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人類生存的十大科幻電影(13部成功預知未來的科幻電影)
2023-06-15 21:00:08 3
我們統計了一下,歷史上大概有十三部傳奇的科幻電影,曾經預知了真實世界裡的科技發展水平。
為了在科幻大片《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裡創造出一個2054年的冰冷而高科技的全新世界,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專門諮詢了一個極富經驗的未來主義學家團隊——包括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建築師。
「我想讓孩子們手中的所有玩具,在某一天成為現實。」史匹柏在接受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的採訪時,曾這樣說道。
這部電影在2002年上映,創造性地描繪、並準確地預測出了很多項在當時還聞所未聞的高新技術,包括多點觸控界面、視網膜掃描儀、電子報紙,甚至還有犯罪預測軟體(說的就是你,NSA)。
實際上,很多企業家和公司,看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他們的下一項偉大技術革新尋找靈感的。
對於導演和編劇們來說,人類未來從始至終就是充滿創造性想法的靈感源泉,充滿無限可能和任意結局;而把這些想法最終變成科幻作品,也是我們在面對來自未知世界的莫名恐懼時,手中所僅有的武器。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意識到,這些未來主義故事,其實就是關於「這個世界究竟將發展成什麼樣」這個問題的模擬試運行。
而發展迅速的視覺CGI技術,以及各種電影製作工具的革命性進步,更加超乎了人們的想像,使得我們將腦中的各種未來幻想,最終變成可視化的高清視覺圖像。電影數位化技術的發展,將我們精確描繪未來數碼世界的工作變得更加容易了。
所以在下一部《少數派報告》或者下一部《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裡,導演們還會預測出什麼未來科技?或者他們所創造出來的畫面,又會影響出哪些創造性的科技新發明?這裡就有十三部曾經預知並呈現了未來科技發展狀況的科幻電影。
1.《鋼鐵俠/Iron Man》(2008-2013)
電影裡:億萬富翁託尼·斯塔克(Tony Stark)的實驗室裡放滿了各種令人羨慕的小玩意兒,但沒什麼比他那套計算機系統和私人秘書J.A.R.V.I.S.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了。
最形象的一點就是J.A.R.V.I.S.特殊的用戶界面和全息手寫操作的周邊設備,使託尼用雙手就可以進行操控——與《少數派報告》不同,不是必須戴手套。
現實中:J.A.R.V.I.S不僅是Siri的設計目標,就連空間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被認為是託尼·斯塔克這個角色的設計原型,他一直致力於在現實中複製託尼實驗室那樣的虛擬工作空間。
去年他剛剛展示了用手勢動作進行火箭設計的工作,整個過程是靠一部體感控制器、一個頭戴顯示器和一臺投影儀完成的。
馬斯克相信,這項技術會徹底改變設計業和製造業的未來。在世界的另一邊,互動設計師李鎮河(Jinha Lee)則在試驗一項如何讓電腦屏幕消失的技術。他的設計原型叫做Space Top,這部電腦的桌面被設計成一個虛幻的「盒子」,讓人們可以將手「伸進」計算機屏幕的內部,以操縱現實世界物體的方式去操作網頁、文檔和視頻等等數字對象。李鎮河與馬斯克所做的嘗試,都是在探索人類與電腦和其他數字對象之間更為自然的互動方式。
2.《黑客帝國/The Matrix》三部曲(1999-2003)
電影裡:在反烏託邦主義的未來,現實世界不過是被那些代替了人類而存在的、具有感知能力的機器所創造出來的虛擬仿真時空。這部電影為「插電」一詞賦予了全新的含義。
現實中:儘管被智慧機器人控制的帝國預言並沒有實現,但虛擬實境頭戴顯示器(Oculus Rift)的發明已經非常接近電影中這個使人迷惑的設定了。
它已經成了最近幾年發明家工具箱裡的標配,工程師也們都開始使用這種頭戴顯示器用來進行位置跟蹤。它提供了一個隨著用戶的頭部移動而運動的虛擬世界,並且減少了模糊和抖動的運動畫面,將這一切都顯示在一塊持久性極強的LED顯示器上,並可準確模仿人類眼睛的眨動過程。
3 .《她/Her》(2013)
電影裡:在斯派克·瓊斯幻想的未來中,你不會看到任何類似谷歌眼鏡(Google Glass)或者Pebble智能手錶(Pebble watch)這樣的東西。
儘管高科技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但卻一定也不突兀,反而十分安靜,與主角西奧多(Theodore)的生活無縫連接著。這個世界裡沒有鍵盤和搜狗輸入法,西奧多電腦桌面上的一切都可通過遊戲控制器來操作——包括他的女朋友,人工智慧作業系統薩曼莎(Samantha)。
現實中:截至目前,薩曼莎的技術就在眼前,就建立在谷歌即時(Google Now)和Siri這種自動化輔助系統的發展基礎之上。
儘管電影中的世界還沒有成真,但未來主義者、谷歌的技術總監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相信,2029年時的世界就會變成這個樣子。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在開始嘗試利用高科技幫助人類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比如將海豹機器人用於治療老年痴呆的症狀等等,可以想見,用來解決宅男孤單寂寞的虛擬技術自然指日可待。
4.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004)
電影裡:情侶喬爾(Joel)和克萊芒蒂娜(Clementine)分手後,分別來到拉庫納公司來抹去腦中關於對方的記憶。
醫生在喬爾描述他如何與克萊芒蒂娜相愛直到分手的過程中,記錄追蹤他的腦部活動,並系統性地使用這個「克萊芒蒂娜地圖」來確定目標,選擇性地刪除喬爾腦中關於她的痛苦回憶。電影中的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喬爾的腦中。
現實中:儘管現在還沒有這種能夠減輕分手痛苦的高科技發明,但科學家們最近在老鼠體內發現了一種可消除記憶的基因,並測試了一種名為HDAC2的抑制性藥物來操控實驗鼠的大腦,最終成功地抹去了它腦中的創傷性記憶。
這項研究可能會對治療患有創傷性應激障礙的病人十分有效。此外,影片在表現記憶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以及它們是如何存儲、如何惡化並使人感到痛苦這一過程中的視覺特效,實際上恰好與現代神經系統學的新發現相吻合,在科學家Steven Johnson的論文裡就可以得到證明。
5. 《全面回憶/Total Recall》(2012年翻拍)
電影裡:幾乎影片中的所有場景,包括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設定——夢境記錄儀、植入性記憶、懸浮車、全息立體通訊系統和觸屏冰箱——都足夠令人印象深刻,但最傑出的道具(或者說視覺特效)莫過於被植入角色手掌裡的「手機」了。
當電影裡的任務將他們的手放在特定的固體表面(比如窗戶玻璃上)時,它就會變成一塊顯示屏。
現實中: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機載超聲波觸覺顯示器,僅僅依靠手掌中的觸覺刺激和一塊小鍵盤,就能出現所操作的視覺影像。他們所研究的這項技術將在十年內逐漸完善成型。
6. 《環太平洋/Pacific Rim》(2013)
電影裡:為了反擊從大洋底部的蟲洞「缺口」裡鑽出來的開菊獸,人類創造出巨型擬人機器(Mechas)——賊鷗來保護地球的安全。每個賊鷗機器人由兩名飛行員的大腦共同控制,他們配合得越同步、兼容得越協調,賊鷗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越有效。
此外,「Mechas」的設定一直是一系列科幻電影的主題,在《超凡蜘蛛俠2》、《阿凡達》、《高達》系列作品或者《美版恐龍戰隊》等片中都能找到類似的角色。
現實中:普遍共識是,現實世界的物理條件下,賊鷗根本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現。但是日本水道橋重型工業集團(Suidobashi Heavy Industries)卻比其他人走得更遠,他們已經建造出了Kuratas——一個13英尺高、12000磅重的可穿戴式機器人,它賣到130萬美元的高價。
據水道橋工業介紹,Kuratas其實是一件「藝術品」,可幫你實現成為機器人駕駛員的夢想。經過幾年相關訓練之後,機器人之夢中的最後一塊拼圖——人腦控制接口,也已經成為現實。
7. 《極樂空間/Elysium》(2013)
現實中: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在接受《娛樂周刊》的採訪時曾說,「每個人都想問我,最近對未來世界又有了什麼新的預測。但是不,我不是在寫科幻小說,這就是今天,就是現在(所發生的)」,他是對的——一幫巴西神經學家已經開放出一套完整的動力外骨骼,並在2014年世界盃開賽當日首次亮相。
一個癱瘓病人(他的大腦將像對待普通身體一樣操作這套外骨骼系統)將站起來,走到球場中央,為本屆世界盃開球。而且這還不是全部——松下公司將很快上市一套我們都買得起的動力外骨骼系統,使你能夠舉起一個220磅重的東西並以每小時5公裡的速度移動——它的售價在5000美元以下。
8. 《星球大戰:絕地歸來/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1983)
電影裡:記得這段追逐場面嗎?莉亞公主(Princess Leia)和天行者盧克(Luke Skywalker)被定格在森林裡,騎在他們的懸浮摩託車/自行車的混血座駕上——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一個返祖倒退的現象。
現實中:到了2017年,一款名為Aero-X的飛行摩託(hoverbike)就可以上市了。
根據Aerofex公司的設計理念,這款飛行摩託駕駛起來就像普通摩託車,但能夠以每小時45英裡的速度行駛,並且飛離地面10英尺高。駕駛這種車不必有飛行執照,但需要經過一周的訓練——而且它只賣85000美元。
9. 《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2012)
電影裡:在科幻電影界教父、經典影片《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和《異形/Alien》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腦中,從來就不缺有趣的科技幻想。
在2093年,韋蘭德工業(Weyland Industries)——一個集合了Apple、Google和SpaceX(空間探索技術公司)的強強合體——給人類團隊布置了一項任務,讓他們找到全人類的創造者,探尋人類起源的秘密與真相。
他們的飛船上裝備著亢奮睡眠倉、一個叫做David的第八代類人機器人、一套自動化醫療系統和一架光譜繪圖的無人機。
現實中:我們現在離影片中的這種類人機器人David還很遠,有的只是好奇和興趣,也遠沒有達到「亢奮性睡眠」所需的技術條件:科學家們剛剛開始在熊類冬眠現象的研究過程中領悟到一點皮毛,正在試圖將其使用在人類心理治療的領域裡。
而雷德利·斯科特所創造出來的自動醫療系統,則是一個正在逼近我們的幽靈——醫生們正在嘗試使用一套遠程遙控的外科手術機器人,但現在還沒有完全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出臺。
現在,我們只有能夠飛到異形領地去偵測地形的繪圖無人機已經成為現實:基於雷射雷達、遙感技術和測距技術,利用光線掃描地球表面的地貌,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使用無人駕駛飛機來繪製更為精確的海岸線地圖了——最近谷歌甚至都開始利用這項技術,來開發他們的無人駕駛汽車了。
10. 《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2013)
電影裡:這部電影改編自80年代的同名小說,曾有大量機會被人搬上熒幕;但基於種種原因,直到近年才真正成型,但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結局——憑藉今天的CGI技術,作者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原始設計才能夠得以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
電影中的一些場景,包括在零重力房間裡的雷射格鬥,以及安德魯·維京(Ender Wiggin)與外星蟲族Formic之間的計算機模擬之戰,都為這部最近的科幻片史詩之作增光添彩。
現實中:自動武器系統的發展——由複雜算法所控制的高科技武器——在瑞士日內瓦於2014年5月舉辦的常規武器公約大會上,剛剛引起了道德層面上的深層討論。
據陸軍中將科恩所稱,到了2030或者2040年,至少四分之一的美國士兵將由機器人或者無人機所取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將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包括攜帶飛彈的無人駕駛飛機、遠程控制的機槍機器人,以及可以攜帶300磅供應裝備的大狗(Big Dogs)機器人等等——完全由計算機所控制的整場戰爭,已經不僅僅是人們的想像了。
11. 《紅辣椒/Paprika》(2006)
電影裡:在《盜夢空間/Inception》問世很多年以前,《紅辣椒》就講過同樣的故事了。在這個世界裡人們發明了一種DCMini裝置,讓你可以走進另一個人的夢中。千葉敦子博士借用這種裝置,以朋友的身份(紅辣椒)進入了病人的夢中。
現實中:2011年,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科學家西本真司(Shinji Nishimoto)和傑克•加蘭特(Jack Gallant)創造出一項發明,使我們距離進入他人夢境的幻想從此更近了一步。
它通過模仿人類大腦處理視覺刺激的方法,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手段來測量大腦活動水平,並最終將這些數據「翻譯」成視頻圖像。
就在去年,日本京都的研究人員也使用同樣的算法和腦部掃描技術,準確預測出了他人夢境裡的內容,準確率高達60%——聽到這些還睡得著嗎?
12. 《TRON: Legacy/創戰紀》(2010)
電影裡:作為1982年的那部同名cult電影的劇集,《創戰紀》過了20年才撿起了前輩留下的遺產。
電影講得就是一個兒子如何尋找被困在不斷自我進化的計算機遊戲裡的父親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創戰紀》原作是第一部使用電腦合成技術的電影,並在當時提名為特效獎候選影片之一,卻因為電影藝術學院Academy of Motion Arts在那會兒還不承認CGI技術而最終落選)
現實中:物理學家約翰•迪克(John Dick)在接受《科學美國人》雜誌採訪時曾這樣表示:「《創戰紀》原作對科技的影響,體現在我們今天所建立的量子計算機網絡和遠距離傳動系統之中……現在已經可以想像,總有一天我們會在現實世界中提取到一顆質子,並將它傳送到量子計算機之中。遠距離傳動的過程,使我們可以將自然界中氫氣和氧氣的質子信息輸送到計算機之中。」
上周,代爾夫特納米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已經成功地將一顆鑽石內所存儲的量子信息,「傳輸」到了大約三米之外的另一顆鑽石之中——這可是件大事兒。
13. 《機器人總動員/Wall-E》(2008)
電影裡:特大型企業Buy-N-Large在地球上製造了太多汙染,使得人類只能在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裡生活。快進700年之後,一切似乎都變得更糟了:所有人都坐在可移動的懸浮座椅上飄來飄去,胖的非常離譜,沉迷於社交網絡之中,雙眼緊盯著電腦屏幕不放。
現實中:各種免提聲控電腦屏幕已經越來越普通了,而且神戶學院大學的研究者也已經製造出一款名為Hoveround的設計模型,這款座椅可以懸浮在空中,並可承擔重達330磅的運輸任務。
儘管他們的設計目標是為了提高老年人的機動能力,但卻跟《機器人總動員》裡的鏡頭出奇地不謀而合。最後一點是,可愛的垃圾機器人Wall-e也已經成為現實,這裡就是證明。
對未來感到興奮還是被嚇壞了?或者兩者都有?
原載於:Vice/作者 Becky Chung
翻譯:陳子超
愛看電影關注電影票友
暗號:(鴨王)(50度灰)(奧斯卡)(女神 全球最美10部情色藝術電影)
喜歡電影點擊下方綠色圖標電影票友訂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