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是一個鳥語花香的城市(一座胸懷大海的城市)
2023-06-16 10:50:11 3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鄭雲歌 威海報導
威海,一座名字與海關聯的城市。
伴海而生,因海而興,向海圖強,它成長的每一步都有海相隨,骨子裡亦融入了海的基因——心胸寬廣、開放包容,銳意創新、朝氣蓬勃。
地圖上,威海如山東省這「雄鷹」之嘴,率先探向海洋。
這裡海洋特色鮮明,海岸線長986公裡,佔山東省的三分之一、全國的十八分之一。
供圖:尋山愛倫灣
既然天賦異稟,如何才能優勢盡顯,做好經略海洋、向海圖強的文章?
這一系列「首個」「唯一」,是威海作出的表率、給出的答案——
威海已獲批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國家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試點市、國家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範區,是全國唯一獲得海洋領域五個國家級試點示範的城市;
這裡擁有全國首個「省部共建」的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
擁有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專業化園區——威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
遠洋產業鏈規模領跑全省,擁有北方唯一的國家級遠洋漁業基地;
在全國率先出臺藍碳經濟發展行動方案,打造了全國唯一的海洋碳匯主題園區——藍色碳谷,引進了首個藍碳主題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和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在發展「藍碳」經濟方面率先破題……
銳意進取、敢為人先,這是海的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海洋就是最大動能、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看準了這一點,威海在海洋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集群、產業提檔升級等方面下足功夫。
2021年,威海已啟動實施了第二輪海洋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當年,威海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215.13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到35.1%。
堅持科學用海、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五個導向」,威海正向著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的方向邁進。
供圖:尋山愛倫灣
城市面朝大海,海的另一頭連接著世界。
威海是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像這樣一座規模不大的城市,在對外開放上卻有著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依託近距離優勢,在中韓建交前的1990年,這裡就開通了中韓第一條海上航線。這裡對韓經貿往來密切,有900多家韓資企業在威海投資興業。
目標不只限於韓國,依靠著產業鏈集群優勢及各級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招商引資主力軍作用,目前,威海吸引到的外資企業已經接近1700家,包括美國惠普、日本豪雅、比利時貝卡爾特、德國馬夸特等一批全球行業領軍企業。
如此多的企業落戶,看中的是一個城市的「綜合得分」,作為城市「軟實力」的一項——營商環境自然也要跟上去。
可以不謙虛地說,威海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僅以口岸為例,這裡通關效率全省領先,進出口環節監管證件減至41種,38種證件實現網上申請網上辦理;非查驗進出口貨物到港口「秒放」,碼頭作業時間減至10分鐘。
一項項數字看似簡單,實則背後政府下大氣力的「放管服」之決心,這更是威海作為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的點滴寫照。
近年來,威海市還相繼獲批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國家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國家級試點。
可以說,對外開放始終是威海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如今,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威海充分釋放開放活力和魅力,盡情彰顯合作共贏的誠意和胸懷,在對外開放賽道上詮釋著新的使命擔當。
攝影:叢婕
在不久前舉辦的第二屆韓國(山東)進口商品博覽會上,共有世界500強企業現代汽車、三星重工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參會,規模達到首屆的三倍,受到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圍繞雙循環發展,打造內外融合新平臺,一場「國際範兒」盛會,凸顯了威海「藍色活力之都,全球投資首選」之開放格局。
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有了人才的雲集,方能匯聚城市高質量發展之不竭動力。
為了實現「人才興威」、廣攬博用,威海做了哪些努力?
僅從八月份的幾場重要活動就可見端倪:
8月1日,威海市首屆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開賽,對獲獎的博士後,直接頒發「威海英才卡」,提供30項綠色通道服務;對報名參賽的創業項目,根據創業對接意向協助落實落地區域,並在用地使用、用房補助、項目投資、政府基金支持等方面為創業項目提供「一攬子」支持政策……一系列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是威海市求賢若渴的滿滿誠意。
攝影:叢婕
8月25日,2022中國威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大會啟幕,當天,8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級創業導師被聘任為威海市「引才大使」,其中,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海氏海諾集團首席科學家惠覓宙坦言,近幾年威海在引進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未來他也將積極發揮「引才大使」作用,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威海、走向威海,在人才引進方面為威海注入高效動力。
歷時七屆,高規格舉辦的「英創會」已成為成為威海市深化高質量雙招雙引、促進高端智力成果轉化的重要品牌,搭建起了科技創新合作和人才交流的廣闊平臺。
縱觀全省乃至全國,當前,不少城市的人才競爭已從單純薪酬待遇的比拼,演變成人才服務環境、成長環境的整體較量。而威海,從硬體到軟環境,都可謂盡心盡力。
以實施「人才興威」攻堅突破三年行動為抓手,除了全面推進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人才安居工程,人才公寓建設實現各區市、各大產業園區全域覆蓋,在為人才提供優質環境的同時,威海市還在省內較早推行重點工程人才「揭榜掛帥」機制和高層次人才創業保險等試點工作,為創業創新人才打造「朋友圈」和「聯絡站」,扮演了「全方位管家」式角色。
目前,威海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66萬餘人,其中市級以上人才工程專家達到1500餘人,累計培育了26名國家級、172名省級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總量、增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前列。去年來威就業創業大學生達到2.2萬餘人,創歷年新高。
城市因人才而興,人才因城市而聚。強大的「智囊團」「人才庫」為威海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持久的動力。
胸懷大海,笑納百川,風雨兼程,不舍晝夜。
深挖海洋資源寶庫,敞開胸懷對外開放、招引人才,威海,這座北方海洋之城定將繼續擁抱深藍續寫華章,繪就「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的新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