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空城計到底在哪(空城計指的是哪個城市)
2023-06-30 05:02:35 1
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是三十六計之一,指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之事。後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大擺空城計,這裡的空城指的是哪個城市呢?
有人認為空城計中的空城指的是現在的山西運城。古代說諸葛亮駐守陽平關,這裡的陽平關指的是今陝西省勉縣西,所以空城的說法不一。
有人認為空城不是指的山西省運城,空城要是山西運城那麼大,處交通要道,為兵家必爭。諸葛擺個空城計就能糊弄了司馬。也未免太小看司馬了,難道司馬的斥候都是豬頭啊。所以對空城具體指的哪座城說法不一,小編以上所發只代表網友意見,不代表個人意見。
諸葛亮,字孔明。父親諸葛窪,當過秦山郡郡丞。郡丞是協助郡太守掌管行政司法的官員,地位並不高,所以諸葛亮的出身並非名門望族。
諸葛亮有三個兄弟、兩個姐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小的時候生母就病故了,大約在八歲的時候,父親諸葛掛又去世了。從此諸葛亮一家子就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了。
諸葛亮四歲的時候,爆發了驚天動地的黃巾大起義,各地軍閥在鎮壓黃巾起義中,紛紛割據自立,互相攻戰不休。諸葛亮的家鄉徐州一帶,變成了軍閥間互相廝殺爭奪的要地,威脅著這一家人的生活和安全。諸葛玄與割據揚州一帶的軍閥袁術認識,這時正好袁術從淮南派人送來了一個任命他為豫章太守的信,諸葛玄認為這正是一個躲避家鄉戰亂的機會,他決定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留在家鄉看管家產,於興平二年(195年)帶著諸葛亮姐弟離開山東老家,去就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從此一家人就分散了。
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不久,袁術就在與另一個軍閥曹操的鬥爭中,失敗後病死了。袁術一死,諸葛玄就失去了靠山,這時後漢朝廷又派來個叫朱皓的當豫章太守,諸葛玄在豫章沒有法子呆下去了,於是就又帶著諸葛亮姐弟去襄陽投靠他的朋友荊州牧劉表。但是諸葛玄到了荊州不久,還沒有得到劉表的任用,就於公元197年病死了。這時諸葛亮已經十七歲,他的兩個姐姐已在荊州出嫁,就剩下他和小弟弟諸葛均在一起生活了。他本想帶著弟弟回老家尋找哥哥,但家鄉當時更亂了,一點也不知道哥哥的信息,所以在姐姐和朋友們的勸說下,決定暫時在荊州住下來。
在隆中隱居的諸葛亮,讀了很多的書,了解到很多我國歷史上興衰成敗的事情,他常常聯繫當時的實際,與周圍的朋友們探討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由於他的見解深刻而又實際,常常得到朋友們的讚賞。他在這時不但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政治見解,而且在當地社會上的聲譽也越來越高,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集團,這都為他以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準備了條件。
在諸葛亮隱居隆中的十年期間,國內的政治形勢也在急劇地變化著。黃巾起義已經逐漸被各地的軍閥鎮壓下去,但東漢王朝也已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孫權佔據的江東地區,經過整頓內政和發展生產,統治也日趨穩定。而割據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雖然也都控制了不小的地區,但都沒有什麼政治抱負,內部統治也不夠穩定。而且由於劉備的投靠劉表,更促進了劉表內部的不穩定。
劉備是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自稱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到劉備出生的時候,家境早已衰敗,幼年時是靠母親織草鞋勉強維持生活的。黃巾起義後,他在地主商人的支持下,同關羽、張飛等人組織起一支武裝,參加鎮壓黃巾起義,但到處受到排擠,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地盤,最後不得不在公元201年到荊州來投靠劉表。劉表對劉備的投靠自己,表面上雖然十分歡迎,但劉表這個人猜忌心很強,怕劉備的到來影響了臼己的地位,所以只撥給他一支不大的人馬,要他駐守在荊州北面的新野(今河南新野縣),防守荊州的北大門。
劉備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到了荊州之後,就四處打聽有識之士,想網羅一批有遠見的謀士,作為自己爭奪天下的助手。他聽說司馬徽是當地的名士,就去向他請教。司馬徽向他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是龐統。他認為這兩個人是識時務的俊傑。後來徐庶拜訪劉備時,因為龐統已到江東投靠孫權,所以也向他推薦了諸葛亮的才幹。劉備知道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就想請他去把諸葛亮叫來,但徐庶對他說,諸葛亮這個人自恃比古代的管仲、樂毅還高,你親自屈尊去請他,還不一定見你,讓我代你請他,是絕不會來的。
劉備聽了司馬徽、徐庶對諸葛亮的評價,覺得諸葛亮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這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良輔。於是決定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頭一次和第二次都落空了,正巧諸葛亮不在家。第三次去才見到了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被人們傳為美談的「三顧茅廬」。
這時劉備已經是四十七歲的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軍,而諸葛才是一個二十七歲的未經世面的書生。諸葛亮被劉備真心誠意向自己求教的心情所感動,因而認真細緻地向劉備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以及劉備所應採取的對策。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鬱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後,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注釋
①夫,讀作「fú」,句首語氣詞
②存,懷有,懷著
③凝滯,心思局限於某個範圍;拘泥
④庶幾之志,接近或近似於先賢的志向
⑤揭然,高舉的樣子
⑥惻然,懇切的樣子
⑦細碎,瑣碎的雜念
⑧嫌吝,怨恨恥辱
⑨淹留,德才不顯於世
⑩濟,成功,實現
?強毅,堅強果斷
?竄伏,逃避,藏匿
?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作品鑑賞】
《誡外甥書》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如果說《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本篇《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
本文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圍繞著「志向」諸葛亮從正反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這幾句話說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孔子也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的注入正能量。「絕情慾」顧名思義,斷絕情慾。情,可以指愛情、友情或親情種種,考慮到作者寫此信的對象——外甥龐渙正值年少方剛,這裡的「情」應當指愛情,或男女之欲。
《誡外甥書》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
因此,「絕情慾」應當理解為不要沉湎於愛欲。弗蘭西斯·培根在《論愛情》中說:「古往今來,偉人奇才罕有沉湎於愛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說「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這和「絕情慾」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棄凝滯」則是說,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遠」,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做到以上三點,自然而然,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即使身處逆境,高遠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麼這裡就談到實現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要拋出心中無關的雜念,要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了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誡外甥書》作者告誡年青年人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幹擾的毅力
最後,作者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就是說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盡一生!
諸葛亮的這篇文章只有短短八十餘字,但卻有很深的內涵。做為年青年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理想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和戰勝困難排除幹擾的毅力。不然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淪為平庸下流。諸葛亮的這封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後付之於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反之,則必然失敗。曾國藩在家訓中也曾教育子女說要「有志、有識、有恆」。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這些非同尋常人物的觀點都凝聚了他們畢生的人生經驗在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紹
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
諸葛亮
別 名
孔明,臥龍
國 籍
蜀漢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出生日期
181年(光和四年)
逝世日期
234年10月8日(建興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提出《隆中對》,作出戰略規劃
主要成就
助劉備奪取荊州、益州
治理蜀地,平定南蠻
發明木牛流馬,改造連弩
代表作品
《隆中對》《出師表》 《誡子書》等
官 職
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丞相
封 爵
武鄉侯
諡 號
忠武侯
祠 廟
武侯祠
墓 葬
勉縣定軍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