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不群微博(偽君子嶽不群是怎麼被)
2023-06-30 16:49:57 1
「鬼畜是年輕網民的諷刺文化,既有對傳統價值觀的反叛,也有年輕人的天真憤怒」。
「鬼畜」文化可以說是從B站(嗶哩嗶哩彈幕網站)興起的一種獨特的亞文化,而其中又以人力VOCALOID相關視頻最具有代表性。
而什麼是人力VOCALOID呢?簡單來解釋的話,就是用調音軟體將人物或者角色的音源進行截取和再加工,實現出唱歌、rap之類的效果。
而從《藍貓淘氣三千問》的配音員葛平作為「萬惡之源」開始,B站的各類鬼畜UP主各顯神通,從影視到動漫到遊戲再到各類現實中的諸如馬雲等知名人物,紛紛被加入到「鬼畜全明星」的大軍。
而其中,影響了整個華人世界的金庸影視自然也是被「鬼畜」的一大熱門。但有些反常的是,金庸劇中在B站最「出圈」,從被加入"鬼畜全明星」的不是諸如郭靖、楊過、令狐衝這樣的正派主角,而是嶽不群這樣一個「大反派」。
從2015年開始,B站up主「傲視在俗世上」就開始陸續發布以嶽不群為主角的各類鬼畜視頻,讓嶽掌門開口「唱」起《差不多先生》、《戀愛循環》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各類流行歌曲,並且結合劇情對歌詞進行了搞笑改編。到了後來,甚至東方不敗、令狐衝、林平之等劇中其他角色也加入了鬼畜大軍。
而在傲視在俗世上之後,又出現了多位模仿者,將嶽不群送上了「鬼畜全明星」寶座。
在這類視頻中,嶽不群的形象徹底被顛覆,一會兒跟網民訴說自己甘做「偽君子」的苦衷和無奈,一會兒又在跟令狐衝、左冷禪打情罵俏,以往那個讓人憎恨的大反派似乎也變得可愛了。
「這差不多的人生,總要盡力去爭,我是差不多先生,我的差不多是犧牲,就算我很牛奔,也總是免不了扎心,這差不多的人生,總有夢醒時分,我是差不多先生。」
其中播放量最高的這首《差不多先生》播放量已經突破300萬,被譽為「鎮站之寶」。
嶽不群何以通過鬼畜被「洗白」?
為什麼嶽不群會被「洗白」?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當初看金庸武俠,如今掌握了網絡話語權的一代讀者及觀眾「成長了」。
離開家庭和學校,步入社會,人們漸漸發現世界並不是簡單地正邪對立,非黑即白,兒時看的金庸武俠也不僅僅是「成人童話」,更是隱含了對現實的辛辣諷刺。
而金庸的作品中,又以《笑傲江湖》的諷刺意味更為突出:書中描繪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面,是以令狐衝為視角展開的那個快意恩仇、瀟灑、浪漫的理想世界。另一面,是以嶽不群等反派視角展開的,那個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黑暗的現實世界。
而對於嶽不群來說,他在接任華山掌門時,所面對的幾乎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死局」:
首先從內憂上看,經過上一代的劍氣之爭,華山派已經元氣大傷。而到了下一代,更是人才凋敝,弟子之中不是一幫資質平庸之輩,就是勞德諾這樣心懷鬼胎的內奸。唯一天資聰慧的令狐衝,又到處招惹事端。
而在外患上,左冷禪為首的嵩山派家大業大,一直試圖滅亡吞併華山派,對於嶽不群而言,只能在夾縫中求存,而奪取闢邪劍譜,壓倒左冷禪幾乎是他唯一的出路。
起碼在修煉闢邪劍譜徹底「黑化」之前,嶽不群的一切行動都可以用「形勢逼人」來進行合理解釋。
誠然,嶽不群另一個被人詬病之處則在於其對於令狐衝的「嫉妒與陷害」。
但是起碼在師徒反目前,嶽不群是有意讓令狐衝接班的——但若在自己正當盛年就看見令狐衝功高震主,顯然是其不能容忍的。
這對於一個權力欲旺盛的一派掌門而言,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因為嶽不群不是終究令狐衝,沒有各種奇遇和金手指,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在亂世中自保——直到後來徹底被闢邪劍法徹底扭曲人性,釋放心中的惡。
而從後來令狐衝接任恆山掌門,成為各大派及魔教各方利益博弈的棋子來看,也可以明顯看出以令狐衝的個性,如果不是因為主角光環,是很難在這種政治鬥爭當中生存下來的。
成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我們往往也會跟嶽不群一樣被現實所迫而身不由己。只是囿於現代社會的法律和道德束縛,我們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但要是同樣把我們放到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武俠世界,我們能做得比嶽不群更好麼?恐怕很多人都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當然,嶽不群被「洗白」的背後原因,顯然不止於此,而這已經脫離了小說和影視劇本身,跟整個鬼畜文化的大背景脫不開。
「亞文化概念是一種認真理解那些不善辭令的、非知識分子式的年輕人的方法,這些年輕人熱衷於文化改寫,往往會戲仿和創造一些在他們所屬的社會環境的公共文化當中顯得有些奇異的主題和意象。」
在很多學者看來,鬼畜文化為代表的亞文化,其本質正是在於「對主流文化的反抗」。各種UP主們用自己的剪輯和腦洞,將那些流傳甚廣的視頻素材進行二次加工,來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與反叛精神。
典型的例子便是「不打工男子」在亞文化語境下被奉為了「精神領袖」。當然,沒有幾個人會真的去崇拜一個犯罪分子,但是他的那些「金句」無疑戳中了廣大在社會掙扎的「社畜」的心聲,通過惡搞、消解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來表達對外界的不滿以及自嘲等多種複雜心理。
為何鬼畜素材大都來自96版《笑傲江湖》?
相信大家也注意到,笑傲江湖歷年翻拍的版本很多,但其「被鬼畜」的素材幾乎都來自於96版笑傲江湖中由王偉飾演的嶽不群,乃至衍生到《笑傲江湖》中的其他角色。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96版《笑傲江湖》最為忠實原著,最符合小說主旨和精神。比如其他版本為了加強戲劇化及衝突,通常會把嶽不群甚至任我行和東方不敗設置為終極大BOSS,最後再搞一場終極大決戰。看似酣暢淋漓,但實則背離了原著精神。
金庸先生本人就曾表示,《笑傲江湖》刻意模糊了原作的歷史時代背景,正是想諷刺中國三千多年歷史上普遍存在的政治鬥爭及人性異化。簡單地把《笑傲江湖》歸為快意恩仇的武俠小說,顯然低估了其價值及內涵。
其次,我們可以發現,不光是96笑傲江湖,97天龍等TVB昔日的武俠劇中的段正淳、鳩摩智角色,也紛紛加入了鬼畜全明星。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於90年代電視機在內地全面普及,外加港劇大規模輸出,使得90年代的金庸武俠劇能被內地觀眾所熟知,而不像80年代僅有《83射鵰》等少數劇在內地大面積播放。
從先入為主的角度來說,目前掌握網絡話語權的80、90一代,正是90年代TVB劇的忠實擁簇,使得這一系列劇成為了鬼畜的常用素材。
TVB流水線生產模式造就90年代金庸劇成「鬼畜經典素材」當然,90年代TVB金庸系列劇能成為鬼畜素材,一方面固然源於其在內地大範圍流傳的功勞,但能如此受到內地觀眾擁簇,其成功因素顯然也跟TVB獨特的製作模式所分不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電視行業的迅速崛起,邵逸夫領銜的邵氏公司也開始把事業重心由電影轉向了旗下的電視臺(TVB),由此打造出了在當時影響力遍及整個華人世界的電視王國。
而電視劇製作無疑又是TVB的重中之重,TVB也把昔日邵氏的片場制度給全套搬了過來。
而片場制度最顯著的特點便是:
1.製作流水線化
2.演員表演舞臺、臉譜化
為了滿足一年至少十幾二十部電視劇的製作量。對於TVB來說,只能儘可能地在服化道上壓縮成本。再加上在香港這個缺少外景的彈丸之地,TVB的古裝劇大多採用室內棚景拍攝模式。為了儘可能地揚長避短,避免給人過多由於「硬體」不足而引發的「粗製濫造」之感,TVB便著重於在角色塑造和人物表演等「軟體」上下功夫。
(金牌監製李添勝,90年代金庸劇背後的締造者)
而在演員選擇上,TVB因為其特殊的籤約制度,使得大部分演員本身就是TVB的員工。再加上從邵氏傳承下來的「製片人中心制」,使得李添勝這樣的監製在演員選擇上有著極高的自主權利。可以儘可能地根據原著形象來選擇演員。
反觀後來的內地金庸劇,因為牽扯到太多投資方及市場的壓力,製片人在選擇演員,尤其是主角上往往並不能隨心所欲。
所以TVB可以選出呂頌賢、古天樂、陳小春這般形神兼備的「演員」。
而內地以張紀中金庸劇卻通常要讓李亞鵬和黃曉明這般「明星」來出演並不太適合自己的角色。至於後來的於正式金庸劇更是完全改編為了古裝偶像劇,背離了原著。
可以說在最重要的主角選擇上,TVB就已經先贏了一籌。
另一方面,TVB獨特的流水線制度,催生了一大批「臉譜同質化」的配角,比如扮演嶽不群的王偉,其一貫被安排出演這類梟雄霸氣款的角色,早已輕車熟路。再比如扮演勞德諾的陳榮峻,也是卑鄙小人、叛徒專業戶,在鬼畜界被譽為「節奏大師」。
而這種「臉譜化」的選角和表演風格顯然更容易抓住觀眾眼球,讓其留下深刻印象。
再以五嶽劍派為例,首先TVB在各派服裝顏色上就進行了鮮明區分,頗有傳統戲曲及舞臺劇的風格。而各派掌門的扮演者個都是經常在TVB出演同一類角色的熟臉,再加上臉譜化的表演模式,更容易突出娛樂性從而被當做鬼畜素材。相比之下,內地早期的金庸劇更為正統和嚴肅,也缺少被鬼畜的亮點,而之後被「古偶化」的金庸劇更是乏善可陳。
而由於在外景上的劣勢,TVB劇多採用中近景,聚焦於人物的性格心理,挖掘戲劇的本質,類似這樣懟臉拍的特寫鏡頭比比皆是。而以張紀中為代表的內地版往往會過於注重風景和環境的描寫,而被很多對港臺武俠先入為主的觀眾認為「假大空」,像在看歷史劇和風光片。而之後被古偶、仙俠化的金庸劇更是整體都跑偏了。
當然,TVB的這種製作模式同樣也存在很多劣勢,比如過於快餐化,舞臺劇感過重,不夠厚重等問題。但對於網絡傳播,尤其是鬼畜這種亞文化語境下的再加工來說,TVB版金庸劇顯然更為適合當做素材。
雖然不同拍攝模式各有利弊,但對於深受客觀條件限制的TVB來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及技術,造就金庸武俠的一個黃金時代,已實屬不易。
如今距離96版《笑傲江湖》首播已經過去了24年,包括王偉在內的許多老戲骨都已經去世,在這裡特意寫下這篇文章當做一次緬懷,感謝他們在當年帶給觀眾的經典,也希望這樣的經典能通過鬼畜之列的網絡亞文化的再加工及傳播,在當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完)
文/薛丁格的猹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