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七天旅遊攻略(我多年前整理的天津旅遊攻略)
2023-06-19 01:49:36 1
天津的景點基本都集中在市裡,搭乘公交車、地鐵都很方便的。個人建議:來天津旅遊的話,其實搭乘公交是最合適的,一方面可以欣賞沿路的風景,另方面城內的各個景點距離都蠻近繁榮。
天津火車站:位於新緯路,是天津最老的火車站,目前仍發揮重大的作用。附近有公交車站,地鐵站,到達各個景點、地方都很方便。另外,這裡距離解放橋、濱江道很近,步行即可到達。
天津地鐵線路:目前已開通運營地鐵1、2、3號線和津濱輕軌9號線。
天津美食方面比較老字號的就是狗不理、煎餅果子、貓耳朵之類的,其中狗不理價格太貴,味道一般。煎餅果子,不過價格適中,可以嘗一下。貓耳朵有點類似於糖糕,口感蠻好的。
天津博物館,建築外形為仿天鵝造型,看起來特別的美麗。展館內展示了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清朝祺皇貴太妃之寶的銀璽,銀璽雕刻的是一個蹲曲的龍,龍體刻畫精細,顯得很是威武莊嚴。
李叔同故居頗有些鬧中取靜的味道,是一座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院子的前半部分還建有一個小花園。在宅院的後面,有一西式書房,取名「意園」,據說意為一展宏圖的意願。(這是李叔同故居大門口,右邊是領票的地方,可以免費遊覽。)
天津的教堂,西開之外,還有一座望海樓天主堂。望海樓教堂始建於1869年,是天津第一個天主教堂,幾度燒毀幾度重建,是近代「天津教案」,也就是民間「火燒望海樓」的遺址。望海樓教堂在海河邊,距離古文化街不遠。
西開教堂是天津最大的羅馬式建築,也是天主教天津教的主教座堂。西開教堂內每日早晨舉行宗教活動。逢星期日及天主教節日,早晚皆有宗教活動。西開教堂,是特殊時期的產物, 1916年,天津人民還曾掀起反對法國侵略者強佔老西開的鬥爭。如今,西開教堂已經不再有政治烙印,成為純粹的宗教場所,特意避開了禮拜,在平常日子的下午進去參觀,教堂裡依舊有不少信徒。教堂很開放,裡面可以拍照。據說西開教堂還是靈異界知名的鬧鬼兇宅。這裡一直有一個傳說,附近居民總是能在深夜聽到小孩的哭聲,甚至有不少談情說愛的情侶們深夜進入教堂花園時,會看到過一個相貌醜陋的外國人陰森森地從他們身邊經過,而且悄然無聲。真假與否不做判斷,只是這確實是一個在天津流傳很廣的故事。
天津人民公園的前身是津門大鹽商李春城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李氏後裔把榮園獻給國家,1951年對外開放後更名為「人民公園」。 公園不小,這裡主要是市民休閒漫步的地方,有一個園心湖,湖面都結冰了,有一些江南園林的風格。遠道而來的遊客,沒有必要特意前來。
天津泥人張也是出名的特色,泥人張有很多很多專賣店,製作越精良越貴,最便宜的也得百八十塊錢,價格來說算是比較貴的了,但是在其他小鋪子裡也有泥人賣,雖然不是泥人張的老字號,但是買來玩玩感覺還是挺好的,
十八街麻花,比較老字號的一個品牌叫桂發祥,我們是在勸業場附近的一個比較大的店買的,小夥伴們根據行程酌情選擇。麻花分很多種,大的小的散裝的盒裝的,可以滿足各種用途。
天津市有四條地鐵,1號線2號線3號線9號線,覆蓋面不算太全,但主要地點都有站點,天津站是2、3、9號地鐵的換乘站,天津西站也有地鐵,但是天津北站沒有,這又是一個需要在注意到達車站時考慮的問題。
在五大道裡各式的小洋樓承載著各自主人的歷史,安靜的駐足著。很多名人舊居都不對外開放,遊客慕名而來,最多也只能騎著馬車,在各個道路上閒逛,並不能進故居。小洋樓或成為政府銀行辦公的地方,或是私人舊宅,不迎接、不拒絕,以一種最合適的姿態,回應著想走進它的人。能夠在馬路上閒逛,看看這在特殊時期留下來的歷史印記,看看這許多歐洲風情的建築,也足夠了。
意式風情街的中心,馬可波羅廣場。這是天津第一個全部恢復原有風格的歐式廣場。馬可波羅廣場雕塑始建於1923年,由義大利著名雕塑家朱塞佩·博尼設計。
西開教堂位於濱江道步行街上,西開教堂外形顏色豔麗,造型柔美,屬於法國羅曼式建築造型,與望海樓教堂的肅穆厚重截然相反。
馬場道50號,徐世昌舊宅!
睦南道與香港路路口,這座樓原為張作霖的三姨太許夫人以"慶羯堂許"的堂名購置的私人住宅,始建於1926年,也是大門緊閉,不能入內參觀,是座相當漂亮的英國鄉村別墅式住宅。
睦南道20-22號,孫殿英舊宅,1928年,孫殿英炸開清東陵,將乾隆和慈谿的陵墓盜掘一空,該建築建於1930年,三層磚木結構,建築高大舒展,富麗堂皇,據信孫殿英就是在這裡暗地銷售珍寶。
睦南道26號,顏惠慶舊宅,該建築1943年曾作為偽滿洲國領事館。建築對稱布局,規整大方,琉缸磚牆面的生動肌理和西方古典拱券、柱廊配合得相得益彰,體現了天津地方建築材料和西洋建築風格的完美結合。可惜不對外開放,只能遠觀。
睦南道28號,天津教育博物館,紅色磚混的三層小洋樓,三連拱大門很別致,曾經是天津大鹽商李書福的宅邸,2013年建成教育博物館!
清朝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北洋顯貴在風起雲湧之後,大都選擇在天津當寓公,居住最為密集的,就是五大道。慶親王奕劻長子載振、段祺瑞、徐世昌、曹錕等都在五大道上留下過印記。
在河北路和睦南道路口的位置,是著名的疙瘩樓。疙瘩樓建於1937年,最早曾是英國華儂公司的公寓,後為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在天津的故居。
五大道類似青島的八大關,各國風格的建築洋房遍布街道,幾條縱橫交錯的道路構成了五大道
世紀鐘再往前,就是解放橋。。解放橋,原稱萬國橋,因為天津曾是九國租界。1949年,萬國橋見證了天津解放。此後,正式更名為「解放橋」,沿用至今。
瓷房子是天津為數不多的需要買門票的景點之一,門票35元,學生票20元,號稱是價值連城的陶瓷私人博物館,由一座法式洋樓改建而成。
勸業場大樓曾經是天津最大的一家商場,也一個集商業、娛樂業於一體的大商貿中心,是天津商業的象徵,現在時過境遷,新型百貨公司層出不窮,勸業場的好口碑一直保留了下來,大樓外觀是西方建築風格,復古的幾個大字也顯得很有歷史感。
天后宮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員娛樂聚會的場所,除了舉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儀式外,還經常有各種中國特色的酬神演出。
曹禺故居。曹禺故居在義大利風情街的外面,民生路與民主道交叉口。曹禺故居不需要門票,憑身份證入場;故居旁邊是曹禺劇院,有時候會有《雷雨》演出。
楊柳青是天津下屬的一個鎮,楊柳青木板年畫產生於元末清初,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有名的蓮年有餘娃娃形象是楊柳青年畫比較有名的作品。
通慶裡,是天津規模最大的一組中西合璧四合院式樓房建築群,最初是銀號,後來改為居民住房。
天津有三種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
「靜園」這個名字,是末代皇帝溥儀攜皇后婉容、淑妃文繡居住後的更名,寓意「靜以養吾浩然之氣」。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解釋為「靜觀變化,靜待時機」。
從古文化街步行過去在到南市食品街,還會經過老城博物館,天津鼓樓,以及鼓樓附近的一片中國古式建築。老城博物館是天津市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典型傳統民居三進四合套院落,南市食品街,從外觀看像是一座小城池。玻璃穹頂讓整個食品街採光很好又不會察覺日曬,四個門的名字很有考究:振羽門、興歌門、中聖門、華腴門,頭字念就是「振興中華」。
天津的天后宮始建於元代,經歷了多次重修,也是中國三大天后宮之一。以往每年天后誕辰,就會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酬神廟會活動,沿河船戶、周邊信眾亦紛紛到來,各地商賈雲集,造就了天津今天古文化街的繁榮。
天津的古文化街。名號是「天津十景」之一。古文化街不長,中心點是天后宮。
從火車站看夜晚的津灣廣場,不同於白天的熱鬧,晚上是是欣賞海河晝夜景致的最佳觀賞地點。津灣廣場是天津金融城的標誌區域,劇院、酒店、私家菜、會議中心一應俱全,而對我們遊客來講,廣場前面是波光閃閃的海河,解放橋和赤峰橋在兩端,萬千景象格外養眼。
意式風情街不是看故居的,多數小洋房成了酒吧和餐館,也有一些住宿,入夜後,走在街道上,恍惚裡以為是到了異國。
意式風情街曾經是義大利租界,號稱為義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風格建築群。這裡義大利小洋樓成群,也是婚紗照聖地。
五大道的名人故居是數不勝數,辛亥革命後許多的清朝皇親國戚從北京來到天津租界,又有許多富甲巨商和世界名流也在這裡待過,北洋政府時的總統總理和省長市長都在這寓居,深挖起歷史 。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天津鼓樓舊照年),天津設衛築城,當時,這座"衛城"只不過是土圍子。經歷了大約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磚城。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的城樓和四處城角的角樓。位於城中心的鼓樓,也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起來。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間。名為鼓樓,實為鐘樓。有人說,現在的天津市就是以鼓樓為中心,向四周不斷擴張而形成的,所以聲稱「鼓樓」 是天津市的發源地。
馬可波羅廣場位於天津市原意租界,是近代中國惟一的一個意租界,也是義大利曾經在境外的唯一一處租界。1902年6月7日開闢。面積77javascript:void(0);1畝。南臨海河,北到京山鐵路,距天津站不遠。馬可波羅廣場是原意租界(現意式風情區)的中心建築,佔地2200平方米,位於馬可波羅路和但丁路交會處,是隨著上世紀初意租界規劃開闢而形成的。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6月,義大利公使嘎裡納與天津海關道唐紹儀籤訂協議,從1908年至1916年曆時八年建成一個完美,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馬可波羅廣場意式花園別墅住宅建築群。
望海樓教堂位於天津市獅子林大街西端北側,以其舊址望海樓而得名,舊稱聖母得勝堂,建於1859年,是天主教傳入天津後建造的第一座教堂。望海樓教堂坐北面南,為石基磚木結構,正面有三座塔樓,遠望呈筆架形,具有歐洲哥德式建築風格。該教堂作為「天津教案」的重要遺址。1870年,它首次被燒毀,民間稱之為「火燒望海樓」,史稱「天津教案」。
天津博物館位於天津市越秀路與平江道交口的文化中心,是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天津博物館是由二十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匯集而成。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其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
天津之眼,坐標:永樂橋。性質:摩天輪。門票:70元,沒有學生票。交通:乘642路公交車,在三條石站下車。遊覽時間:1小時。
同故居,坐標:濱海路。性質:紀念館。門票:免費。遊覽時間:2小時。西開教堂,坐標:西寧道。性質:宗教建築。門票:免費。交通:在天津站搭乘35路公交車即可,。遊覽時間:1-2小時。6 天津博物館,坐標:平江道。性質:博物館。門票:免費。交通:搭乘800路公交車,在天津博物館下車。
少帥府,張學良二、三十年代來津的居所。故居外觀顯得有些許的破敗,裡面變成了一個飯店,美其名曰「可以吃的博物館」,進去還需要收費,30元/人。
石家大院體現了清代漢族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位於天津千年古鎮楊柳青中心,京杭大運河流經天津的南運河岸邊。原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住宅。石家原籍山東,祖輩漕運發家後在清乾隆年間定居楊柳青。石家於清道光三年(1823),析產為四大門,分別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錫堂、尊美堂。各門均建有一所頗具規模的建築。現石家大院即為僅存「尊美堂」宅第,曾有「天津第一家」、「華北第一宅」之稱,從中足可領略漢族傳統民居建築之精妙。楊柳青石家大院,始建於1875年,至今已有140年的歷史,其建築結構獨特,磚木石雕精美。石家是當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財勢顯赫,聲名遐邇。
津灣廣場,位於天津市的一處海河河灣南岸,其一期工程為緊鄰海河、面向天津站的歐式建築群。東側和北側海河環繞,西臨解放北路,位於原天津法租界內,建築風格與周邊原租界內的歷史建築一致。作為天津金融城的標誌性區域,津灣廣場於2008年啟動建設,並完成一期工程。就在火車站對面。夜景很好看,還可以坐遊船遊覽海河。
坐火車來天津的話千萬不要錯過火車站周圍的美景,火車站對面是海河和津灣廣場,義大利風情街,濱江道,小白樓(就是俗稱的五大道那一塊)這些地點離車站很近,不需要乘公交。然後是古文化街,大胡同以及南市食品街了(三地離得很近呢)離火車站很近,
民國那個特殊的時代時代,造就了天津如此的西洋風情:因為戰亂,北京不宜居住,就有好多名人或其家屬住天津。退可以靜觀局勢,進可以直上北京。
天津古文化街北頭,玉皇閣西側,有條東西向胡同名叫通慶裡。胡同兩側的房屋始建於民國初年。青磚灰瓦,木廊漆柱,中西合璧式的兩層樓院。胡同兩頭各有過街三層小樓,給胡同增添了幾分幽深。十個獨立的院落,各有各的清雅、幽靜與古樸。近百年的建築
天津石頭門坎素包子與慈禧太后還有一段故事:天津地處九河下梢,20世紀初,天津發達,而且出海漁民較多,人們為了祈求海神保佑,常去宮北大街天后宮進香,並依佛應吃素食。因此,天后宮附近的素餐館「真素園」滿門。石頭門坎素包子正是當年的真素園,當年真素園臨近海河,夏季暴雨後,真素園店主為防止水入店中,便在門口壘起一道高高的「石頭門坎」。相傳,慈禧太后來天津天后宮進香,在真素園小憩,並品嘗這裡的素包,感覺味道比御膳房的還順口。於是,「石頭門坎素包」的稱呼不脛而走。
天津民俗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民俗博物館。位於天津市的古文化街中心。1985年籌建,1986年元旦開放。 該館利用天后宮正殿為主的古建築群體為館舍。這一建築群有山門、牌坊、鐘樓、鼓樓、前殿、大殿、藏經閣和後殿啟聖祠,大殿兩側有四座配殿。山門北側有張仙閣,懸於上空,為古文化街的過街樓,山門外約20米處,矗立兩棵各26米長的幡杆,上懸布幡,左幡為「三津藝卒百肆迎春」,右幡為「溟波洛日通運濟航」,山門外跨越幡杆80多米處與天后宮古戲樓遙遙相對。民俗博物館免費不免票,需要在門口用身份證領票才能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