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多久過寒衣節(關於喪葬講究你知道多少)
2023-05-31 00:59:28 1
弔喪、哭墳……這些看起來很戲劇化的「表演」,安慰的從來不是逝者,而是這些還在世的人。
王五點 | 文
一
明天是寒衣節,可對於更多北方人,說「十月一」大家更熟悉。
「十月一,送寒衣」,在過去,很多婦女都在這日將新做的棉衣送給親人,因為從這天開始,寒冬便來了。但除此之外,寒衣節還另有一項重要風俗,便是「祭祀」。
可隨著現代化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很多祭祀講究被人遺忘或者直接當做「封建迷信」所丟棄。可這些看似誇張、很具形式感的祭祀講究,真的是「封建迷信」嗎?
「早清明,晚十月一」,清明祭祀要儘早,十月一祭祀要中午過後。因為過去人們認為鬼魂是自由遊蕩的,但人們又要對鬼魂敬而遠之,所以,便有閻王爺召集鬼魂學習的故事傳了出來。
閻王爺的學堂清明中午開學,然後大家要在一起過集體生活,直到十月初一中午,才放假。
而在古代的農耕社會中,從清明到十月一,差不多都是人們的勞作時間。所以,人們才掐兩頭,趁大家農閒,來祭祀先人。
但現代人根據工作時間,已經不完全按照規矩來了。有的人早上有時間就早上祭祀,有的人晚上有空,則晚上下班燒紙。但最晚,也不能晚到第二天,不然民間還有「燒的太晚,逝者會會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褲子」的說法。
祭祀燒什麼也有講究。
寒衣節,寒衣節,我們生者要寒衣禦寒,逝者自然也不例外。過去寒衣節,人們燒的「包袱」中,必有「寒衣」一項,如今,則都是「紙錢」。若是問起來,答:「有錢了,買啥都行,何況寒衣……」
可這些講究,在今天看來,無非是給生者的現代生活徒增煩惱,祭祀而已,何必繁瑣?更何況,很多人都是無神論者,那麼,這些神神鬼鬼還又如何能束縛現代人呢?
不久前的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我國的喪葬文化太過繁瑣,什麼弔喪、哭墳,誇張的如同表演,太不體面。
可前不久的一場葬禮,讓我看到了這些看似無禮的講究背後,其實是對生者最大的人文關懷。
二
去世的是我一位本家叔叔,年齡不大,車禍去世,很突然。
得知消息時我還在鄭州,我算重孝,需要回家奔喪。
在回老家奔喪的路上,我一直擔心自己「要是哭不出來怎麼辦?」然而,三個小時的車程,我不可控制悲傷起來,直到轉乘老家公交車時,已經開始默默流淚。
不同於農村要在家辦白事的習俗,叔叔被安置在了殯儀館。
我站在殯儀館門口,看到那些白紙花圈時,情緒就決堤了。一進屋,我便如我印象中看過的那樣,跪在地上哭喪。那種始料未及的悲慟,是我自己也不曾想過的。
我不是一個情緒外放的人,特別是在人前哭。而那日,我不僅哭出了聲,還哭的有起有伏。
然後我被叔叔的兒子駕著咯吱窩從地上抽了起來,「姐,別哭了,看我爸一眼吧……」
記得以前從大人們那裡聽過,人站起來就不能哭了,不然不好。但情緒釋放容易,收起來總要點時間,站起來的我依然在掉眼淚,然後媽向我擺了擺手,讓我別哭了,別把眼淚滴在溫棺上,說這樣不好。
我問媽為啥不好,媽也不知道。媽說,這是她小時候,她姨去世,別人講給她的。
三
在我們哪兒,要根據逝者的年齡停靈。年齡大的擱五天,年輕的三天,叔叔年齡不大,擱三天就得出殯。
不興火化時,出殯就是將逝者移放置墓地,如今,墓地要買,但又不是人人買得起,因而,人們便將活化後的骨灰停放在可以寄存的陵園或殯儀館。
出殯的前一天夜裡最重要。對於生者而言,這是可以陪伴逝者的最後一夜。
我是重孝,自然要守夜。剛入夜,長輩們便開始安排「七頓飯」。
「七頓飯」是我們老家的風俗,就是在出殯日期當天的凌晨12點到早上六點,給逝者供奉七頓飯。
七頓飯不能重樣,第一頓「金銀米」,在凌晨十二點上,大米和小米同煮,寓意子孫後代福澤綿長,金銀財旺;最後一頓是餃子,日出之前上,寓意逝者從此就要閉嘴不張,與生者陰陽兩隔。
這兩頓飯是最重要的,要由逝者的至親孝子來做與供奉,其餘幾頓,由孝子或逝者平輩的朋友來完成即可,可以供奉些逝者愛吃的食物。
我和家裡幾個平輩的兄弟姊妹被安排在了第四頓飯。經過商議,我和姐姐決定出去買倆豬蹄。
已是深秋,夜裡的風很涼,我們倆走了兩條街,路過幾家賣熟肉的店,「再往前走走,我記得前面有家特別好吃的豬蹄。」
第四頓被安排在夜裡三點,我不住的犯困,跟姐姐小聲抱怨:「為啥不能早點上,早點結束還能睡會兒……」
「三點能回去就夠早了,按理說這都得一個小時上一頓,為的是最後一夜,大家都陪著逝者,熱熱鬧鬧的,不讓逝者孤單。」
姐姐的話溫暖了我那夜在瑟瑟秋風中發抖的心。當然,那夜我們也沒有守到三點,不到兩點我們就上了第四頓飯。管事兒的也說,不想讓大家再熬著了。
停靈的幾天裡,早中午三頓飯,每上一頓飯都要燒紙、孝子哭喪,出殯前夜裡的七頓飯,自然也是要頓頓燒紙哭喪的。
人們用嘈雜,抵禦「人走茶涼」。
我們上完第六頓飯,正準備回去,聽管事兒囑託需要守一整夜的孝子,「你們啊,這蠟燭別讓它一直亮,這是魂兒要上路了,蠟燭是照明的,把蠟燭滅會兒,就是讓他坐那歇會兒,然後再點上就行,香不要斷……」
四
出殯時間定在了八點半,我們早早就往殯儀館趕。到了殯儀館,大家已經開始排隊了。
我們這兒出殯分男、女兩隊。按血緣親疏與年齡大小排,出殯時男在前,逝者在中間,女在後。
一切差不多就緒,四爺被一大群人攙著進來。白髮人送黑髮人,四爺來不及流淚,便被人架了出去。四爺從進來到出去,一共不到三分鐘,等我回過頭來,連我在內,所有人都在抹眼淚。
等到八點半,要準備出殯了,嬸子哭天搶地的已經站不起來了。眾人攔著嬸子,按照隊形我們開始往外出,待到殯儀館外,我單膝跪地便開始哭喪。稍許,有人勸解,別哭了,上車走了。
這是要去火葬場了。
我和叔叔的兒子還有兩個本家姊妹坐在放置溫棺的車上,其他人坐家裡租的一輛公交車或私家車,嬸子被攔在車外。
之前我也見過此類的事情,遺孀被眾人攔著不讓去墳地,剛開始我以為是有什麼忌諱,後來才知道,如果女人跟去墳上,就是在所有人面前表明,以後絕不改嫁。
到了火葬場,工作人把逝者拉到一個牆腳落著灰,地板裂著縫的簡易大廳,這就是我們見叔叔最後一面的地方了。
工作人員把袋子上的拉鏈拉開一個角,露出叔叔的臉。五分鐘過後,工作人員來問,「行不行呢,拉上吧……」「別,再等會兒,其他人還沒到……」
又過了一會兒,工作人員又要拉上拉鏈,被我們攔住了:「再等等吧,我們還有人沒到……」
直到工作人員問的第四次,我們的人終於到齊了,大家跪地悲哭,看著車子被工作人員穿過一個長長的通道,我不敢看。
我不知道他們去哪兒,但我知道他們要去哪兒。
出大廳時,我看到牆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某某市火葬場收費標準」,下面的明細中有火化一項。火化有兩種,不同的器材收費標準不一樣,我忘了是280和380,還是380和480來著,後面的單位是「具」。
我們無法左右的東西太多,那種從未目睹過的冰冷,是我們無法探索的黑洞。
五
前段時間,媽計劃著時間,去北京參加三姥爺的一周年。
「陽曆?不都是過陰曆的嗎,怎麼,北京都是過陽曆的嗎?」
「我記得我們同事家遇著事兒了就是過的陽曆……」
「那成,你們家的事兒自然是你們說了算。」
後來,媽按原計劃的時間回來了,我問媽:「舅舅他們不是說要過陽曆嗎,你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你姥姥說了,『陰曹地府陰曹地府,怎麼能過陽曆呢』,後來就過了陰曆……」
去年便聽媽說,北京的葬禮很簡便。「你三姥爺也是一領導,就一直被放在那抽屜似的冰櫃裡,咱們老家來人了,人家給你抽出來讓你見一面,然後就放回去了……啥講究,啥講究也沒有,就追悼會開了二三十分鐘。」
三姥爺事兒上的「簡」和老家辦事的「繁」,都給我帶來很大觸動。
以前看新聞,每當國家有重要人士去世了,現場總是肅穆有序。親屬身穿黑色禮服,鞠躬向來者表達謝意。無論是親屬還是客人,沒有痛哭,沒有失態……
曾幾何時,我也覺得這才是有尊嚴的葬禮,鄉村葬禮的哭喪真是陋習。可只有「莊重」,才能體現對逝者的尊重嗎?
逝者已去,生者要如何面對逝者的離開?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哭聲」、看似逝者享用的那些規矩,它們又何嘗不是對生者的關懷?
除此之外,人還能做什麼啊!
去年有一部叫「尋夢環遊記」的動畫片,讓很多人老淚縱橫。裡面講一個墨西哥小孩機緣巧合下,在亡靈節那天穿越到了亡靈的世界,而他要回到現實世界來,必須在太陽升起前得到一個親人的祝福,否則將永遠留在亡靈世界;而亡靈世界的亡靈,在這一日可以回到現實中與家人團聚,但前提是現實中至少得有一個人還記得他,否則,亡靈就要消失……
我很喜歡一位網友說的「拒絕寂靜的死後世界,我們要喧囂!」
墨西哥人用歡快的歌舞來超度亡靈,但其實,我們的哭喪文化以及逝者去世後那一串一串看似迷信的講究,又何嘗不是在用我們熟悉的方式超度亡靈。
歌舞和哭喪沒有什麼不同,所有繁瑣的講究背後,都是我們對生者的尊重。
(圖片來自網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