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結合地三鮮(問一句啥是三鮮)
2023-06-16 00:15:31 2
第101次在食堂的三鮮餃子裡吃到韭菜後,上流君決定來做個徵集——
朋友們,你們那兒吃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啊?!
韭菜豬肉蝦米,請扣1;香菇豬肉木耳,請扣2;其他選項的話,請自行留言評論區,讓上流君看看世界的參差......
從小最愛吃的媽媽牌香菇三鮮餃子,到了食堂阿姨的手裡就變成了截然不同的版本,還偏偏加了最不喜歡的韭菜,每一次都是乘興而來悻悻而歸,啊——都是三鮮,怎麼餃子跟餃子的差距就這麼大呢?
事實證明,這絕不是上流君一人的疑問。
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都有不一樣的三鮮搭配,一旦全列出來,完全能整出一場「三鮮101」啊!
這是素三鮮——
這是肉三鮮——
這是地三鮮——
這是三鮮湯——
這是不可輕易嘗試的三鮮——
所以,中國人常吃的三鮮到底是哪三鮮?
中國三鮮搭配之多,足以讓你每頓都吃三鮮,但食材卻絲毫不重樣,不信的話給你報一段菜名——
地三鮮:茄子、土豆、青椒
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
蒸三鮮:蝦、筍片、鹹豬腳
水三鮮:茭白、慈菇、河藕
海三鮮:魷魚、海參、大蝦
樹三鮮:香椿、梅子、櫻桃
立夏三鮮:蠶豆、莧菜、青麥仁
中秋三鮮:芋頭、河藕、菱角
熘三鮮:肉片、魚片、筍片
燴三鮮:肉圓、魚丸、肉皮
三鮮鍋巴:雞肉、鮮菇、冬筍
水煮三鮮:魷魚、花甲、基圍蝦
炒三鮮:筍絲、豆乾、雞絲
野蔬三鮮:薺菜、香椿、馬蘭頭
燉三鮮:冬筍、雞肉、豆腐
涼拌三鮮:蝦仁、海參、熟雞肉
禽三鮮:鴿子、鵪鶉、斑鳩
春三鮮:春韭、椿芽、春筍
各地有各地的三鮮代表,能不能「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可能就得看你倆的三鮮是不是統一的食材了。
你要是在東北餐館提「三鮮」,那肯定是由茄子、土豆、青椒構成的東北名菜地三鮮。地三鮮影響力之大,堪稱人見人愛,進了東北餐館必點。
這一是由於東北菜的輻射範圍之廣,在祖國大地上遍地開花,二是由於茄子、土豆和青椒都是常見食材,容易獲得,而且烹飪方法簡單。
而從東北到江南,「三鮮」的食材能差之千裡。
無錫的地三鮮就能與享譽全國的大東北地三鮮來一場battle——
你把茄子、土豆和青椒叫做三鮮,我把蠶豆、莧菜、蒜苗(也有說元麥、黃瓜)叫做三鮮。自然難分勝負,因為兩地人民對於自家的地三鮮當然也是情有獨鐘的。
除了地三鮮,江浙一帶還有與之相對的水三鮮。水三鮮一般指的是茭白、慈菇、河藕三種長在水中的素菜。綠白相間的茭白、圓圓滾滾的慈菇、吃起來嘎滋脆還能拉絲的河藕,這三者湊在一起,絕對能代表夏天的清爽。
而在南京、蘇州等地,茭白、慈菇、河藕再加上芡實、荸薺等幾種好味道,也常常被稱為「水八仙」。
如果再將水具象化一點,那麼還有長江三鮮和海三鮮。長江三鮮一般由鰣魚、刀魚、河豚三種長江下遊常見的回遊魚類組成。
從長江入海口開始,啟東、海門、太倉、常熟、張家港、江陰、靖江、揚中和南京等地方都被長江三鮮的鮮美所徵服。
不過由於過度捕撈以及河豚的劇毒,如今這三鮮已不多見了。
靠海吃海的泉州還有一道閩南版水煮三鮮,用的是大蝦、魷魚和花蛤三種來自大海的食材,魷魚透著嚼勁,大蝦肉質Q彈、口味鮮甜,而花蛤特有的海洋氣味,使得三者構成的海三鮮在口感和口味兩方面都達到了最佳效果。
到了湖北,三鮮又是另外的食材了。大名鼎鼎的武漢三鮮豆皮,選的是鮮肉、鮮筍和鮮菇;隨州炸三鮮則是豬肉、藕丁和油條碎等食材。
三鮮還不光與陸地、水面等空間屬性有關,還與季節、物候緊密關聯。
比如屬於此類的三鮮搭配就有春三鮮、立夏三鮮和中秋三鮮三種。
有些地方將春韭、椿芽、春筍三種春天生長的食物稱為春三鮮。春韭清爽中帶著一絲辛辣,椿芽爽脆利落,春筍則在粘牙的口感中讓舌尖蔓延上一點點酸的感覺,將春天的新奇多變充分展露。
△這是上流君不吃的三鮮
蠶豆、莧菜、青麥仁三種夏季食物共同構成了立夏三鮮。蠶豆和青麥仁在口感上有著相似性,咬下去滋滋脆,但是卻帶著幾分鮮甜,莧菜多汁,汁水融合著莧菜本身的美味再融合了蠶豆和青麥仁的甜味,夏天的清甜由此開始。
而中秋三鮮則包括芋頭、河藕、菱角。河藕甜脆、芋頭粉糯、菱角甘潤,三者互補,在夏秋交替的時候帶來一場味覺上的碰撞。
至於像葷三鮮、素三鮮、炒三鮮、燉三鮮,又是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做法了。
可見「三鮮學」的組成有多麼複雜。
「三鮮」的產生沒有統一的說法。
目前有關資料顯示,「三鮮」其實脫胎於「八鮮」。「八鮮」最早出現在清代的《揚州畫舫錄》中。
書中記載:「壩上設八鮮行,八鮮者,菱、藕、芋、柿、蝦、蟹、車螯、蘿蔔」。
在「八鮮」中,七種食材相對常見,而車螯比較少見,它指的是一種在水中生長的體型較大的貝類,蛤的一種。八鮮中的8種食材囊括植物、動物,水中遊的和空中飛的,在「八鮮」之後,又誕生了「六鮮」、「五鮮」以及當下飲食生活中常見的「三鮮」。
雖然三鮮的搭配種類繁多,但是其實都按著八鮮的搭配遵循某些規律。比如上面提到的遵循水陸兩分,遵循四季變化,還要遵循葷素劃界。
不過,也有一些三鮮搭配是集大成者,同時遵守「陸地、水中」和「葷素」的規則。例如蝦(水中、葷)、筍片(陸地、素)、鹹豬腳(陸地、葷)構成的蒸三鮮和肉片(陸地、葷)、魚片(水中、葷)、筍片(陸地、素)構成的熘三鮮。
X底撈的三鮮火鍋鍋底,用的是乾貝、榨菜和香菇,這種三鮮搭配與前文所述的搭配也不一樣,但是仍然遵守了「葷素」、「陸地、水中」的原則。
而且,三鮮雖然包含數字「三」,許多三鮮的搭配也由3種食材組成,但是三鮮並非真的只能由3種食物搭配形成。
最為典型的或許是上海的傳統菜餚蒸三鮮。
這道菜的原材料就包含肉皮、豬蹄、雞肉、魚丸、肉丸、筍片、香菇、火腿和海參等多種食品,遠遠超過了數量「三」。
杭州的杭三鮮同樣如此,一鍋杭三鮮包含了手工魚丸、肉丸、豬肚、蝦仁、木耳、筍片、雞肉、菜心等食材。
哈爾濱大街上常見的三鮮水餃也不止3種食材,一個小小的三鮮餃子包含了豬肉、海參、乾貝、蝦仁、海米等許多東西。
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語境中,「三」本身就是一個虛指。在古代漢語中,「三」常常表示的並不真的是三個,而是多個。因此,所謂的「三鮮」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多可以理解為「多鮮」。
說完了「三」,還得說說「鮮」。那麼,「鮮」到底是一種什麼口味呢?
從漢字構型上來看「鮮」字,「鮮」由「魚」和「羊」兩個部分構成,因此,「鮮」很可能指的是魚和羊合在一起形成的味道。
「鮮」字的由來據說也有一個歷史典故。
根據《大彭烹事錄》記載,彭祖有一個小兒子叫夕丁,他很喜歡捕魚,但是老父親彭祖擔心夕丁溺水,堅決不同意夕丁去捕魚。有一天,夕丁撈到了一條魚,但是他怕被父親責怪,於是請求母親把捉到的魚塞進正在烹煮的羊肉罐內。
彭祖品嘗羊肉時覺得十分美味,他詢問了原因,得知之所以羊肉這麼可口是因為加入了魚肉後便自己動手親自嘗試,正式創造出了流傳至今的名菜「羊方藏魚」。
這據說就是「鮮」字的來源。可見「鮮」字遵循的也是「水中遊的」加上「陸上跑的」。
鮮味本身與食材的直接利用有關。在南方,對於許多菜餚的最高評價就是「鮮」,強調食物本身的原汁原味。
比如南方許多海鮮和蔬菜,烹飪的方法就是簡單的白灼、清蒸,配以簡單的蘸料調味,取消了多餘調味品對味蕾的幹擾,海鮮和蔬菜的味道到口中之後不會被遮蓋。
對於許多吃不慣這種海鮮的人,會覺得有海的「腥味」,但是對濱海城市居民或是老饕而言,這種「腥味」卻是「甜鮮味」的同義詞。
因此為了還原這種鮮味,三鮮搭配裡不少食材的選擇正是看中食材本身的味道,比如蝦、藕、香菇等。
好這口的食客會覺得鮮味攪動舌尖,吃不慣食材味道的人卻只能避之不及。
你的家鄉最常吃的三鮮搭配是什麼呢?
歡迎評論區分享你家的特色
[1]趙元植.秋令話南京「水八鮮」.《江蘇地方志》2014年第5期,第38-40頁
[2]馬開良.「三鮮」無定論,使用有講究.《中國食品》1990年第4期,第31頁
[3]贛河.三鮮·八寶無定論.《四川烹飪》1994年第2期,第34-35頁
[4]三鮮到底是哪三鮮.華中大研科協GAST.2019-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