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10年規劃圖(很多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不了解她的來龍去脈)
2023-06-30 18:46:53 1
#2021頭條帶你看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
石家莊位於太行山東麓,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北瀕滹沱河,西扼井陘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史記》蘇秦說燕日:」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即今市郊東古城)矣。「可見在歷史上這裡就是燕趙間戰略要地。井陘口更是「晉冀咽喉「、「九塞之地「,漢代李左車所說「車不可方軌,騎不得成列』則指此地。著名歷史戰役「背水之戰「也發生在這裡。
石家莊在夏商時期是禹貢冀州之域,西周時為并州地,春秋時為鮮虞國,戰國時先屬中山國後屬趙國。戰國以來,在現在的石家莊市轄區內,曾先後出現過兩個歷史名城,即東垣邑和石邑。
東垣邑位於市郊區東古城村,從戰國至唐初,約有一千年的歷史,真定國、常山郡、恆山郡、恆州、真定縣等治所均曾設在這裡。後燕慕容垂的國都也曾一度設於此。當時朱門甲第,華軒繡轂,盛極一時,為燕趙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石邑也是戰國名城,趙武靈王廿一年攻中山取石邑就是這個地方。其前期治所在今獲鹿縣境內),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始遷於現在的市郊振頭村北,直至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併入獲鹿縣為止。振頭作為石邑縣治和恆州州治,前後共達390年之久,當時繁華發達的情景也是可以想見的。
唐宋以後,隨著真定(東垣)、石邑兩城的北移和西遷,石家莊才逐漸衰落下來。
今天石家莊市的興建,從歷史上看可謂是再度崛起。石家莊市的建立雖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它的興建過程),人們已經相當模糊了,有的問題甚至各持己見,莫衷一是。如石家莊市的建市年代,就是眾說紛紜,難以定論。一說建於一九二五年(《辭海》、《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一說建於一九二八年(市城建局藏歷史沿革資料),一說建於一九三八年(民國三十五年二月《最新石門詳圖》),一說建於一九三九年(民國二十八年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政府公報》),一說建於一九四零年(《石門新指南》),一說建於一九四七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藏《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簡冊》)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不抓緊澄清,年深日久則更難考究。
我們借這次地名普查之機,走訪了許多當事人或知情人,進行了多處現場考察,拓印了不少碑文廟碣,查閱了大量圖書資料。僅就初步考證,將石家莊的興建過程簡述如下:
石家莊市是由石家莊村發展興建起來的。石家莊村原屬獲鹿縣,據《獲鹿縣誌》(光緒四年本)記載,石家莊村位於「縣東南三十五裡「,有「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可見石家莊在興起之前是個很小的村落。
當時的範圍,大體上東至今北大街),西至北於家胡同,南至大橋街,北至北后街。主要街道有寺后街(今新華東路姚家街以東))、前街(今新華東路姚家街以西至閣東胡同北口)、后街(今北后街)、西橫街(北至龍王廟)、殷京灣等。
村周圍有五、六個水坑,村北有一條三米多深的大溝(今新開路一線)。另外,有幾條通鄰村大道,即東裡村道(今寧遠街)、休門道(今阜寧路——北人字街)、慄村道(東涇今阜康路)、七裡灣道(今普濟胡同一線),八家莊道、柏林莊道等),有的至今仍留有痕跡。
關於石家莊的歷史,據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獲鹿縣誌》(知縣韓國噴修)記載,即有此村。另據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零四年)重修留營泰山聖母廟布施碣記載,也有石家莊村。其中所記十二位施主(姜廷珠、殷增、蘆守遠、蘆乾、張一柱,李登、劉志資、殷宗太、蘆應坤蘆門李氏、楊門李氏、趙門楊氏),其中殷姓和蘆姓就佔一半。
又根據明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重修毗盧寺碑文中記有石家莊村。該碑大部分村名都寫明屬縣,只有東焦、石家莊、北高基三個獲鹿縣屬的村未註明屬縣,以示區別。另從施主姓氏上看,石家莊施主多為馬姓和殷姓,與今姓氏情況吻合。可見,碑上所載當為我市之石家莊。如此則石家莊村的歷史可上溯至距今四百五十年以前。
關於石家莊村名的來歷及含義,前人已有種種說法,有謂以石姓命名者),有謂系「十家莊「之訛傳者,但考諸明、清以來的縣誌,碑碣、墓誌,從未發現過「石「姓和「十家莊「的蹤跡,因此,這兩種說法皆不好加以定論。在這次地名普查中,有的老人提出,此地原有一些石匠,石家莊村名是否由此而來?另外,據《獲鹿縣誌》(光緒本)記載,清乾隆年間在休門村出土一塊「大唐故成德軍節度使下左金吾衛大將軍試殿中監石府君墓志銘「(府君諱神福字忠良),休門和石家莊相距很近,難以截然分開,北墓誌主人是否與石家莊村名有關?總之,石家莊村名之謎尚未解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石家莊興建為市起因於鐵路的修建。京漢鐵路初名蘆漢鐵路,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由粵督張之洞創辦,未果。繼於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由郵傳部大臣盛懷宣接辦,光緒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由比利時公司施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零二年)修至石家莊。光緒三十二年(公元一九零六年)黃河大橋建成,全線通車。石太鐵路初稱正太鐵路,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零二年)清政府與俄國道勝銀行籤訂借款合同,光緒二十九年由法國公司設計施工,光緒三十三年(公元一九零七年)石家莊至太原全線通車。
兩條鐵路先後通車,但因路權尚未收回,兩線各自設站,各自經營。京漢線車站位於現在火車站客運室處,開始名「振頭車站「,因為振頭為附近大村,名聲較著,其實車站距振頭尚有七裡之遙。正太線車站位於京漢線車站西側,現在車務段的地方。一九一八年始將振頭站改稱石家莊車站。到一九三八年日本將石太線改為寬軌,並將兩站合併一起,定名為石家莊車站。
鐵路的修建,使平靜的石家莊驟然喧鬧起來,商賈蜂湧而至,服務業隨之興起,昔日冀晉貨物集散地0獲鹿的地位為石家莊取而代之,奠定了石家莊大發展的基礎。從此,石家莊日新月異,日臻繁華,其建市過程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一、基本屬獲鹿縣階段(未獨立階段)
從一九零七年正太鐵路通車至一九二五年籌備設市,這一階段從行政上仍歸獲鹿縣管轄。為了適應石家莊迅速發展的形勢,獲鹿縣先派警士數人,住安寧寺內,以維持秩序。民國成立後又設警察分所,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改為警察局。行政上隸屬於獲鹿縣第八區。村上設有村公所,設村長一人,村付二人,鄉地四人,負責村裡行政事務。民國十七年,因地方日趨繁華,所中事務增多,乃擴大改為「石家莊鎮公所「,設鎮長、付鎮長、鎮長為殷子謙。鎮公所地址在今新華東路路北,緊鄰殷家灣。鎮公所一直保留到一九三九年建市以後,主要負責土地行政工作。
這一階段市區發展主要在橋西,市中心繁華區在今南大街、大橋街、五一街(昇平街)、民族路(同樂街)一帶。橋東的鐵路附近如電報局街、阜寧路、煤市街一帶也逐漸發展起來。
當時整個市區範圍大體上西至現在清真寺街一線,北至今新開路一線,東到今大經路一線,南至現在煤市街至橋西焦化廠一線。休門,慄村,東焦、袁家營等村均未與市區相連。這個範圍一直到七、七事變均無太大變化,只是划進了休門、慄村兩個村,房屋建築更加密集而已。
二、籌備設市階段 (半獨立階段或過度階段)
從一九二五年建市政公所起至一九三九年建市止,這一階段由於城市迅速發展,遂有籌備設市之議。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經中央批准設市,因人口不足,遂將休門、慄村併入,改稱「石門「,即石家莊和休門之合稱,「石門「之名即始於此。但人們習慣上仍多稱「石莊「,直至日本侵華時期,「石門「之名才廣為流通。茲將當時中央政府批准設市的原文錄後「」中華民國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臨時執政指令第一千三百七十二號,令內務總長龔心湛、呈請將石莊休門兩忖合併,更名為石門市以符名實,請鑑核施行由呈悉準如所擬辦理即由該部轉行遵照此令、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印「。
同年將警察局改為警察廳,歸省直轄。可見當時石家莊設市己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市政公所也於是年應運而生。但由於當時軍閥混戰),政令不行,所謂市制並未真正建立,市政公所形同社會團體,也未得到省正式任命。到民國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中央又通令全國取消市政公所,至此,建市工作又暫時停頓下來。這年將警察廳改為公安局,不久,又改為特種公安局。
這一階段雖未正式建立市制,但許多政務己直轄於省。
省裡當時下達的公文均將「石門「與各縣平列。如:
「各 縣 縣 政 府「令
石門、保定、大沽、唐山、臨榆公安局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根據河北高等法院第二八八一號訓令,建立了石門地方法院及檢察處。訓令原文如下:為令遵事查籌設石門地方法院業已就緒即月成立管轄初級第一、二審及地方第一審案件及區域也應詳為規定俾訴訟得以遠行所有法院應受理初級第一審案件即暫以石家莊及休門為限第二審案件以正走井陘獲鹿元氏靈壽欒城平山阜平行唐晉縣贊皇無極藁城新樂深縣武強饒陽安平深澤曲陽等二十縣屬之至從前所定該上項二十縣之鄰縣上訴辦法應即廢止初級三審即送本院核辦又地方第一審仍暫以石家莊休門為限第二審運送本院第三審即以最高法院為終審除列表呈報並分別函令知照外合函令仰該縣遵照即日布告民眾周知至現在處理鄰縣上訴案件其在七月一日以前收審者仍應照舊審理七月一日以後各案應連同人卷及訴訟費一併分別送交該石門地方法院及檢察處核辦並仰遵照辦理此令中華民國十八年七月十一日院長邵修文(據民國十八年七月《河北省政府公報》,藏首都圖書館)。由上可見,當時石家莊在司法上不僅獨立存在,而且還受理周圍二十個縣的二審案件,形同中級法院。
在財政上,石家莊基本上也處於獨立地位。每年編報財政預算等工作都直接由省下達,茲摘錄《向北省政府公電》第一三七號文為例:
「河北各縣縣長保定塘大唐山石門臨榆各公安局局長水上公安局長局覽均查本府委員會第五次臨時會議李委員鴻文動議本省十八年度新予算亟待制運..合亟電仰該縣局遵照依限將十八年度預算造齊進交財政廳彙編為要河北省政府皓印「(括民國十八年七月《河北省政府公報》)。
當時,負責財政工作的機構有「石門財政委員會「,設在商會內。該會為各界選舉委員組成,計公安局一人,商會一人為當然委員,石家莊、休門、粟村每村公舉二人共六人,運輸業公選一人,特別商戶公舉一人,各日業會公舉四人),共計委員十五人,再由十五人公舉常務委員五人。(據《石門指南》)。
以上是石家莊具有獨立性的一方面,但在其它方面,與獲鹿縣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石家莊仍設有獲鹿縣「石門區公所「、「獲鹿縣第三鄉公所「,「獲鹿縣第四鄉公所「;
駐有獲鹿縣公安隊;設有「獲鹿縣電話局「、「獲鹿全縣兼石門屠宰稅徵收所「等等(據《石門指南》)。有些工作獲鹿縣還要過問,民國十七年,「九月十七日檢視駐紮石莊保安隊「、「九月二十七日赴石莊檢驗米龍江殺死妓女劉貴妃案當將米龍江捕案訊辦「。(據中華民國十八年二月《河北民政彙刊》第二編),藏北京圖書館柏林寺分館)。有些工作則還要通過獲鹿縣進行轉呈,如民國十七年「石門各商號呈請轉陳省政府保留市政公所已據情轉呈「,「石門設立財政委員會自行管理地方款項一案已呈請財政廳核辦「、「石門市黨部經費應由何處撥付事件議決呈請省政府核辦「(據中華民國十八年二月《河北民政彙刊》第二編)。有時省裡處理石家莊的問題),亦通過獲鹿縣,如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河北省工商廳第一二四零號訓令就寫明「」令獲鹿縣石家莊商會「字樣。文件最後寫道:
「……等因奉此除呈復外合行令仰該會遵照迅即依法改組呈由該縣轉報候核此令「。(據民國十八年十二月《河北省政府公報「藏首都圖書館)。這又是其不能獨立的一方面。
關於石門的行政地位問題,民國二十二年河北省對中央立法院有一份反映縣市行政組織的意見書——本省對縣市組織法修正意見「載《河北月刊》民國二十二年八月版),其中談到:
「前列各局(指石門等特種公安局)),在舊直隸省長時代,或為警察廳,或為警察局,均直轄於全省警務處,其地位與縣相等。良以該地方或因商務繁盛,或因華洋雜處,職責之重有時超過於縣,決非縣長所兼顧,故革命政權成立之後,為顧全事實起見,既不能成市,又不能並縣,乃產生一種特殊組織「。這段話對石家莊當時的行政地位說得比較清楚,實際上就是過渡階段,雖未稱「市「,而已具備「市「之雛形了。
三、建市階段(獨立階段)(一九三九年建市前後)
一九三七年蘆溝事變以後,日軍於當年十月十一日侵佔石家莊。日本帝國主義對石家莊的地位十分重視,以石家莊為重要兵站基地,計劃將石家莊建設成為華北六大都市之一,因此積極支持設市。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五日成立了市公署籌備處,任馬鶴儔為籌備處長。五月三日函請行政委員會核示,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十月七日經行政委員會秘字第一零二七號指令正式批准設市,原文如下:
「呈件均悉查石門地方既據查報地屬衝要政治經濟軍事上均有特殊情形當即提交第一七四次行政會議及八十八次議成會議討論先後議訣石門準於設市各在案除諮內政部知照外合行指令遵照辦理並仰照前頒普通市組織大綱擬具該市公署辦事細則呈候核定此令行政委員長王克敏「(據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十月十六日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政府公報》),藏首都圖書館)。
一九四零年五月十日將石家莊車站改為「石門站「。同年六月一日將石家莊廣播電臺改為「石門電臺「,並將正太鐵路改為石太鐵路。(據一九四零年《石門新報》和《河北日報》藏首都圖書館)。
日軍侵佔期間,為了把石家莊建成鞏固的侵華基地和瘋狂掠奪我國資源的樞紐站,對石家莊進行了大規模地擴建。在西郊侵佔良田數百頃,修建綿延十裡的西兵營。開闢新市區,擴大市郊區,前後共劃入獲鹿、正定兩縣六十五個村,連原來市內的四個村,共計六十九個村莊。
市區範圍:東至北宋、尖嶺,西至大郭村、西王村、大談村、西崗頭,南至五裡莊、塔談村、塔冢村、東王村,北至大安舍、趙陵鋪、柳董莊、西古城、東古城,基本上形成了現在石市的粗略規模。全市分為六個區,第一、二區為市內區,餘為郊區。全市面積達1218平方公裡,人口達十六萬六千七百七十三人。
市內區的範圍大體上西至東焦、袁家營、東至休門,北至粟村,南至大興紗廠、略呈方形。
在市內區開闢新街道、加寬舊街道,主要有協和路(二十米、今勝利大街)、新民路(三十米),今解放路、和平路(二十米,今平安大街)、新興路(三十米,今新華路)、朝陽路(三十米,今中山路)、日華大街(今中華大街)等),大體形成了市區街道的骨架。
在交通方面,一九四零年建成石德鐵路,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五日正式通車營業。又積極修建滄石公路、石津運河。在市政建設方面,一九四零年建成橫跨鐵路的大木橋,一九四一年修築「石寧堤「(即現在防洪堤)。其它方面,對上、下水道,路燈,電話等均進行了基本建設。但工商業蕭條,文化教育均很落後,在日定的鐵蹄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又被國民黨佔領約兩年之久,至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獲得解放,石家莊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懷抱。十二月二十六日將「石門市「又改為「石家莊市「。
一九八三年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