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幀和120幀電影(他們告訴我這是120幀的-我是來看電影的)
2023-05-26 11:30:36 2
比你必須裝得很有文化,你必須小心翼翼,你必須收起語不驚
人死不休的那一套,你必須試探著才敢說一點帶有批判性的觀
點,你必須柔軟,你必須像個小學生--因為他是李安。
李安不是靠強權或者放炮來獲取這一切,他輕聲細語,他娓娓道來,他像個初入門的菜鳥一般談自己的心得,他堅韌踏實地做著電影藝術和技術上的不懈探索,又那麼謙卑地塑造並呈現自己的影像,拍出一部部令人無法忽視的電影---這就是李安。
我當然不敢說我能理解李安--他可是李安啊!現在我還能想起來 2016 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安叔一開講,整個上海都消停了,安安靜靜地聽安叔講拍電影的道理--所謂道理,無非常識,但對我們某些影人來說,就是很珍貴的道理。
比利·林恩其實就是比利·李安,安叔的兒子很可愛。但在此利身上,我們最能感受到的還是李安自己。從「漫長的中場休意」到「中場戰事」。中譯名的變化折射出人物遭受的看似平淡實則流誘的「最漫長一天」(如果硬譯這個詞組,在英文語彙中則標指諾曼第登陸日)
比利參加了美國春晚「超級碗」,熱鬧非凡,但他的內心遭遇、戰場創傷卻時不時湧上心頭,有時(他和他的戰友)還有 PTSD式的戰後應激心理反應;當然,比利也收穫了愛情,或者說是一夜情,或者這兩者根本沒有區別,還摻雜著他與家人特別是姐姐的親情糾結。
多麼簡單的故事,我確實認為簡單,比利不像少年派,不像牛仔傑克,也不像李慕白,《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下簡稱《比利·林恩))簡單到像一部「電視電影」。誠如原名,這部電影或許也是李安一次「漫長的中場休息」。我個人也偏愛《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簡稱《少年派》)遠超《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它更像《製造伍德斯託克》,有點像大衛·林奇的《斯特雷特故事》,是某種大導演的「中場休息」。
名為「休息」,實則還是「戰事」,或許打完這場之後再去鏖戰《拳王阿里》。比利骨子裡還是「父親三部曲」的延續,還是大導演一直以來的創作母題。比利的父親在敘事中基本缺席,但「老班長」的諄諄教導和心靈關愛成為電影中最重要的「父親」形象來源。這位「老班長」甚至像極了早年國產革命電影中的「政委」,一個在戰場和人生中同時指引著比利的「父親」。
然後痛一句,用《比利·林慈》來城判國內的「V熱」世不完全打確,木共原英章我單國國家我詳關,也c被給了"世紀Top12」的榮粉,也算是一次P轉預的成功運作一一之前的《斷背山》拿過耿·亭利短群小說獎,《少年派》更是拿過市克安的暢銷書,所以季安並不排斥P,關健還是看你用得好不好。
我相信李安在美軍的中東戰事上不持立場(或是人道主義的反哉?),在我看來。《比利·林恩》只是化身為比利·李安,用一種飽含人道主義的目光逡巡而過,看著年輕人,看著孩子們,簡單,但是溫暖。
比利的戰場生涯刻骨銘心,比利的「超級碗」之旅令人心寒(這也說明美軍很善於利用大眾宣傳工具進行政治輿論戰),但他收穫了愛情,他跟姐姐間依舊牽連著割扯不斷的親情之線
所以,那場要人命的戰爭,只是在給比利的人生和家庭生活做註腳。不論你經歷過什麼,不論你失去過什麼,不論你曾經怎樣的備受煎熬,你還會回來,有一種極為強大的「原力」始終貫穿。就像在南太平洋上漂流的派,就像在斷背山下生離死別的傑克,就像從戰場匆匆歸來徵塵未洗又要趕赴前線的比利。
那是一種強大到莫名的力量,我覺得柔和的李安總能恰到好處地傳遞出這種力量,無可名狀,無可匹敵。
最後,他們告訴我這是120幀的,我覺得這是最無關緊要的要素了,我是來看電影的,我不數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