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寫作要求(歷史文化知識少不了)
2023-06-18 20:01:59 2
旅遊寫文化: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偏執一般的旅行者都是不寫作的,寫作行為是古代旅行者的偏執。不過,古代的旅行者如果不寫作,我們後人很難得到歷史地理學或歷史人類學的資料。所以,旅遊寫文化在我國之所以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於古人對歷史的尊重、對寫作(「立言」為儒經「三達德」之一)的偏執。其實,古人在旅行中經常沒有良好的寫作條件,寫作不易,導致旅遊歷史文獻很珍貴。
我們知道,人類學有一顆「平常心」,是眼光向下的。只有深入民間,才能看到真實的生活。這就是向下進路。
旅行讓儒者更加接近底層,從而筆下的文字更加暴露,比如,旅行文學的內容多涉「怪力亂神」,屬於稗官野史,也可以說是「新聞」。《山海經》開啟了旅遊寫文化傳統,深刻影響了張華《博物志》的品格。張華是西晉詩人、藏書家,《博物志》中哪些是他親眼見過的?哪些是他道聽途說的?哪些是他在書中讀到的?可能兼而有之。
張華塑像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是一個旅遊寫文化大家,他寫了《島夷志略》,這部古籍被今人盛讚。
汪大淵塑像
《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1867年以後,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並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西文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網上搜索所得
《論語》中有「成就理想人格」意涵的關鍵詞「成人」,反映了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成人用品」並不關聯說到中國歷史文化,不能避開《論語》。對「成(為聖)人」理想人格的追求、培養是儒家道德學說的核心,也是其出發點和歸宿。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內聖外王」的君子型人格,其特徵主要體現在重義輕利的素質、安貧樂道的風範、自強不息的精神、坦蕩寬容的品性等幾個方面。
孔子打破了「君子」(字面意思:君王的子孫)作為「有位者」的血統論,發展出了以成為「君子」當作理想人格德性論,強調「君子之學」是一個過程,後天的努力很重要。
儒家理想人格內涵的動態化,對古代旅行文學和教育文化影響極大。
遊於藝《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裡的「藝」一般都解釋為「六藝」。
儒家六藝:禮、樂、射、御(駕車)、書、數。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孔子最初只提出「仁、義、禮」,孟子提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在孔子的這句教育名言中,「依於仁」之後才是「遊於藝」。「遊於藝」居於第四,意思是:如果一個儒者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
御之藝列入「六藝」之中的御之藝,就是指駕車的技藝。春秋時期,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據說是駕著牛車。
戰國時期,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在此之前,公元前310年,《史記·趙本紀》載武靈王出遊大陵,「他日,王夢見處女……」娶孟姚為惠後。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書·序紀》載:北魏聖武帝拓跋詰訜帶隊外出打獵,遇天女,「遂同寢宿」,生子拓跋力微。
歷史是時間的旅行,旅遊寫文化是空間的旅行。《史記》的作者在旅行中搜求寫作素材
中國古代,和旅遊寫文化相關的夢遊文很發達這是一個有別於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經學」傳統的另一個傳統。它的內容豐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把兩大傳統——經學寫文化和旅遊寫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做了生動形象的演繹。
《紅樓夢》第5回,寶玉在警幻仙姑指引下夢遊太虛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櫥裝載著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詞
「從夫子遊」到留學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從辦私學入手。受這個傳統影響,古人受教育就是「從夫子遊」,可以稱為「遊學」,是跟孔子及其門人學。發展到晚清,逐步興起了「留學」熱潮,這是跟洋人學,包括西洋和東洋。
留學,舊稱留洋,一般是指一個人去母國以外的國家接受各類教育,時間可以為短期或長期(從幾個星期到幾年)。這些學生被稱為留學生。美國等國家組織的一類海外短期的交換學生計劃,其英文名字「Study abroad」。——網上搜索所得
具有教育意義的旅遊寫文化文體發展與中國教育文化史——發展到民國時期,以留學為代表的教育旅行,讓中國猛健地投入了現代化這個主流。
歷史文化往往具有教育意義
《論語》中的旅遊寫文化歷史觀道是至高無上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說明孔子對真理的追求很執著。
孔子編寫《春秋》,他的歷史哲學具有實踐性,「性與天道」是他的表達。
天,也是至高無上的。儒家認為,歷史是「天」的無言之行。「天」相當於先秦「泰一(太一、大一)神」(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李申《中國儒教史》上卷)。
李申認為「一個人在醫院、在看守所、在家裡、在郵電局等等地方都用他的姓名,一個人的姓名記載在許多地方,這是『多』。但是他還是他,是同一個人。天也是一樣,被記載在不同的地方,可天的實體就是一個,是確定的。」——摘自筆者在上海師大的聽課筆記
總之,研究中國文化和思想史,孔子和他創立的儒教是繞不開的文化事實。柳治微著《中國文化史》有雲:「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以「天-人」為根本研究對象,從來都有仰天追問的傳統。《尚書》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道的字面意思,就是路,包括旅遊者必須走的路。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周遊列國期間來到衛國。當時衛國實際的掌權者是衛靈公的夫人南子
小結:為己之學的來路是「下學而上達」講究自身修行的「為己之學」貫穿儒家求學人生的始終。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
孔子所說的「學」和「習」,是德性論意義的,講的是修身養性;「習」是實訓或練習。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下學上達:朱熹在《四書集注》的註解中釋為:「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下學」的內容,應該包括駕車。
孔子名言:下學而上達
不過,旅遊中,也可能亂性。孔子倡導「為己之學」,也在旅途中發生了「子見南子,子路不悅」這樁歷史公案。
走進民間,到老百姓中間去,隨大溜,就有可能成了「鄉愿」。《論語·陽貨》有緊貼著的兩句「子曰」:一為「鄉愿,德之棄也」,一為「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孔子反對鄉愿,因為鄉愿是行在人面前、聽從人的好好先生;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不尚虛言空談,特別讓弟子不要聽人與人之間的傳說,與這個世界苟同,而要「三畏」:敬畏天命、聖人之言和大人。
君子有三畏。《論語·鄉黨》記載孔子每逢打雷、颳大風就改變神色,(「迅雷風烈必變」)變色說明他對天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