迄今已經有了26年的歷史,比網際網路的歷史還要久遠。它從1998年開始成為亞馬遜公司旗下的網站,在這26年中,IMDb逐漸形成了包括影視基本資訊(如上映時間、製作團隊和演員信息、預告片、劇照、專業評分、大眾評分等)、小知識(如電影經典語錄、電影bug、冷知識、相關電影等)以及用戶評論等內容的電影電視資料庫,成為了電影工作者、電影愛好者(尤其是北美電影愛好者)最為關注的網站之一。
電影La La Land的IMDb主頁,上面包括了電影分級、時長、類型、上映時間、評分、劇情簡介等基本信息,在該頁面還有著許多關於該影片等小細節,直擊人心。
這個網站讓每一位電影、電視工作者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IMDb主頁,他們的活動、項目都清清楚楚地記錄在上面,這不僅給了粉絲們一個追愛豆的集合點,也讓眾多電影項目的決策者得以通過IMDb上的信息和數據,更好地選擇電影工作人員和演員人選。
Emma Stone的個人主頁,包括了她參加活動的照片、劇照、參演電影,還有最新的奧斯卡提名信息及獲獎信息等等。
事實上,IMDb已經成為了電影工作者的名片,他們往往在自己的簡歷中附上自己的IMDb主頁,以方便主創來選擇。
IMDb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是被稱為IMDbPro的服務,上線於2002年,在IMDbPro上面,使用者可以查詢到電影詳細的製片和發行方及其聯繫方式等等,他們可以藉此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超過20萬用戶使用這一服務作為參照和信息來源。
評分,IMDb的制勝之道
IMDb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拋開電影TOP250形成的宣傳效應之外,主要是因為其讓用戶給電影打分,並計算最終得分的創舉。
IMDb還引入了專業評分Metascore和大眾評價Reviews,使評分儘量做到公允。
電影The Interview的評分,圖片下方即可看到專業評分和大眾評分。
在國內,豆瓣電影是IMDb的翻版,它們同屬於可以引導票房的網站,所以豆瓣電影擁有的問題,IMDb同樣有,比如刷分、水軍等等,上圖那部電影的評分一開始居然有9.9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觀;另一個奇觀就是2008年《蝙蝠俠:黑暗騎士》的評分,狂熱的影迷為這部電影打下極高的分數,讓它一開始飆升到了9.7分,成為近十年首次將《教父》拉下頭把交椅的影片。
然而普通電影的IMDb評分算法始終是一個謎,目前還不清楚它具體的過濾機制(TOP250的算法已經在網站上公布,但是刺蝟君看不懂( ・᷄ὢ・᷅ ),讀者可以自行查閱)。
影片評分能夠決定IMDb中影片的排名,而同樣排名的電影,評論人數的多少也能決定它的排名。比如1999年上映的《黑客帝國》評分8.7,1995年上映的《七宗罪》評分也是8.7,《七宗罪》的評論人數是《黑客帝國》的四分之一,反映到排名上,《黑客帝國》排名TOP500,《七宗罪》排名TOP5000。IMDb追求普適性、大眾化的思維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專業評分也是決定排名的重要因素。
留言板,噴子太多?
Reddit上有這樣一張圖片有點參考價值:
更多的人使用IMDb是為了解決爭論的!
然而留言板這一功能要被撤銷了,美國時間2017年2月3日,IMDb宣布將於2017年2月20日正式關閉留言板功能(MessageBoards),而供用戶進行溝通的私信功能(PrivateMessage)也將隨之下架。
IMDb聲明,取消留言板和私信是基於數據和流量作出的謹慎決定,因為用戶已經習慣於在IMDb的Facebook、twitter、Tumblr帳號中評論了。
但是不少用戶得知消息後,在IMDb的留言板上發布了反對該決定的言論,表示社交帳號無法取代留言板。
幻想遷移到fb和twitter,是瘋了嗎,想想上千條獨立留言板放在貴社區的fb和twitter主頁上,亂死惹
然而外媒對這個決定表示讚賞,著名科技網站TechCrunch直接撰文聲稱,全網際網路最爛的評論區之一就要關啦,總算擺脫它了!該文章認為,IMDb沒有提供一個有效率的討論電影的留言板,其留言板成為了毫無重點和充滿噴子的評論區,不管影片多麼廣受讚譽和歡迎,就是要罵,最壞的情況是,有人直接使用一些冒犯性語言,甚至種族標籤。文章還說道:畢竟在川普總統上臺之後,政治氣候使然,冒犯性、種族標籤言論可能更多,IMDb為了保護自己的臉面,關閉留言板也不那麼令人驚訝。
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擁有者亞馬遜Amazon並不太看重它的社交功能,IMDb的資料庫是最重要的,這讓Amazon的設備在播放影片時,能夠顯示來自IMDb的信息,而在電視這一設備當中,交流是不太重要的。
評論區作為網際網路交流、分享本質的體現,一直以來備受網際網路從業者的推崇,一旦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頁面開啟了評論區,該新聞所引起的討論足以讓評論區成為又一個新聞。然而,社會化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一現象,人們通過社交網絡進行討論,在社會化媒體的評論區進行交流與分享,它們分走了資訊類網站的大量流量,而在總流量一定的情況下,社會化媒體愈強勢,資訊類網站的流量也就愈少。
關閉資訊類網站的評論區,僅僅將其作為信息來源的做法,總體上來看利大於弊。社會化媒體缺乏整合能力,所有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信息等提取較難,而資訊類網站則剛好相反,信息完整地呈現其上,只需要稍加分類便可。社會化媒體因為其實名制和好友可見部分時間線的緣故,具有更加真實的場景體驗,用戶在社會化媒體上的發言更加謹慎、客觀,暴力言論更少,有助於建立起良好的社區環境和媒體形象。
開眼:法國和韓國的電影評分網站
IMDb依託好萊塢和北美市場,在好萊塢電影的評分中比較值得參考,讓目前飽受好萊塢大片蹂躪的中國電影界頗為關注,其評分被許多影評人用作在國內有爭議電影的一個重要評分參考。
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評論網站爛番茄,它的評分tomatometer越高,不代表電影最經典,而是越多的影評人認為該電影的評價是正面的。爛番茄還有另外一個指數audience score,即爆米花指數,是用戶打分。該網站兼具專業和娛樂,也成為中國影評人的重要參考。
但我們所以為IMDb是全球影迷的參考這一想法,並非正確,在北美之外,還有許多各個國家獨具特色的影視信息網站。
AlloCiné,又被稱為法國版的Imdb。它建立於1992年,在發展初期的定位是一個提供電影資訊與評論的法語網站。經過十幾年發展,它漸漸將提供信息的覆蓋範圍擴充到了電視劇、網劇等廣義的影視作品及其新聞,也成為法國人獲取電影為主的影視信息的權威網站。
(瞧,雅虎問答上法國網友在問美國版的AlloCiné是什麼呢!答案當然是——IMdb)
瀏覽AlloCiné的主要頁面電影板塊會發現,與IMDb更重視建設影片的後臺信息(包括影片製作、出廠與上映信息、演員陣容、故事情節、票房結果、技術支持與花絮劇照)的側重有所不同的是,Allociné在保持對影片基本信息的提供基礎上(且影片信息部分在網頁中採用了「摺疊」,如下圖),更加注重提供專業評論與觀眾發聲的平臺。
以2016年日本導演新海誠轟動全球的影片《你的名字》為例,Allociné首先整合呈現了媒體評分與評論(critiquespresse),包括法國主流媒體《世界報》(Le Monde)、《費加羅報》(Le Figaro)、《解放報》(La Libération),地方報如《多菲內解放報》(LeDauphiné Libéré),《北方之聲報》(La Voix duNord),影視類網站如Télérama、Mad Movies,甚至包括電影領域十分老牌與專業的期刊如《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與《正片》(Positif)等雜誌。
緊隨媒體評論之後的,則是觀眾影評(critiques spectateurs),與IMDb相比,AlloCiné擁有一套更為完善的評論機制。總評分右側有分星級評論的細節展示,可以看出各個評分人數的佔比。而下方具體評論區裡,則按照「有幫助程度」、「評論人數」與「收藏人數」三種方式構成排序機制。通過這種方式,網站讀者對於電影評論進行再評價,可以幫助篩選出真正符合大眾認可的電影觀後感。
實際上,在2008年,AlloCiné創建了「300俱樂部」(le Club 300),旨在集合在其網站上著有優質評論的影迷與專家,同時邀請站外的知名影視評論博主進駐,這也為更深刻的電影交流提供了平臺。該網站上更是羅列出一份「300俱樂部」成員的電影評分名單:
而在韓國,最主要的影視信息網站卻不是獨立的。
韓國本土最大的綜合性網站Naver設置了專門的電影區,其構成模式與國內豆瓣電影頁面基本相似,除了電影介紹、海報、演職員表及預告片等基本信息外,也設置了專門的評分和評論區。
比較有意思的是Naver電影的評論體系。
首先在時間維度上,評論區分為「上映前」和「上映後」,「上映前」的評論區相對較為簡單,僅反映了觀眾的觀影意願。
而在「上映後」的時間維度上,評論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網民(netizen)評論、觀眾評論和專業影評人評論。
如果未觀看電影的人隨意打分,該怎麼辦?2014年,Naver電影特地引入了觀眾評論。據官網介紹,這項打分權力只有在Naver上預先購得電影票的人才能擁有,這些觀眾可在觀影並打分後,獲得一定價值的積分。
而在網民評論和觀眾評論的細分類目裡,還設置了性別、年齡的類目。以最近在國內很有知名度的《降臨》為例,在韓國網民評論的細分選項中,可看出76%的評論者為男網民,評論分數平均為7.86,而24%的評論者為女網民,平均分數比男性網民高出約1個百分點。
此外,不同年齡層的評分也呈現出差異化,其中20~29歲年齡層的網民給出的評分最高,為8.65。
而這些詳細統計數據的存在基礎,源於Naver的實名制管理制度。
(校對:張宇欣)
完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微博 @刺蝟公社
合作、轉載事宜請聯繫微信號yunlugong
網站www.ciweigongsh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