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新春不一樣的年味兒(城市圈之聲圈)
2023-05-26 17:13:34 1
孝感麻糖米酒
幸福天長地久
隨著春節的臨近
人們都忙著置辦年貨
有著千年歷史的
孝感傳統風味小吃麻糖和米酒
是孝感人年貨中的必備佳品
孝感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張時琦:「孝感人過年,最少不了的年貨就是麻糖和米酒了。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中華老字號孝感麻糖和米酒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主持人張時琦:您好,請介紹一下,這是開始製作麻糖的第一道工序嗎?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火宇:對,就是把飴糖進行二次濃縮。
主持人張時琦:下一道工序是什麼?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火宇:再就是扯糖。
主持人張時琦:師傅,大概什麼時候可以上這個機器啊?
車間師傅:放冷了就可以上。
主持人張時琦:那怎麼掌握這個溫度,憑你眼睛看就可以看出來嗎?
車間師傅:憑感覺。
主持人張時琦:老師傅都是憑感覺。這個機器已經在運轉了,可以看到金黃色的飴糖已經慢慢變白,這個大機器就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玩的扯扯糖,我們會拿著木棍攪啊攪。
主持人張時琦:扯糖的工序之後經過稱重,再進入下一道工序——把剛剛攪拌的糖和芝麻進行混合。
車間師傅:芝麻炒到金黃色後會把糖加進來。
主持人張時琦:把糖放進炒制好的芝麻裡進行攪拌這道工序是由人工來操作的。
主持人張時琦:糖和芝麻的攪拌完成後進入下一道工序,師傅剛剛也介紹了,他要把它搓揉成長條狀、橢圓形,再切割成半圓形。孝感麻糖的形狀就是這種半圓形的,是孝感特有的。切割完畢後的麻糖會由風扇進行冷卻,冷卻之後麻糖就好定型了,最後再進行整理、分裝。
主持人張時琦:現在看到的就是孝感米酒罐裝的最後一道工序了,剛剛負責人也介紹了,他們的秘方是用蜂窩酒麴來製作孝感米酒,之前的儲藏、發酵要經過兩天的時間。現在孝感米酒也隨著工藝的精進,從最初的瓦罐裝然後到玻璃瓶裝,到現在的罐裝米酒,更方便地送到大眾面前了。
孝感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張時琦:不論是過年過節,還是走親訪友,別忘了帶上一份孝感麻糖米酒,帶上您暖暖的親情,帶上您的孝心,帶上您的祝福,也祝福大家幸福甜蜜!
品嘗沔陽三道茶
體味仙桃年俗文化
三道茶是武漢城市圈
西翼中心城市仙桃春節期間
招待客人的一種民間食俗活動
起源於江漢平原
尤以沔陽,也就是現在的仙桃
最具特色
故稱沔陽三道茶
仙桃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饒亞瓊:在仙桃,有一種獨特的接待禮儀,叫做「沔陽三道茶」。春節期間家裡來了貴客,就會擺上「沔陽三道茶」,它既是一種禮儀,也包含著仙桃獨特的飲食文化。今天就帶大家到劉口社區趙師傅家去看一看傳統的「三道茶」。
三道茶,顧名思義,分為三道,一般會從早晨十點開始,一直到下午三點左右才結束。
家中的長者以及貴客,都要坐上座,大家入席以後,上午十點,主人就會拿出幹茶待客,也就是「三道茶」的第一道,也叫「頭道茶」,都是由春節期間一些民間流行的小點心組成。
吃完幹茶,接下來就是二道茶了。這二道茶,又叫溼茶,不過不再是點心小吃,而是以精緻的滷菜和腊味為主。滷菜腊味必須有九個品種,寓意長長久久。九道滷菜腊味放到特製的盒子之中,這又稱為「九味桌盒」。
客人們在談笑之間吃完九味桌盒,便來到了今天的重頭戲——三道茶。這第三道茶也叫正席,為了方便客人在傍晚時分就能打道回府而不用走夜路,通常在下午三點左右開席,一共十道菜,都是大碗裝,所以號稱「沔陽十大碗」。
「沔陽十大碗」極有講究。這裡面必須有傳統的「沔陽三蒸」和「三圓」,寓意蒸蒸日上,吉祥如意,圓圓滿滿,團團圓圓。
「沔陽十大碗」怎樣上桌也非常有講究。按照習俗,第七碗和第八碗,不能上雞子,所以第七碗、第八碗被嚴格固定下來了,絕對不能上錯。
仙桃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饒亞瓊:品嘗完沔陽三道茶,您對仙桃的接待禮儀和飲食文化是不是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呢?歡迎武漢城市圈的朋友們多來仙桃,了解更多的沔陽文化。春節就要到了,提前祝大家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潛江「燭龍」迎新春
濃濃年味撲面來
我國城鄉廣大地區
有春節耍龍燈的習俗
以舞龍燈的方式
祈禱來年平安和豐收
武漢城市圈西面的潛江
也有一種民間舞龍
叫做「燭龍」
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之一
以積玉口鎮為發源地
世代傳習
潛江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吳曾爽:新春佳節將至,在有著「曹禺故裡」、「中國小龍蝦之鄉」美譽的潛江市,各處的「年味」都在快速升溫。舞龍燈,相信大家在春節期間看過不少,而在龍燈裡面點上蠟燭,這樣會發光的「燭龍」大家見過嗎?接下來咱們跟隨鏡頭一起到積玉口鎮古城村褚師傅家中瞧一瞧。
主持人 吳曾爽:我看每個師傅好像分工不太一樣。這都分別是幹嘛的?
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燭龍」項目傳人 褚培人:有的是搞骨架的,有的是做龍骨的,各有各的分工。
潛江「燭龍」,又稱火龍、彩花龍,屬於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使用蠟燭照亮龍身而得名,是潛江西部水網湖區流行的一種民間舞龍習俗。
燭龍用竹、木、繩紮成龍骨,內置安放蠟燭的「轉珠環」,外用白紙糊裱,再用彩色紙裝飾龍身與龍脊而成,一般為13節,長達20餘米。每逢春節和農曆二月二當應時起舞。燭龍的扎制工藝和巧用重心向下原理,傳承了先輩舞龍燃燭不倒的技巧,在中國龍舞技藝中獨樹一幟。
主持人 吳曾爽:這有多少年歷史了呢?
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燭龍」項目傳人 褚培人:這個歷史從我們的老家江西傳來,1640年-1650年間就開始玩。
主持人 吳曾爽:那有幾百年歷史了?
省級非物資文化遺產燭龍傳人 褚培人:對。
潛江廣播電視臺主持人 吳曾爽:潛江「燭龍」承襲了古老的祭祀文化和民間傳統工藝,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此也希望這門手藝能夠繼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給新春增添一抹亮色,也為我們潛江留下濃濃的年味。
虎年春節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在這裡預祝武漢城市圈大家庭的
3000萬「圈民」過一個歡樂吉祥年!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融媒體記者:彭鵬 李寧 鄧力 田柯
來源: 武漢廣播電視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