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麥乳精小時候的味道(衝最濃的麥乳精)
2023-05-26 16:46:57 1
零食,顧名思義,就是那些正餐之外的小食。
一盒薯片、一包辣條、一顆糖果或者是一罐肥宅快樂水,現代人的零食不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也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裡提升幸福感。
幾十年前,一塊包裝簡陋的水果糖足以讓小孩子高興半年,冬天裡的一串冰糖葫蘆,甚至有可能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記憶。
如今,為了這稍縱即逝的幸福感,中國人一年要花掉2萬億人民幣,各種網絡平臺上,有關零食的話題,也總是流量擔當。
這一切的變化,就發生在短短的幾十年。
01 中國人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零食的?在中國古代,存在著類似於零食的點心。
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都是「兩餐制」的,上午一頓飯,下午一頓飯,中間隔了大半天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有時候肚子會不答應,於是「零食」就起到了重要的充飢作用。
不過在中國古代,並沒有「零食」這一說法,這頓加餐有很多叫法:糕點、點心、茶點……元朝詩人方回著了一本書叫《古今考》,書中提到:「近世東南省鬥學糧養士……多止兩餐,日午別有點心。」
而在《紅樓夢》中,曹雪芹筆下的榮國府同樣是一日兩餐制,這也是滿清貴族的日常。也正是因為這兩餐制,《紅樓夢》也留下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點心:碧粳粥、山藥糕、糖蒸酥酪、桂花糖蒸慄粉糕、菱粉糕、雞油捲兒、奶油炸的小面果子……
驢打滾,北京有很多點心跟宮廷扯上關係,其實很多也是有依據的。圖/bilibili
不過這些點心主要目的畢竟還是充飢,與現代概念的零食還是不同。
現代概念的零食,特指食用場景和目的並非主要為填飽肚子而是為了解饞的食品。
現代零食的興起,其實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娛樂休閒活動,根據美國作家安德魯.F.史密斯撰寫的關於食物史的書籍,最初,零食在馬戲團和展會上開始興起,比如爆米花、花生都是經典的現代零食。
中國零食開始興起,也是清末民初伴隨著戲園子、茶館這類消費文化開始興起的,傳統的零食像是乾果蜜餞,創新的零食諸如傳統相聲《叫賣圖》中提到的「藥糖」等等。
藥糖,實際上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再加進各種中藥材。
不過在那時,中國人的零食也就這幾樣可選的,也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有吃零食的習慣。那幾十年之後,是什麼讓中國人愛上零食,並創造出一個「零食帝國」?
02 零食前傳:一塊糖也曾是奢侈品
如今,很多爺爺奶奶輩的人並沒有吃零食的習慣,不是不好吃,而是在他們的成長印記中,零食幾乎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
畢竟在物質不充裕的時期,吃飽飯才是頭等大事,談零食太奢侈了。那時候,誰家的父母要是能給孩子買塊糖,那個孩子絕對能成為街上最靚的仔。
非要說有什麼零食的話,基本也就是些農副產品了:應季的蔬菜、廉價的水果,山上的野果、樹上的榆錢兒甚至也都能成為零食。
到了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種至今都讓很多人難以忘記的零食——古巴糖。
古巴糖。圖/《60年代小學生的零食》
1960年11月17日,切·格瓦拉率領古巴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經濟建設」,中國從那個時候開始進口古巴糖,從此古巴糖走進了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與中國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聯繫。
1960年11月毛澤東會見來訪的古巴領導人切·格瓦拉
今天看來,古巴糖並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它只不過是糖從甘蔗提取出來之後,粗加工而成的硬糖塊,而且由於使用食鹽作為結晶核,又沒有過濾雜質,所以古巴糖的口感並不好,有一股苦鹹味。
但對於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說,這塊糖是苦澀生活中不多的一股甜味兒。
在古巴糖進入中國的同時,中國本土的糖果也開始生產了。
50年代初,幾位老師傅根據大連傳統酥糖的特點加以改進,發明了紅蝦酥糖,選用砂糖、葡萄糖漿和北京特有的二八麻醬,口感酥脆,甜中帶鹹。
上海奶糖,上海的奶糖其實是模仿英國的牛奶糖,國產奶糖更加柔韌,也依賴人工製作。在大家生活還沒有那麼豐富的日子裡,上海奶糖就是小朋友們最高級的零食,更有吃奶糖等於喝牛奶的說法。
最出名的上海奶糖自然就是大白兔奶糖。1959年上市的大白兔奶糖,最初主要是供應出口,後來才在國內售賣。
即便如此,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是想都不敢想的。1948年出生的美食學者趙珩曾回憶說:「像上海大白兔這樣的高級糖,那時就是五塊一斤。五塊錢在那時是什麼概念?在食堂頓頓有肉吃一個月還有富餘。」
更多的孩子只能趁過年時家裡招待客人,吃上一塊硬硬的水果糖。
03 零食萌芽:爆米花機「嘭」出的幸福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人的日子一天天充裕起來,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很多城市孩子的童年,已經不再有飢餓記憶。
那個時候的孩子每年都會有一場零食大賞——春遊,牛肉乾、午餐肉、果凍、蛋糕、麵包、動物餅乾……都是很多人至今也難以忘記的甜蜜味道。
除此之外,一批堪稱經典的零食也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直至今日,仍然惹人愛。
與現在電影院裡充滿著奶油香氣的爆米花相比,七八十年代的爆米花顯然是粗糲的。沒有什麼專用的爆米花機,煤爐、鐵桶、編織袋,孩子們在一圈一圈的旋轉中等待了爆米花的出爐。
等待的過程既興奮又害怕,期待最終「嘭」的一聲帶來味覺、視覺、聽覺的多重體驗,又害怕聲音太大,早早地捂上了耳朵。
如今爆米花的香氣越來越濃、口感越來越好,但就是少了「嘭」的那一聲帶來的滿足感。
麥乳精
麥乳精,本質上是一種固體飲料,核心成分就是麥(麥芽)乳(牛奶)精(糊精),當年簡直是探親訪友、看望病人必備的營養品,而小孩子自然一下子就愛上這香甜的滋味。
到了八十年代,碳酸飲料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孩子們的零食譜上。可口可樂在那個年代顯得過於貴族,北京的北冰洋、天津的山海關、上海的正廣和、瀋陽的八王寺、西安的冰峰……這些才是孩子們的日常。
糖果作為零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時也開始花樣翻新的吸引著小孩子,不管是足球巧克力還是金幣巧克力,儘管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代可可脂,吃到嘴裡也是一股廉價的味道,但花樣翻新的包裝,總是能觸動柔軟的心。
麥麗素
當然,那時的孩子對巧克力最深的印象莫過於麥麗素,柔軟酥脆的奶球外邊裹著一層代可可脂,不僅美味,也是各種cosplay時重要的道具。
泡泡糖這個發明於1928年的糖果也進入到了中國。起初是小賣部裡的窗口旁,總是擺著一個大玻璃罐子,裡邊裝著做成西瓜模樣的泡泡糖。小孩子去幫家裡打個醬油,遇到找不開零錢的時候,店家就會說:「我找你兩個泡泡糖吧。」
後來出現了有包裝的大大泡泡糖,還有的泡泡糖會在裡邊塞貼紙、塞連環畫,有時候,泡泡糖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無花果零食
和泡泡糖一樣廉價的還有無花果。這個叫無花果的零食其實跟現實中的無花果沒有任何瓜葛,一般是用木瓜絲甚至蘿蔔絲製造的。但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真的會以為無花果就長這樣。
04 零食崛起:零食不只是用來吃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對於吃得越來越飽的孩子們來說,零食不再只是用來解饞的了,更重要的是刺激。
首先是味覺上的刺激,辣條開始興起了。那時候,還不都是叫辣條,有的叫素牛排,有的叫烤鴨,甚至還有叫唐僧肉的,儘管它們事實上都是豆製品。
圖/BBC紀錄片《中國新年》
放學之後,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買上一包辣條,越吃越辣,完全停不下來。
對於糖果,小朋友們已經不滿足它帶來的甜味了,生產廠商們也只能在口感和造型上開始下功夫。
擁有刺激口感的「跳跳糖」,一放嘴裡就劈裡啪啦跳、跟放炮似的——
塗在嘴唇上然後再吃掉的「口紅糖」——
可以戴在手上吃的「戒指糖」——
可以吹響的「口哨糖」——
膨化食品也在這一時期大舉「入侵」:奇多、乖乖、浪味仙、蝦條……
不久,膨化食品的生產商們發現,光拼口味是不行的,他們也開始往袋子裡塞東西了,相信很多80後和90後小時候都積攢過奇多圈和奇多三國卡。
但要說攢卡片這事兒,沒有誰能超過乾脆麵了。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方便麵進入中國後,立刻抓住了孩子們的味覺,孩子們標新立異的把方便麵捏碎了吃,而康師傅和統一兩大方便麵廠商,也分別推出了小虎隊和小浣熊兩大乾脆麵品牌。
1997年,小虎隊在乾脆麵裡開始塞入旋風卡,隨後又藉助98世界盃的熱潮,塞入球星卡,立刻引發了一波集卡熱潮。
而最成功的,是小浣熊乾脆麵在1999年推出的水滸卡。當時,幾乎全校的男生都在一包一包的變著花樣的吃乾脆麵,只為多吃出一張新卡來;一到放學,學校周圍也立馬形成了一個「黑市」,大家的卡片都在互通有無。
而如今,一套品相良好的普通卡,收藏價格能達到2000元。
隨後的日子裡,奶茶、薯片、蛋黃派……輪番登場,中國人對於零食的選擇也是越來越豐富。
05 今天,零食已經不再是小孩子的專屬
兜兜轉轉幾十年,零食在中國似乎一直是小孩子的食物。直到最近幾年,從小吃零食的那一代人長大了,情況也開始發生變化了。
有數據顯示,23-28歲年齡段的消費者是零食消費的核心人群,19-28歲的年齡段的消費者對零食消費的偏好度最高。
與小學生鍾愛「五毛零食」不同,長大成人的80後、90後們,隨著消費能力的增加,對零食的選擇也是越來越挑剔。
進口零食現在是食界的半壁江山
比如辣條,這個經典的「五毛零食」伴隨著消費需求的提高,也開始走「高大上」的路線,五六塊錢一包的辣條隨處可見。
與此同時,對於健康零食和進口零食的選擇,也成為一種風潮。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在零食上的花費也越來越多。
2019年5月,商務部發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目前零食行業年總產值已達到22156.4億元。
06 是什麼促使中國人吃掉了那麼多的零食?
最重要的當然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是在正餐之外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從小生活在物質充裕時代的孩子們長大了。
那些伴隨著他們成長的味覺、嗅覺和飲食習慣,在今天也成為了零食消費動力源之一。
當然,現代零食最根本的不是墊飢解餓,近些年隨著人們休閒娛樂活動增加,碎片化時間增多,零食出現的場景和頻率也在增多。
在物質、生活、精神娛樂多方面的作用下,零食,這個看似不起眼的休閒食物,成為時代發展最好的註腳。
07 變的是零食,不變的是愉快時光
進擊的零食與退卻的主食,大概每個人都能清晰感知到這種此消彼長的變化。走進超市,零食佔據要津,構成了超市絕對的靈魂。薯片鼓脹的包裝,飲料豐富的色彩,咧嘴笑的MM豆,簇擁著接受檢閱。
如今的80後、90後,只要是個淘寶客,誰沒在「三隻松鼠」「良品鋪子」「好想你」下過單呢?為線下的髒髒包、鮑師傅、喜茶、鹿角巷甘願排長隊者也不在少數。更饞一點,沒準一衝動就去東京六本木買個羊羹,去巴塞隆納老城區吃個Tapas。移動化、電商化,全球化讓零食越來越多元,供給與消費更精準對接。視野一擴大,食物一交流,人們發現,天下好吃的零食太多了!
零食高油高糖,吃多了當然得「自罰」「謝罪」,但若將它看作一種記憶體,它就沒有那麼「罪惡」。因為與零食一起定格的,往往都是我們的愉快時光。
來源:騰訊新聞知識君
編輯:星
關注「廣東共青團」B站、抖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