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淺論鄉村旅遊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2023-06-15 19:17:58 1
旅遊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淺論鄉村旅遊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旅遊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旅遊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策
淺論鄉村旅遊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引言
鄉村旅遊指以村落建築、鄉土人情、農業資源等為吸引,以城市居民作為受眾人群,經設計、整合、開發後逐漸形成具備度假觀光、知識教育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旅遊模式。
我國最早的鄉村旅遊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經多年的發展、推廣,已然獲取巨大效果,鄉村旅遊規模持續擴大,產品不斷豐富,並且已經獲得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直至今日,鄉村旅遊在我國旅遊業中所佔份額持續提升並且其可推動新鄉村建設.可為鄉村居民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與鄉村振興戰略相契合。但是隨著鄉村旅遊的開發及推廣,其對鄉村地區造成的環境壓力也在持續提升,且存在植被破壞、固體廢棄物增多、水汙染、空氣品質降低等諸多環境問題,若再不加以重視治理,其必然會對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1、鄉村旅遊開發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1.1水體汙染
鄉村旅遊項目開發期間,其選址往往會選在具備良好自然環境的區域,此區域內通常會存在湖泊、河道等水域環境,項目開發人員為促進景區吸引力以及遊客感官體驗提升,其通常會於水域周圍設置旅遊設施,並且住宿、餐飲等企業的生活汙水往往也會直接排入河道內,從而使河道、湖泊內的水體遭受汙染,進而對景區附近及河道沿岸居民的生活環境產生影響。
1.2大氣質量降低
城市居民往返駕駛或乘坐的汽車尾氣、項目裝修期間所用油漆及產生的粉塵、餐飲企業做飯時排放的油煙均會嚴重影響大氣質量,進而對當地居民與遊客的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1.3噪聲汙染
大量城市遊客遊覽觀光及各種設備、娛樂場所的運行均會產生大量噪音,其不僅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而且會對景區附近的野生動物生長發育產生嚴重影響。
1.4土壤、植被破壞
大量城市遊客的反覆觀光遊覽,會致使景區內以及景區周邊的土壤與植被遭受持續反覆踩壓,從而破壞土壤與植被。甚至部分天然植被區因缺乏有效防護而遭受遊客踩踏,致使土壤受到破壞,植被難以生長。
1.5人文景觀破壞
鄉村居民在謀求鄉村旅遊為其帶來更高經濟效益期間,受自身受教育水平及政府缺乏相關管理等方面影響,常會致使鄉村旅遊項目盈利性過強、商業化過渡,造成鄉村特色流失,鄉村生活變味,其與鄉村旅遊初衷嚴重不符,並且持續受利益驅使,其會造成鄉村傳統文化逐漸流失,造成鄉村氛圍改變,長此以往,其吸引力必將消失,不利於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
2、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2.1開發管理模式粗放
從當前鄉村旅遊開發現狀來看,在實際開發期間,開發商缺乏合理、完善的規劃,並且其利用的技術也無法對自然資源開發需要予以滿足,其往往展開粗放式、盲目式開發,具備極強功利性,片面謀求短期效益,僅重視規模,對質量方面要求不嚴,且對資源承載力等方面考慮不足,對環境保護方面重視度不夠,從而致使部分無法再生的寶貴資源遭受浪費與損害。
2.2環保意識淡薄
從當前鄉村旅遊開發現狀來看,一些鄉村旅遊項目在建設期間存在毀林砍伐、炸石開山等問題,從而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使原有鄉村生態環境被改變:在旅遊項目中,其存在極多的人工景觀,景觀與建築間協調性較差,且不具備鄉村特色,甚至一些項目會要求當地的林業管理部門調整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證自身項目順利落地,從而造成景區內原有生態系統破壞嚴重,並且極大縮減了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甚至致使部分物種滅絕。
此外,在當前的一些鄉村旅遊項目中,其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如欠缺汙水處理系統等,並且在長短假期等旅遊高峰時期,對人流量不加限制,造成景區所接受的遊客量要遠遠大於環境資源的最大承受限度.加之部分遊客綜合素質不高,隨地吐痰、亂丟垃圾、大聲喧譁、濫捕野生動物等,造成鄉村旅遊景區內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3欠缺生態發展理念
長期以來,我國在考核各級官員政績時,其重點通常放在硬性指標考核上,如GDP等,生態保護並未劃於考核範疇內。部分地區官員受重政績、重經濟理念影響,其對生態發展、生態保護重視度不足,其往往會將目光集中在鄉村旅遊為經濟規模、總量等方面帶來益處上,並未組織相關部門對鄉村旅遊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展開調查、分析,不對鄉村旅遊生態環境展開專業性的論證、評價,盲目開展、批准旅遊項目。
當前,我國大部分鄉村旅遊項目於規劃期間並未接受詳細具體的專業環境論證、評價,政府往往僅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作出部分原則性要求,並未提出具體、強制的指標規定,從而致使項目建設期間盲目性較強,欠缺可操作性,進而對鄉村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破壞。
2.4缺乏制度性保障
制度規範是保障生產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只有落實嚴格、規範的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才可保障鄉村旅遊建設開發期間可做到環境保護有章可循。截至當下,我國也陸續制定頒布10餘部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且地方政府依據自身情況制定的相關章程共有1600多件,已然構建起國家、地方的兩級環保體系,鄉村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已初步構建完成,其在鄉村環境保護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鄉村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以及農村產業結構的巨大改變,鄉村環境保護產生了全新的問題,而現行的法律法規無法全面覆蓋所有問題,且環境保護相關標準無法對鄉村旅遊發展的需求予以充分滿足,特別是在大氣、水體、土壤、環境等方面,我國在此方面立法有所欠缺,致使鄉村環境保護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
除此之外,現行的鄉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處罰力度不強,並未制定相應的強制手段,從而無法發揮有效的震懾作用。
3、鄉村旅遊中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3.1強化宏觀調控,完善規劃
對於當前鄉村旅遊項目同質化建設與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等現象,政府要發揮自身的約束職能,強化宏觀方向調控,要針對性制定縣域旅遊發展的長期、總體規劃,進而推動鄉村旅遊項目有序規範開發。政府在進行調控期間,要以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及所具備的旅遊資源狀況等為依據,制定科學恰當地利用、開發規劃,尤其是在開發森林旅遊項目時,政府要加強各部門間的協作,要積極問詢林業管理部門的相關意見,從而保障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協調共贏。
除此之外,要秉持公正性原則與可持續發展原則,即在對旅遊資源利用、開發期間,開發企業及相關部門必須要對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等予以充分考慮,從而保障鄉村旅遊項目持續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相關管理人員必須要做到代際、代內公正,其主要是指同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產生損害,本代人的發展不能對下一代人的利益產生損害,相關部門必須要對此方面加以嚴格約束,要保證在時間、空間等層面上可使各群體利益目標得以實現。
3.2加強環保宣傳力度,提升民眾環保意識
鄉村旅遊具備大眾性、參與性,基於此特性,公眾環保意識及行為在鄉村旅遊環境保護髮揮關鍵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此理念是要求人們在生活、生產期間,必須嚴格遵循經濟、生態規律,要樹立順應、尊重、保護自然的觀念。因此,政府及相關企業部門必須要加強環保的宣傳力度,幫助公眾逐漸樹立起環保意識。鄉村旅遊存在諸多利益相關者,如政府、開發商、遊客、村民等,因此,在對環保展開宣傳時,要針對不同群體採取不同的宣傳方式,進而獲取最佳的宣傳效果。
從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要組織公職人員對黨的十九大報告進行認真學習,要深刻落實、貫徹人、自然協調發展、和平共存的生態文明建設方略,要以正確科學的態度面對政績、發展,要積極運用科學方式處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並且要自覺持續地推進綠色發展,絕對不可以通過犧牲環境的方式謀取一時經濟的增長。
從開發商的角度而言,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組織其對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學習,指導其借鑑、利用國際上先進的生態旅遊發展方法及理念,聘請專業的設計團隊對鄉村旅遊項目展開完善、科學、綠色的設計規劃,引導其在項目建設期間,積極使用綠色建築材料,從而最大程度降低項目建設期間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並且在景區內,開發商要設置環保標誌,並且要對導遊展開生態道德、環保的保護等方面培訓,從而使其可以更好地服務於遊客。
從遊客的角度而言,開發商可以通過標語、警示語等方式對遊客展開宣傳教育工作,其內容主要包含環境衛生、環境意識、野生動物保護規定、精神文明等。
從村民的角度而言,除與遊客相同的宣傳教育外,開發商要加強與當地村民間的協作,並將其劃於旅遊開發受益群體,從而激發當地居民對本民族、本地區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自豪與認同感,增強其保護自身傳統文化的動力。
綜上所述,政府、開發商及相關部門要積極採取先進的宣傳方式展開宣傳教育,要對當前的媒體技術、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等予以利用,採取公眾喜聞樂見的手段、方法提升環保的宣傳力度,並將其落實到鄉村旅遊建設中,從而逐漸使環境保護演變為公眾的自覺行為。
3.3加強鄉村旅遊生態環保資金投入
若想於根本上對我國當前鄉村旅遊發展期間面臨的多種生態環境問題予以解決,相關資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必不可少。
首先,我國幅員遼闊,鄉村地域極為廣闊,所以生態治理環境涉及範圍較廣,治理難度較高,所需治理資金龐大。因此,政府必須要加強此方面的財政投入力度。針對此情形,我國可對國際上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有益經驗進行借鑑,中央與地方政府每年均投入一定資金專項治理鄉村環境、保護鄉村資源,並且要對鄉村環境治理、保護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與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與鼓勵。
再者,要加強環保技術於鄉村的應用推廣,從水汙染角度而言,政府或開發商需要對汙水處理系統予以完善,進而降低汙水對景區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從固體廢物汙染治理角度而言,開發商需要制定健全垃圾回收體系,組織工作人員、周邊居民對垃圾展開回收處理,並且要於景區內遊客較為集中的區域(如休息區、遊覽區、服務中心等)放置更多的垃圾分類箱,要提倡運用無害、無毒、汙染性的布制、紙質生活用品逐漸替代塑料等存在汙染性較強的生活用品,從而便於汙染物的循環、回收、利用;對於空氣品質汙染,政府要加強引導,提倡低碳、綠色旅遊,倡導遊客乘坐公交車等工具出行,開發商要對節假日的遊客量進行限制,引導並且鼓勵遊客於景區中採取綠色出行方式,無償提供自行車等,要積極革新農村能源結構,全面展開改電、改灶、改廁等工作,變更以往的燃柴、燃煤能源獲取方式,鼓勵居民使用清潔能源,從而使得生活、生產方式對環境產生的汙染得以降低。
3.4鼓勵創新,將旅遊生態化
開發商在開發鄉村旅遊項目期間,要樹立三綠意識,從而推動旅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同發展.第一,制定綠色公約。開發商要對遊客與居民於景區內需要遵守的條約予以明確,並且要於景區內突出位置張貼垃圾分類、保護環境、禁止捕殺野生動物等宣傳標語,並且要制定科學的獎懲措施,從而有效約束遊客與居民行為。第二,盤點綠色清單。開發商要對鄉村附近存在旅遊價值的文化遺產、景觀展開盤點,並要經分析、整理逐漸匯總為一份綠色清單,隨後依據清單設置相應的保護制度,並將保護責任分配到相關管理人員身上,使其負責相關的管理保護工作。最後,倡導綠色消費。在景區內,開發商要引導遊客開展綠色消費,例如,景區商店均使用布袋:景區內禁止露天燒烤;無償提供自行車等。
3.5強化景區生態保護
(1)構建區域特色人文景觀
第一,政府要以本地區風土人情等為依據,定期組織開展民俗類文化活動,其不僅可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傳承、發展,並且在鄉村旅遊景區知名度提升方面存在積極作用。
第二,政府要致力於歷史建築、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要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對轄區內歷史建築、文物古蹟的數量展開普查、統計,並制定相應的保護方案,對於破壞歷史古蹟的行為,必然要給予嚴厲懲處:除此之外,政府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開展古蹟修復工作,要注重建築主體的原本風貌,並且要以歷史古蹟的原本風貌為依據,對鄉村旅遊項目展開相應的設計、布局,能夠使鄉村旅遊項目與歷史古蹟相契合。
(2)增強自然保護力度
第一,在溼地公園、文化長廊等鄉村旅遊項目建設期間,政府以及開發商要對水域周邊化肥、農藥使用量加以限制,並且鼓勵、引導景區附近居民利用有機肥料,並指導其將牲畜糞便、生活汙水等做沼氣處理,並要對水質進行嚴格監管。
第二,強化水源涵蓋,避免水土流失。對於景區內或周邊的邊坡,政府及開發商要在坡上種植防護林,如馬尾松等,並且可於景區中道路旁栽種花草、喬木等,在對花草、樹木進行栽種時,要以景區道路規劃為依據,科學布設,從而不僅可促進園區環境的美觀度提升,還對生態保護存在積極作用。
4、結語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一直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及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旅遊可有效提升鄉村地區經濟活力,使鄉村地區居民獲取更高的收入。但是面對當前鄉村旅遊項目開發期間環境破壞問題,政府、開發商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必須要樹立可持續、科學的發展觀,要積極採用宏觀調控、加強宣傳力度等措施,從而實現鄉村旅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協同發展。
摘自《資源節約與環保》2022年5期
【來源:河北省自然資源廳_科技發展】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