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灣紅色教育基地介紹(重慶紅巖打造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紅色旅遊教育基地)
2023-06-16 03:29:26 2
近年來,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事業產業齊頭並進的創新發展之路,進一步推動文博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先後榮獲省部級以上榮譽47項,完成省部級以上課題研究45個,出版圖書20部,其中1部圖書被中組部評為「優秀教材」,為打造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紅色旅遊目的地和特色教育基地打下堅實基礎。
時光鐫刻奮鬥足跡,人民銘記紅巖精神
紅巖廣場
8月的山城,驕陽似火,但並沒有影響遊客赴紅巖聯線管理中心各紅色文化景區參觀遊覽的熱情,也沒有影響黨員幹部赴紅巖幹部學院接受黨性淬鍊的赤子之心。「紅巖是重慶紅色文化的代表之一,能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先輩優秀品質的薰陶和感染。」來自山西的遊客鄧女士說,她利用暑假期間帶孩子來到紅巖革命紀念館,在情感、內心、精神上都獲益頗多。數據顯示,近兩年來,雖然受疫情影響,每年仍有600萬人次的遊客到白公館、渣滓洞、烈士墓、紅巖村、周公館等熱門景區參觀。「2019年,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遊客參觀數量更是達到1150萬人次,居全國革命歷史類博物館(紀念館)之首。我想這得益於紅巖英雄形象的典型性、宣傳教育的持續性、歷史與藝術的互文性、藝術形式的多樣性。」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紅巖幹部學院院長朱軍說。近年來,紅巖聯線管理中心堅持「文物立館、科研優館、人才強館、服務興館」四大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紅巖「六大工程」、著力構建紅巖「六大體系」,紅巖文物保護利用成效突出,紅巖科研成果豐碩,紅巖品牌宣教活動不斷唱響,新時代紅巖人正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勇毅前行。
紅巖精神進入首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中
據介紹,紅巖聯線管理中心(紅巖博物館)下轄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紀念館及其54處文物舊址,擁有3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批國家級抗戰紀念遺址、1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組部首批全國黨性教育示範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首批研學旅遊示範基地。去年9月29日,中宣部公布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紅巖精神名列其中。紅巖精神紅遍全國,是黨領導革命文化建設現象級的案例。
堅持文物立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
今年7月25日,近30年來一場規格最高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館召開,會上對全國文物先進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進行表彰,紅巖博物館獲評「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市文物局的牽頭組織下,紅巖博物館精心策劃實施紅巖革命文物保護傳承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審批支持;重慶市人大立法《重慶市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規定》,重慶市政府出臺《重慶市紅巖革命舊址保護區管理辦法》地方性規章;修繕革命文物舊址30處,紅巖博物館獲評2022年「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整體打造「紅色三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獲評2021年「全國文物保護十佳案例」,館藏紙質和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獲評「2021年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實施數位化保護項目4期,完成科技部支撐項目1個,建成《紅巖記憶》數字體驗廳,1個數字展示交互項目入選全國「網際網路 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改陳「千秋紅巖」基本陳列,提檔升級復原陳列展覽16個,原創、輸出、引進專題展、臨展76個;成功承辦國家文物局「文物映耀百年徵程」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
堅持科研優館,紅巖精神研究成果更加豐碩
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歌樂山烈士陵園舉行
不僅如此,紅巖博物館還實施了紅巖革命歷史研究工程,成為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成員單位;舉辦南方局成立80周年等全國性學術會5個;公開發表文章1004篇,2篇論文入選重慶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其中1篇代表重慶入選中宣部等聯合召開的全國研討會;與重慶大學等4所高校共建紅巖精神研究中心;打造黨性教育特色課程,《傳承紅巖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等3堂課程獲評中組部「全國好課程」,《纖筆抒丹心》入選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優秀教材」。
實施了紅巖文化創新發展工程,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其中博士3人、碩士研究生42人。大力培養講解員等5類人才,25人次榮獲全國性講解大賽獎勵。大力發展教育培訓產業,實施重慶廉政教育基地改陳、歌樂忠魂演藝等產業項目70個;策劃拍攝電視劇《重慶談判》,電影《最後58天》於今年7月6日舉行首映式、7月15日在全國院線公映;2個項目獲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推進全國文創產品開發試點工作,開發文創產品120種,「紅巖智慧筆記本」獲評全國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優秀成果,獲得軟體著作權32個;實現產業總收入3.96億元。實施了紅巖精神宣傳傳播工程,開展「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讓烈士回家」等特色活動1000餘場;創新打造「紅巖革命故事展演」特色思政課和黨史課,入圍「全國十佳文博社教案例」;紅巖故事宣講團榮獲「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建成紅巖幹部學院,2015年至今培訓全國各地黨員幹部11.43萬人次。打造紅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年均培訓青少年上萬人次。與川渝兩地16個革命舊址紀念館建立發展聯盟,聯動開展活動6場。與46個學校、部隊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共建關係。加強對外宣傳,近3年在主流媒體宣傳報導共計約1200條次,其中在中央媒體宣傳300餘條次。
一堂有溫度的紅巖特色黨史課——紅巖革命故事展
負責該展演的紅巖故事宣講團榮獲「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
日前,在紅巖幹部學院紅梅報告廳,一場名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的劇目正在上演,臺下的學員個個看得聚精會神、目不轉睛。「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是黨員幹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最好、最生動、最現實的教材,它真正走進了人的內心,給人靈魂的震撼、心靈的淨化,是一堂生動的黨課!」一名學員在現場觀看完展演後激動地說。據悉,為切實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巖革命文物,突出活化利用,紅巖聯線管理中心(紅巖博物館)創新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紅巖革命故事展演」劇目。
該展演自2020年9月在重慶大學首演以來,目前已成功演出436場,吸引觀眾超40.95萬人次。「我們還先後進軍營、進機關、進學校,以展演的形式向幹部群眾和大中小學生傳播紅色思想、賡續紅色血脈,廣受社會各界好評!」重慶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副書記、主任雷瑩說。紅巖聯線管理中心(紅巖博物館)始終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展演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既具思想性、政治性,又符合人民性、時代性的新時代好黨課。
「紅巖革命故事展演」項目採取「講、誦、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生動演繹歷史事件和英雄故事;綜合運用音頻、視頻、燈光等舞臺藝術表現手段,細膩表現了革命先輩在「忠誠」與「背叛」面前的生死抉擇,浸潤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展演分為「開篇」「上篇」「下篇」和「尾聲」4個部分,時長約90分鐘,講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結廬紅巖,培育並形成偉大紅巖精神的光輝事跡,以及紅巖英烈英勇奮鬥的感人事跡。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不同群體,該展演項目還精心編排了黨員幹部版、大學生版、中小學生版、普通群眾版等不同劇目版本,提供「菜單式」供給服務。
紮實推進「四化」建設 建強鑄魂育人陣地——紅巖幹部學院發展側記
紅巖幹部學院
近年來,紅巖幹部學院充分運用紅巖獨特的紅色資源,立足重慶、面向全國、服務全黨,著力打造規範化、特色化、專業化、系統化幹部學院。2015年至今,紅巖幹部學院培訓黨員幹部11.43萬人次,主流媒體宣傳報導紅巖幹部學院辦學成果超100條次,為黨的領導幹部教育培訓事業作出新的積極貢獻。據介紹,學院建立了「學院主體 博物館全體 集團保障」創新體制,為教育培訓、課程開發、科學研究等提供全方位支持。建立了「市級指導團隊 學院管理團隊 學院運營團隊」組織架構,整合多方力量推動解決學院建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重要事項。
創新設立了「本部教學區 現場教學區 延伸教學點」,可充分滿足學員生活學習需求。同時,學院突出紅色、發揮優勢,大力建設「特色化」的幹部學院。充分利用紅巖有形和無形資源,整合有形資源55處,將有關紅巖精神的重要論述以及紅巖精神入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幹部教育的生動教材基礎。延伸整合重慶主城都市區革命文化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廣陽島生態文明資源等,為學院開展具有重慶味、巴蜀韻的特色教育提供了豐富內容。提煉「大德大智」「大忠大勇」「大仁大義」三大教學主題,先後開發現場教學點28個、延伸教學點13個。
深挖紅巖精神中蘊含的黨性教育內容,並把重慶的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以及區縣的孝廉文化、石刻文化等地域文化內容融入其中,凸顯教學內容的特色化。同時,研發出「1 N」的課程體系,開發理論教學課程30餘門,創新打造《紅巖革命故事展演》情感教學特色課,特色課程授課團隊「紅巖故事宣講團」獲評「2021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精心設計3至7天的培訓課程,各培訓班可根據自身需求「點餐」。組建「1 1 1」教學研發小組,開展系列專題研究,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28項;發表文章357篇,其中1篇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理論研討會」,2篇被評選為重慶市優秀論文。
引進理論功底紮實、教學經驗豐富的理論教師37名,高級職稱佔比87%;組建58人的日常運營管理團隊。此外,學院還構建起了「訓前籌備 學員培訓 食宿安排 車輛保障 教學評估 成果宣傳」一體化服務體系。2021年推出黨史學習教育「七個一」特色課程。建成網上紅巖幹部學院,推出40餘個數字展覽、200餘人物故事、100餘部微視頻;與重慶市教委以及20家高校建立共建機制,與市委黨校等市區幹部培訓單位建立聯動聯合教育機制。圍繞實現「黨建工作、教學管理、保障服務」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推動教學質量變革。
據統計,參訓班次對學院教學評分始終保持在9.7分左右,委託單位和學員培訓滿意度均在97%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