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最後衝鋒片段(長津湖之水門橋長津湖兩部電影中的經典輕武器盤點)
2023-06-05 12:51:20 5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領銜出品的電影《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自上映以來廣受觀眾喜愛和好評。
兩部影片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用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真實的戰鬥細節,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堅克難、奮勇殺敵的場景。
在本文中,八一電影製片廠槍械師對兩部影片中的經典武器裝備進行盤點解析。
01
手 槍 篇
柯爾特M1911▼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吳京飾演的第七穿插連連長伍千裡手持柯爾特M1911手槍搜索敵人。
柯爾特M1911,是1911年由美國人約翰·白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45ACP口徑半自動手槍,槍長216mm,口徑11.43mm,重量1.13kg,有效射程50m,裝彈量7+1發。
該槍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制式手槍並一直被使用達74年,擁有大口徑、威力大,穿透力小,具備可靠、耐用、好維修等諸多優點,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
駁殼槍▼
電影《長津湖》中,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裡用駁殼槍擊殺美軍。
駁殼槍,德國毛瑟工廠製造生產,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正式名稱毛瑟軍用手槍,槍長288mm,口徑7.63mm,重約1.24kg,有效射程50-150米,裝彈量10發。
該槍型是有槍身堅固、射程遠、殺傷力強、使用方便等優點。我國很早就有引進,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曾大量購買使用了毛瑟軍用手槍,戰場使用效果表現突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前期廣泛使用,直到韓戰中後期被其它槍型所替代,駁殼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信號槍▼
第七穿插連連長伍千裡準備發射信號彈。
M8式信號槍,單管,口徑40mm。
02
步 槍 篇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朱亞文飾演的七連指導員梅生手持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美國陸軍春田兵工廠研製,1936年1月,美軍開始裝備,槍長1107mm,口徑7.62mm,重約4.5kg,有效射程750米,機匣內置彈匣供彈,裝彈量8發。
該槍型為美軍在朝鮮戰場裝備的步槍之一,在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頻繁使用過程中,堅固耐用,表現出良好的射擊精度。美軍還為伽蘭德配發了專用潤滑油,使其對嚴重霜凍、極寒低溫和冰凍都不敏感,穩定性強。
M1卡賓槍▼
志願軍戰士伍萬裡懷抱M1卡賓槍。
M1卡賓槍,美國溫徹斯特公司研製,於1941年10月正式定型,槍長904mm,口徑7.62mm,重約2.36kg,有效射程200米,可拆卸式彈匣供彈,裝彈量15發。
該槍成名於二戰時期,以優越的性能聞名於世。M1卡賓槍為全自動步槍,它的設計理念推動了步槍自動化的發展。與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相比,它更輕便、易於攜帶、操作簡便、彈容量大、精準度也相對較高。作為二戰時期,韓戰時期美軍步兵的主戰裝備,美軍依靠其自身特點形成短距離密集火力防護,缺點是不利近距離搏殺。
中正七九步槍▼
電影《長津湖》志願軍前進途中,有的戰士持七九步槍觀察敵情準備射擊。
中正七九步槍,1932年鞏縣兵工廠從德國購買毛瑟步槍並取得圖紙自行投產,槍長1110mm,口徑7.92mm,重約4kg,有效射程500米,裝彈具式樣為橋夾,裝彈量5發。
該槍性能優異、操作簡單、結構合理,槍枝長度適合握持與肩扛,連續裝填速度快、發射速度快、射程遠,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戰役中有著極其出色的表現。
三八步槍▼
電影《長津湖》中,韓東君飾演的志願軍戰士平河利用制高點持三八步槍射擊。
三八步槍,於1897年進行制式化生產,並於1903年完成日本全軍更換整裝。槍長1275mm,口徑6.5mm,重約4.1kg,有效射程460米,裝彈具式樣為橋夾,裝彈量5發。
三八步槍是抗日戰爭中日軍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也是我軍戰場繳獲最多的槍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仍是志願軍的重要步兵武器。
03
衝 鋒 槍 篇
司登衝鋒鎗▼
志願軍戰士抱著彈藥箱,手持司登衝鋒鎗奔跑。
司登衝鋒鎗,1941年英國恩菲爾德兵工廠研發,槍長895mm,口徑9mm,重約2.95kg,有效射程200米,可拆卸式盒狀彈匣供彈,裝彈量32發。
韓戰初期,志願軍共裝備有2000餘支司登衝鋒鎗,其中絕大部分為解放戰爭繳獲,該槍的地位極其重要,是志願軍戰士裝備使用的主流衝鋒鎗之一,優點與缺點都十分明顯,是頗具爭議的一款槍型。因該槍造價便宜、省工省料被大量生產使用,擁有強大密集的火力,維護保養比較容易,有著不錯的射擊精度,也是二戰時期唯一可以安裝消音器的衝鋒鎗。但是該槍在彈匣和保險裝置製作上比較粗糙,導致供彈可靠性差,經常出現嚴重的卡彈和走火現象。大量司登衝鋒鎗在志願軍部隊中使用,直到後來裝備國產50式衝鋒鎗,該槍逐步退出。
M3蓋德衝鋒鎗▼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志願軍戰士手持M3蓋德衝鋒鎗衝鋒。
M3蓋德衝鋒鎗,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成功的一支衝鋒鎗,1942年底成為美國制式武器裝備。槍長757mm,口徑11.43mm,重約3.63kg,有效射程200m,可拆卸式盒狀彈匣供彈,30發彈匣供彈。
該槍是為解決湯姆遜衝鋒鎗製造成本高、短時間內無法大量投入生產而研發的,其充分借鑑司登衝鋒鎗各方面優點,結構簡單、質量更小、造價更低,便於大量投產,是適用美軍槍彈體制的新型衝鋒鎗。
04
輕 機 槍 篇
九六式輕機槍▼
電影《長津湖》中,志願軍戰士使用九六式輕機槍進行火力壓制。
九六式輕機槍,該槍為日十一年式輕機槍與捷克ZB-26輕機槍結合,1936年生產並為日軍配備。槍長1070mm,口徑6.5mm,重約9kg,有效射程2200m,可拆卸式盒狀彈匣供彈,裝彈量30發。
我軍在抗日戰爭中大量繳獲,並帶到朝鮮戰場,效仿捷克式輕機槍增加提把,作戰時可手提,更加便攜,也是志願軍在運動戰階段使用的武器裝備。
九九式輕機槍▼
電影《長津湖》中,火車上鏡頭裡前景的槍為九九式輕機槍。
九九式輕機槍,在九六式輕機槍基礎上研製的新一代九九式輕機槍,槍長1181mm,口徑7.7mm,重約11.4kg,有效射程2000m,可拆卸式盒狀彈匣供彈,裝彈量30發。
該槍是日軍在二戰時期主要使用的輕機槍,口徑變為7.7mm,主要改善了內部結構,卡殼現象大大減少,槍口增加喇叭形消焰器,槍託下方增加摺疊單腳架。
05
重 機 槍 篇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電影《長津湖》中,志願軍戰士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射擊,持續火力輸出。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1934年金陵兵工廠取得了德國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工作圖紙。隨即按圖紙開始仿製,於1935年仿製成功並正式出品,因這年是民國24年,故命名為24式重機槍,槍長895mm,口徑7.92mm,重約49kg,彈帶供彈,裝彈量100發或250發。
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為馬克沁機槍中最優秀的型號之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前期有著極為優異的表現,作為志願軍配備的重型武器,給敵人造成了重大傷亡。該槍首次研發使用彈帶供彈機構,解決自動武器火力持續性的問題;首次使用套筒式水冷系統,很好地解決了長時間射擊導致槍管過熱問題。
M1919A4式重機槍▼
電影《長津湖》中,美軍戰士使用M1919A4式重機槍射擊。
M1919A4式重機槍,美國軍械局計劃開發一種氣冷式機槍給步兵使用,用以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槍長1044mm,口徑7.62mm,重約20.46kg,有效射程2000m,彈帶供彈,裝彈量250發。
在一戰結束過後,美軍意識到水冷式重機槍對於步兵來說重量太重不便攜行作戰,以M1917系列為基礎研發出M1919系列重機槍。該槍最大的特色是去掉了一般重機槍槍管上外罩的冷卻水筒,改為氣冷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重機槍的重量,這點在日後也被眾多同類武器所效仿。在韓戰早期,M1919A4氣冷式重機槍要比二四式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更適應戰場惡劣的嚴寒天氣,使用效果更為出色。
06
炮 篇
31式六零迫擊炮▼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中的美軍裝備——60毫米迫擊炮。
31式60mm迫擊炮是抗日戰爭時期五十兵工廠的產品,口徑60.75mm,全炮重12.5kg,高低射界為40-80度。迫擊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彈道弧線高、採用炮口裝填、以曲線為主的火炮,射程較近、輕便靈巧,能射擊遮蔽物後方的目標。
六零迫擊炮為志願軍配備數量最多的炮型,也是步兵連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迫擊炮極其適應山地作戰,在朝鮮戰場前期運動戰階段,六零迫擊炮參戰次數多,發揮輕便靈巧的特點,展現了良好的機動性。
07
火 箭 筒 篇
M9A1式巴祖卡火箭筒▼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志願軍戰士肩扛巴祖卡火箭筒向目標發射。
60毫米M9A1式巴祖卡火箭筒,炮身長1550mm,口徑60mm,重約6.5kg,配備M6A3/C彈頭,最大射程約為365-457m,有效射程約為110m。
因其外形類似圓筒狀巴祖卡樂器而得名,在二戰中、後期相當一段時間內,巴祖卡火箭筒都是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它的研發為美國在二戰期間對反坦克武器發展做出了貢獻。
(部分圖片、視頻來自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