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無精打採沒有力氣是怎麼回事(每天無精打採沒力氣)
2023-05-26 09:28:29 2
以下幾個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
「睡了十幾個小時起來後依然無精打採」
「每天明明沒幹什麼卻一點都提不起精神」
「蔬菜、水果、雞蛋、牛奶一樣都沒少,可是壓根沒有力氣」
這到底是出現了什麼問題呢?
不要怪年齡、不要怪時間,很有可能從飲食入手就可以改變你目前的鹹魚狀態。
今天這篇科普就一起來分析一下,到底怎樣吃才能每天更有精神!
如果想通過飲食來改變乏力的問題的話,那麼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確定這個狀況的確和營養/飲食有關。
除了飲食之外,也有很多因素會增加乏力的症狀。
例如:缺乏睡眠、用藥、疾病(如甲狀腺機能減退、抑鬱症)、運動過強、焦慮等。
如果你確定沒有以上相關因素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移動到下一步:飲食。
1.你每天吃得夠多嗎?
在各種和營養相關的疾病裡,有一個叫作「蛋白質熱量營養不良」。
言外之意就是長久蛋白質和熱量攝取無法達到身體所需,從而引起的營養不良。
很多人認為減肥就要少吃 (例如減少碳水化合物或者整體的熱量攝取)。
但是一不留神整體的熱量攝取就會低於每日所需,讓身體進入一個「饑荒狀態」。
身體覺得沒有足夠的食物來滿足每天的最低工作量,那麼還不如降低運轉成本。
同時,有些節食人群會每天增大運動量。
肌肉會不停受到損壞,然而卻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以及其他營養素來幫助恢復。
當這兩種原因結合到一起,長期下來就會讓人進入到一個非常乏累的狀況。
2.我吃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不吃碳水化合物可以嗎?
不可以。
碳水、蛋白質和脂肪是人類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每克碳水化合物含有約16 千焦(4 千卡)熱量,是最划算且快捷的能量來源,我們的身體需要碳水,就像飛機需要燃料一樣。
即使是在減脂期人們也仍然需要適量的碳水。長期碳水缺失的狀態下,身體會利用脂肪和蛋白質作為能量來源。而分解蛋白質會造成肌肉流失,還有可能誘發各種健康問題,如免疫力下降等。
因此,如果你的乏力真的和飲食有關,第一個需要問自己的就是:「我吃的到底夠不夠?」或者「我是不是缺少了那一類宏量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
3.怎樣吃才算足夠呢?
有兩種方式:
根據自己的飢餓度去吃。
或者在短期時間計算熱量。
如果你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飽了的話,根據自己的感受去選擇食物的量是最靠譜的保持體重的方式之一。換句話就是,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然而對於部分人群來說,也許因為工作太忙了不會覺得餓,也許是擔心自己,也許是壓根感受不到自己的飢餓度,針對這些相關情況,在短期時間可以約算自己的熱量所需,使用飲食日記記錄(自己搜相關app就行)。
把每天的熱量分布在一日三餐 至少一個加餐中(例如早/午/晚的比例是攝取25%/30%/30%的總熱量,然後把15%的總熱量留給加餐)。
要是會忘記吃飯的話,那就定個鬧鐘。
4.應該怎麼辦?
(1)少食多餐!
與其是一大頓正餐,還不如減少正餐的量,然後在前後加上一個小小的加餐。
(2)避免單獨吃碳水化合物攝取比較快的食物
升糖指數比較高的食物(例如糖果、芒果、果汁等)會引起比較大的血糖變動。
如果把這些食物和蛋白質或者脂肪高的食物結合在一起吃(例如水果 酸奶,堅果 芒果乾),這樣會緩慢血糖的變動,減少了由於血糖突然上升再突然降落而導致的乏累感。
下面做個總結:
1. 如果每天覺得乏累,先用排除法確定是否真的和飲食有關;
2. 從營養角度講,吃的不夠多通常是乏累的罪魁禍首,因此要保證每天的飲食攝取;
3. 減少使用咖啡提神或者攝取酒精類飲品;
4. 如果長期無法改變乏累狀況,考慮驗血,根據驗血單來決定是否選擇攝取某類營養素補充劑;
5. 最重要的:有任何不確定的情況下,要去看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