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在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樣才能寫好甲骨文書法)
2023-05-26 17:49:41 3
作者:王宇信
近年來,從事甲骨文書法創作的人越來越多,甲骨文書法展覽也越辦越紅火,甲骨文書法字帖、作品集出版也越來越豐富——甲骨文書法真可謂一派繁榮景象!但也應該看到,甲骨文書法創作仍存在不少亟待提高的地方。一個突出的表現便是甲骨文書法創作有「法」不依、肆意獨創的現象依然存在。值此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大美甲骨文」國際書法大展徵稿之際,應《中國文物報》之邀,談一下怎樣才能寫好甲骨文書法,與甲骨文書法愛好者共享,以期能對甲骨文書法創作有所補益。
一、甲骨文書法創作「有法可依」
甲骨文書法以甲骨文字為表現對象,甲骨文書法創作首先就要正確書寫甲骨文字。這是甲骨文書法的基本大法。目前共計40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學者考釋出的大約2000字左右,得到學界共識的有1000多個。作為甲骨文書法家,這1000多個甲骨文單字應該是必須熟練掌握的。
甲骨文書法創作,最便捷的就是從一些甲骨文工具書集字。常見的有孫海波的《甲骨文編》、高明的《古文字類編》、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劉釗的《新甲骨文編》、李宗焜的《甲骨文新編》、馬如森的《甲骨文書法大字典》等,這些都是較能代表最新考釋成果的。
集字創作,是初學者的入門做法;要成為甲骨文書法家,還應大致通曉甲骨文,知道常用甲骨文字的來龍去脈。郭沫若的《卜辭通纂》《殷契粹編》兩書可作為甲骨文學習的入門書,認真加以通讀,就能掌握相當一批甲骨文單字。這種對甲骨文字的系統學習,其收效遠比硬記些字典裡的字形要大得多。有志於甲骨文書法的同道,不妨一試,此兩書將會使你終生受益。此外,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釋》,於省吾的《甲骨文字詁林》《甲骨文字釋林》,唐蘭的《殷虛文字記》,商承祚的《甲骨文字研究》匯集各家對甲骨文字的考釋,也非常值得用心研讀。通過對甲骨文字考釋的學習,至少能夠了解甲骨文字的來龍去脈以及相互關係,形成一個甲骨文字字形字義網絡系統,甲骨文書法創作時的用字借字也就能有根有據、其來有自了,甲骨文書法創作也由此而「登堂入室」。
上面所談,為甲骨文書法創作「有法可依」。目前,這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甲骨文書法愛好者所認識、接受。
二、甲骨文書法創作應「有法必依」
這些年來欣賞過不少甲骨文書法作品,在品味精品之餘也常常遇到用字不確的現象。
待指出時,有書者辯白說,自己所寫符合甲骨文字形。孰不知,這是甲骨文書法創作典型的「有法不依」!也是典型的投機取巧、自欺欺人。這麼寫出來的書法作品,就是專門研究甲骨文的學者都難以通讀,更不用說一般的書法愛好者了。這種做法的態度既不端正,流弊也極為深遠。我們應竭盡全力抵制之、摒棄之。
還有書者,常以「某人某家某作品中也是這麼用的」來表白證明自己。這同樣不可取。不從正規的字典字書中學,不是努力去掌握公認的甲骨文字,而是從前人的甲骨書法作品中集來所謂的「甲骨字」來創作,就是所謂的「甲骨書法」了。這種拾人牙慧的「拿來主義」做法,立意不高,入門不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免以訛傳訛,墮入末流了。
還有一種,確實也懂些考釋,確實是參考的甲骨文字考釋成果,但所用字是已為甲骨學界證明釋錯的字。這就非常可惜了,工夫下了,但差一步沒到位,給人「功虧一匱」的感覺。須知,甲骨文字考釋同任何學問都是一樣的,都是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隨著出土材料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前錯釋字後來又得到了改正,甲骨文書法創作就應該了解並參考甲骨文字釋讀的最新成果。如果不顧這一點,僅僅為了創作用字需要,硬把已經證明釋錯的字挑來湊數,還自以為有根有據——如此便不免要貽笑大方了。甲骨書法家掌握一些甲骨學的基本知識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方面的參考書有《甲骨學導論》(中國社科出版社,2010年6月)和《殷墟甲骨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
以上所談,是要求甲骨文書法創作要「有法必依」,不依就錯。這並不是說甲骨文書法創作的門檻有多麼高,而是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甲骨文書法之「家」,需要有些真才實學。也只有以一定的甲骨文學養作為創作基礎,才能真正創作出甲骨文書法藝術精品。退而求其次,甲骨文書法創作也至少要有一個老實的態度、踏實的做法和相對紮實的基本功。
三、甲骨文書法創作要「合理」
書法是一種線條性藝術,書法家依靠點和線的變化,寫出了書體各異的令人陶醉的作品,於無聲處,使人們領受到變化多端的旋律。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們的性情,激發人們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甲骨文書法也同樣是線條藝術,通過直畫和橫畫的變化構成了雋永的文字美。甲骨文書法創作,要講究「合理」——這「理」就是甲骨文作為字體、作為書法的內在規律。
啟功先生論臨碑曾云:「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是說臨碑,要通過碑刻的刀鋒來揣摩書丹者的筆鋒筆意,才能真正臨寫好。甲骨文為「殷人刀筆文字」,是用刀契刻在龜甲、獸甲上的文字,這已經為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刻刀或玉刻刀所證明。今人臨刻,就必須對甲骨文字筆畫的刻劃順序及刀法認真分析、仔細揣摩,依甲骨文字下筆的先後,再按順序奏刀,就能刻出幾可亂真的甲骨文字。甲骨書法是用毛筆書寫的,這既與臨刻不同,又與臨碑不同,需要反覆體會如何用毛筆表現刀刻風格,而又具有毛筆韻味。用書法行話來說,先要「入帖」,寫的字儘量和甲骨拓本上的字一樣;但又要「出帖」,進行再創造,形成自己的風格。
要做到入帖,就需要進一步掌握甲骨文知識。這些文字的刻(或寫)在卜龜和卜骨上,還有行款、布局、章法的千變萬化,即完整的卜甲、卜骨有完整的藝術美,而殘龜、斷骨上的文字,又呈現出破損、滄桑感……一個成功的甲骨書法家,要花時間掌握一定的甲骨學基本知識,並要沉下心來臨摹甲骨拓本。在臨摹中體會甲骨文的章法、布局時,也加深了對甲骨文字的體會和記憶。這就是以甲骨拓本作「法帖」。
更進一步,還要注意甲骨文字早晚書風的變化。甲骨書法篆刻家要想自己的創作達到合甲骨文之情的藝術效果,就必須對甲骨文的分期斷代知識有一定了解。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盤庚遷殷至紂王八世十二王273年之物。在這一段時間裡,由於貞人的不同和歲月的流逝,甲骨文字形書體是有發展變化的,可以分為武丁時期、祖庚祖甲時期、廩辛康丁時期、武乙文丁時期、帝乙帝辛時期。從書風角度,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認為,第一期雄偉,第二期謹飭,第三期頹廢,第四期勁峭,第五期嚴整。只有踏踏實實下一番工夫臨摹甲骨拓本。
另外,甲骨文書法創作還要遵循造字之理、借字之理。公認已釋的甲骨單字只有1000多個,又多和商王如祭祀、徵伐、遊田、吉禍等活動有關,涉及生活範圍較為狹窄,用以表達當今生活、思想和情趣,是遠遠不敷使用的。這需要造字與借字。造字要合理,所造「甲骨字」,要符合甲骨文字的偏旁結構。分析偏旁是考釋文字方法,宋代就已開始使用了。如宋人分析「秉」字謂「從又從禾」,又即手,以手取禾即秉字本意。清人孫詒讓《契文舉例》一書也常用此法分析文字。書法創作缺字時,就可根據文字的偏旁分析造出一些合理的「甲骨」字來。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對文字偏旁分析有精闢論述,甲骨書法家為造字合理,可翻閱此書。借字也要合理。有一些字用偏旁分析法也造不出來,那我們就只好去借了。先從與甲骨文時代較近的金文中去借,再從戰國時代的貨幣文、璽印文、兵器刻文或陶文中去借。借來的字經過改造,用甲骨書法的特點寫出來。借字、造字是萬不得已的,且數量不宜過多,慎用少用。
四、甲骨文書法創作要「合情」
「合情」就是要合現實之情、藝術之情。
首先,甲骨文書法家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優秀甲骨文書法作品,不僅字好書法好,內容也要給人以一個新的境界。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哲人和詩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哲理名言和不朽的詩篇,千百年來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誦。書法家要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道德修養,熱愛生活,觀察細緻,觸景生情,豪興大發,得出聯珠妙語才能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創作出很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其次,甲骨文書法家還要在回歸甲骨之後走出甲骨。甲骨書法要通過筆寫出刀意而不失筆力,要再創造出神似的「甲骨」字,然後走出甲骨拓本,再結合自己篆、隸、行、楷的書法功底,形成自己的甲骨書風,既要寫出「刀」法的勁峭,又要表現出筆意的沉靜。
甲骨文是一種古老的文字,但甲骨書法在書法史上卻是一朵嬌嫩的瑰麗之花。15萬片甲骨文,這是甲骨文書法最好的「法帖」。大量優秀的真、草、隸、篆諸體筆墨珍品,啟迪著書法創造,將真、草、隸、篆諸體筆意與甲骨契刻書法融鑄一起,把甲骨文書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提供了條件。我們相信,甲骨書法一定會發揚光大,在我國墨苑中大放異彩!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