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哪些冷門歌曲(你還把哪些國民歌曲誤會成了本地特產)
2023-06-16 09:05:59 2
前不久,我們在視頻內容中講到了《送別》這首曲子。很多朋友留言表示:漲知識了,一直以為《送別》是中國歌曲。
沒錯,這首曲子的作者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奧德威,原曲名叫《夢見家和母親》。
美國正值南北戰爭時期,奧德威創作的這首打動人心的樂曲很快流傳起來。後來曲子傳到了日本,正在日本留學的李叔同聽到後深有感觸,為它填上了一版中文詞帶回了中國。
之後,《送別》作為一首學堂樂歌在中國傳唱了百年。Yusi在之前的節目中,也為大家分析過,因為運用了五聲調式,這首曲子充滿了東方韻味。所以,長久以來被誤認為是中國人作曲也不足為怪。
沒想到吧?《送別》和《自新大陸》借鑑的都是黑人音樂!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從小到大聽音樂的過程中,這樣的誤會並不在少數。
在之前的內容裡我們就提到過,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其實都是源自國外。
比如被《隱秘的角落》唱成恐怖童謠的《小白船》,原本是一首朝鮮歌曲;《兩隻老虎》是源自十七世紀的一首法國兒歌;《新年好》的原曲來自美國的一首民謠《Oh My Darling,Clementine》。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兒歌同樣經歷了類似的「誤會」。
幾乎每個小朋友從牙牙學語就開始唱的《粉刷匠》,其實是一首波蘭童謠。
這首活潑、可愛的小曲子,用非常簡單、易記的手法,將小小粉刷匠憨態可掬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朗朗上口,詼諧有趣,因此也傳遍了世界各地。
還有《幸福拍手歌》,輕快活潑的節奏給我們帶來很多歡樂,歌詞與樂曲的契合讓很多人誤認為這是一首中國兒歌,稍微了解多一點的或許認為這首曲子來自日本。
但事實上,這首歌源自西班牙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
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學科學部教授木村利人在菲律賓做志願者時,偶然間聽到了這段來自西班牙的旋律,為它重新填詞,後來又由日本作曲家金泉隆雄重新編曲,在當時的日本引發了廣泛傳唱和極大的影響力,並同時傳入了中國。
以及,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童年有一首歌頌老師的歌曲曾出現在我們的音樂課本上。
靜靜的深夜群星在閃耀
老師的窗前徹夜明亮
每當我輕輕走過你窗前
明亮的燈光照耀我心房
這首歌曲名叫《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創作這首曲子的,是出生於朝鮮鹹鏡北道一個農民家庭的作曲家董希哲。歌曲的最初版本是用朝鮮語寫的,後來因為被廣泛傳唱,才有了被翻譯後的中文版本。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董希哲六歲就隨父親一起來到了中國,後來也一直生活在中國延邊朝鮮族地區,並加入了中國國籍。
這首歌創作於1976年文革末期,創作目的是為了消除中學生廣泛不尊重老師的傾向。
既然說到這兒,順便補充一個冷知識。
大家耳熟能詳,且令人熱血澎湃的《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創作者,同樣是一名出生於朝鮮、後加入中國國籍的作曲家,鄭律成。
1933年,因為朝鮮被日本佔領,19歲的鄭律成來到中國繼續從事抗日戰爭。酷愛音樂的他到中國之後,依然堅持學習,並在延安認識了冼星海等音樂家,並有機會進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
1938年,鄭律成和詩人公木一拍即合,一個譜曲,一個填詞,創作了振奮人心的《八路軍進行曲》,而這就是《人民解放軍軍歌》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總理的特批下,鄭律成加入了中國國籍。值得一提的是,鄭律成同時還是朝鮮國家軍歌的創作者。
▲鄭律成與妻子丁雪松、女兒鄭小提合影
除了上面提到的兒歌外,還有很多我們從小聽到大、影響深遠的音樂作品,都來自外國作曲家。
比如曾出現在我們音樂課本裡的《友誼地久天長》《啊,朋友再見》和《小小少年》。
這些歌曲都曾以著名電影插曲的形式傳入中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為傳唱,但對於年紀較小的90、00後來說,或許只是對歌曲很熟悉,卻並不清楚它們的來歷。
《友誼地久天長》幾乎和《送別》一樣,旋律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不管是合唱比賽、節日表演還是畢業典禮,這首歌都以非常高的頻率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樣一首家喻戶曉的國民性歌曲,源自蘇格蘭。
原曲名叫《逝去已久的日子》,歌詞是由十八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當地父老口傳記錄下來的,歌詞描述看似平淡,卻帶有樸素而動人的情感,後來被翻譯成很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傳唱。
而抒情柔美的曲調,也讓人們不禁懷想起舊日美好時光,激起離別的哀傷;但聽到最後,心中又不禁升起一份堅定:既然離別總是要發生,不如一起憧憬未來的美好。
1940年,這首歌被選做電影《魂斷藍橋》的主題曲,進一步被更多人聽到。
沒錯,雖然不同國家的文化千姿百態,語言各不相同,但情感卻是相通的,音樂可以把人類緊緊連接在一起。
最近俄烏的戰事,或許會讓不少人想起那首旋律歡快卻滿懷傷感的歌曲《啊,朋友再見》。
這樣一首在中國廣泛流傳的革命歌曲,來自遙遠的義大利,是一首二戰時期義大利的遊擊隊歌,後來被著名的南斯拉夫電影《橋》用做了插曲。
整首曲子洋溢著遊擊隊員即將離開故土上戰場的壯闊與豪邁,又飽含著對家鄉、親人、愛人的不舍與眷戀。即便不是戰爭的親歷者,通過這樣一首歌曲,也能感受到戰火來臨時,戰士們大無畏的精神與不舍離家的複雜思緒。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程琳的演唱下火遍全國的歌曲《小小少年》,是屬於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這首歌同樣來自國外,也與電影有著密切關聯——它是德國音樂電影《英俊少年》的插曲。
電影講述一名少年因為母親去世,父親被人誣陷貪汙了銀行的錢,於是被寄養在個性自私保守的外公家裡而發生的故事。在音樂聲中,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少年,衝破困難與阻礙,在陽光下肆意成長。
這首歌原版是由電影的主演、荷蘭演員海因切演唱,2010年,年逾五十的海因切來到中國,再次現場演唱了這首歌,引發了一陣全民回憶殺。
當然,我們說這麼多,並不是想強調「外國的月亮圓」,而是想說,音樂就是如此廣闊而博大,可以容納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情感,並因為人類的共情,它可以在世界各地流動、傳承,集聚一代又一代人類的真情。
真正好的音樂,不管誕生在哪裡,最終都會變成人類的共同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