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之良苦用心(孟母教子最偉大的地方)
2023-06-18 23:45:57 1
一、獨自撫養兒子的「仉氏」她姓仉[zhăng],史籍中稱為「仉氏」。從這稱謂一眼便看出,她依然未能逃脫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封建禮教之下普通女子的命運。
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既不敢輕易揮揮衣袖,也未能留下完整的姓名。我翻遍典籍,也只能找得如下信息:
仉氏,生卒年不詳
性別:女,民族:漢
政治面貌:群眾,職業:在家務農兼打零工
籍貫:山西晉中市太谷縣西仉村
孟母雕像
仉氏成年後嫁到山東鄒城市孟家(竟然打破了西北女子不外嫁的傳統),兒子三歲那年,外出謀生的丈夫因故離世。以後的日子,仉氏守節寡居,獨自艱難撫養孩子成長。
如果僅僅只有這麼多,那她真的只會如萬萬千千淹沒在歷史煙海裡面的普通女性,默默無聞,最多只是比普通家庭婦女多一份艱辛。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只是她當時並不知道。
仉氏和兒子的家當時住在一個亂墳崗附近,每逢清明和七月半,四面八方來上墳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她的兒子當時四五歲光景,每每會被那吹吹打打和煙火繚繞的熱鬧吸引,跟在人群後面,學著那些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人磕頭作揖,甚至祈禱哭靈,玩得不亦樂乎。
那些大人有時也會逗逗這個小可愛,心情好時還賞他幾個鞭炮玩玩,這讓他更是忘乎所以,恨不得天天守在墳地。
這可嚇壞了仉氏,看覺得這樣下去對兒子成長太不利了。自己整天忙於農活,閒下來還得縫縫補補,本來就對兒子疏於管教。兒子如果天天學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這真的會廢了啊!仉氏一咬牙,帶著兒子搬了家,這是他們第一次搬家,史稱「一遷」。
找新家時仉氏多留了個心眼,之前因為圖便宜住在荒郊野外,結果兒子天天「泡墳場」。這次幾乎傾家蕩產,只為要把家安在城裡。
城裡好啊,有熱鬧非凡的街道,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西邊鄰居是打鐵的,東邊隔壁是殺豬的。
那聲音那陣勢,再加上鬧市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這可把小傢伙樂瘋了。他天天在集市上閒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看著兒子絲毫沒有農村人進城時的小家子氣這麼快就融入了城市生活,仉氏反而更加憂心忡忡:這紛擾,這誘惑,很快就會毀了兒子啊!這怎麼對得起在天之靈的孩子爹啊!搬!必須搬!現在就搬!史稱「二遷」。
這次母子二人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
學宮是當時國家的公辦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
學宮裡書聲朗朗,開啟了兒子新世界的大門。小傢伙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
在這種氣氛的薰陶下,小傢伙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遊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後,學宮應國家需要開始擴招,那時還沒有朋友圈,學宮讓學生帶著傳單各家分發。
仉氏接到傳單那一刻,淚流滿面,多好的學宮啊,既不需要積分排名也不看房產證,連擇校費借讀費都沒有!於是,仉氏的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終於也能有機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入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這回輪到仉氏樂瘋了,決定就此定居下來。於第三處定居,史稱「三遷」。
讀到這裡,諸位看官應該猜到了這位有著奇特姓氏的單親媽媽是誰了吧?對了,她就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孟母教子」故事的當事人孟母,她的兒子,就是舉世聞名的大儒「亞聖」孟子!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
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現如今,在任何網頁搜索欄輸入「單親家庭」,直接跳出的都是「單親家庭教育問題」「單親家庭孩子心理問題」甚至「單親家庭與犯罪率」等可怕的信息。
而在兩千多年前,卻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沒有心理諮詢師也沒有社會福利機構援助的情況下,能自發地竭盡所能地教育自己的兒子成材,值得今天我們所有人學習和敬仰!
但是,從貪玩的小孟子成長為亞聖,僅僅一個住處一個優秀的環境就夠了嗎?如果僅僅只是這樣,你未免太小看這位千古育兒典範孟母了!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
1.
有一次,孟子聽到隔壁傳過來豬的慘叫聲,便問媽媽:「他們為什麼要殺死豬呢?」聽到這樣的問題,孟母一陣心酸,這兩年家貧如洗,飯菜中更是少有肉味。
看著面黃肌瘦的兒子,孟母強忍眼淚:「兒啊,豬是被養來吃的,殺了它,我們就可以吃到肉了。」沒想到幼小的孟子竟然抓住了媽媽的字眼:「我們可以吃到,媽媽,你是說我們也可以吃到肉嗎?」
這原本只是母子日常對話中很隨意的一次小口誤,完全可以隨便就轉移話題的。但孟母畢竟不是普通的母親,她卻在此刻認真起來了!
孟母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我更不應該欺騙他。雖然是我自己口誤,但既然說出了『我們可以吃』,哪怕再沒錢,我也得兌現承諾,不然這就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
於是孟母湊了家裡全部零錢去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小孟子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被母親用行動教會了一個簡單樸素的道理:人無信不立。
2.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境艱難如此,而母親卻盡了最大的努力,讓小孟子現在是學也上了,肉也吃了,那他接下來按常理應該是:孟子感動得熱淚盈眶久久不能入睡,從此一定發奮圖強,出人頭地,好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然而恰恰相反,兩千年前的小孟子和今天的你我並沒有太大區別。貪玩好動,無法對枯燥乏味的書本持之以恆,無法對嚴厲刻板的學究老師日久生情……
於是乎,小孟子趁那個老學究正在講臺上全情投入地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時候,把書包一卷,藏在懷中,貓下腰悄悄從後門溜出了教室,最後還不忘記在窗口朝把風的老鐵做個鬼臉。
河裡有魚蝦,樹上有鳥窩,田裡有黃瓜,枝頭有蟬鳴……哪一件都比那連個插圖都沒有課本有意思一萬倍。小孟子一如當年的你我,這半天徹底放飛了自己。
夕陽西下,意猶未盡的小孟子帶著一身草屑一身泥回到家。
母親和往常一樣正在織布機前忙碌,沒有說話也沒抬頭。孟子走上前去,正要像往常一樣問好時,卻看到母親拿起一把剪刀,「咔嚓,咔嚓」,幾下將剛剛織好的布匹剪成了幾段破碎!
小孟子驚愕成分,十分不解地呆立在那裡。
孟母這才緩緩抬起頭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一個君子學以成名,問則廣知,所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你今天不讀書,就不可以離於禍患,今後永遠就只做一些蠅營狗苟的小事,中道廢而不為,怎麼能衣妻夫子,而不乏糧食呢?」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這「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再也不敢怠慢,孜孜汲汲,日夜勤學不息。
3.
小孟子長大的時候,正是春秋戰國時代,學術風氣蓬勃發展,諸子百家爭奇鬥勝,使人眼花繚亂。所以兩千年前的孟子,和今天的你我過完高考這個獨木橋之後,面對志願書時不知道在那五花八門的專業裡面怎麼選擇一樣迷茫。
然而孟母有她堅決的主張,無視於老莊的玄虛,不屑於楊朱的功利,惟獨醉心於孔子的忠恕之道。她親自尋尋覓覓,終於在孔門諸子中為孟子找到啟蒙老師,這便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
孔校長當時在曲阜開的六藝學院,可是當年名副其實的211大學。遠近學子紛紛負笈前往就教,學者雲集。孟子十五歲時,在孟母的鼓勵下,由鄒城來到了曲阜,從此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孔校長子思對孟子青睞有加,對左右說:「孟孺子性樂仁義,言稱堯舜,世所稀有也。」良師有慧眼,真乃人生之大幸也!孟子在子思門下埋頭讀了五年,學問德業,突飛猛進,終於繼承了孔子的衣缽。
4.
孟母以身作則因材施教的種種做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所以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亞聖也不是生來就有的。
年輕時的孟子已經威名遠揚了,經常受邀訪問講學題詞。有天,他回到家,一進門發現妻子正蹲在房間地上找什麼東西。
兩千年前的社會,對女性非常不公平,不像今天,女生可以自由撒嬌賣萌動如脫兔。那時的各種婦德禮儀要求女性說話走路都有固定的儀態,所以這個蹲在地上的樣子在當時是極不符合禮儀要求的。
這事讓年輕的孟子勃然大怒,我堂堂一著名青年才俊,還天天在外面給人講三從四德,自己的老婆在家竟如此放肆,成何體統?!休了!
孟母聽到兒子的怒吼,趕緊出來,對年少輕狂的兒子說了一段話:「是的,婦人在外應該有三從四德,而你作為男人,也要注意自己禮儀舉止,你進門前敲門了嗎?你都沒做到基本禮貌怎麼能強迫別人呢?」
一席話,讓孟子低下高傲的頭顱,反省自己的錯誤,和妻子和睦相處。
作為那個時代的學術界大V,孟子當然也懂得「生活不只眼前的講學,還有詩和遠方」的道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也越來越覺得需要去到更廣闊的天地開拓自己的視野。於是他不滿足於只在魯國發展,開始地規劃他的出國夢。
但母親年歲已高,身體大不如前,好男兒雖志在四方,但相依為命的母親一定是最重要的牽掛。
一生睿智的孟母如何看不出將近而立之年的兒子的為難?她把兒子叫到跟前,毅然決然地說:「自古以來,下得廚房,侍奉家人以及三從四德便是女子的本分,在家聽父母,嫁人靠夫君,晚年隨子女。如今啊,我已經盡了我的本分,現在該是讓你放手一搏實現人生大目標的時候啦!孩子,此時不搏,更待幾時?人生能有幾個三十歲?」
這番堪稱千古名言的訓導,讓學術大V孟子插上了夢想的翅膀,辦好籤證立馬出國,在浩瀚的天空翱翔。
我們今天看到的孟子所有的成就,差不多都是在他出國後獲得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十步笑百步」,
「王顧左右而言他」,
「魚,我所欲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不一一列舉了,這些,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金句,跨越兩千多年的時光,依然光芒萬丈!
而在這萬丈光芒裡,我們不能忽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在聖人背後,盡力擎著一支蠟燭,用自己點點滴滴的努力,為孟子照亮了前行的路。總結起來,孟母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
重視生活環境對孩子身心的影響;身教重於言傳;誠實守信,持之以恆的品質;因材施教,不盲目跟風;學會適時地放手;最重要的是,無論多麼艱難的境地都不輕言放棄,樂觀積極。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的一言一行,決定著孩子未來能走多遠,能飛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