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音樂賞析(波西米亞狂想曲)
2023-06-07 08:29:36 1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一首將歌謠,搖滾,歌劇融為一體的曠世巨作,是當時製作最為複雜,成本最為昂貴的搖滾歌曲,也是皇后樂隊(Queen)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時至今日,皇后樂隊的《Greatest Hits》,依舊是英國銷量最高的專輯。這隻擁有超過1.3億(認證的)全球專輯銷量的樂隊,也終於在2018年11月2日迎來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傳記電影(賈斯汀比伯都已經有好幾部了…)。
劇組成員也不可謂不豪華,「《X戰警》的導演布萊恩·辛格(主)和《飛鷹艾迪》的導演德克斯特·弗萊徹(副)接棒執導皇后樂隊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黑客軍團》拉米·馬雷克飾演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默丘裡,格威利姆·李飾吉他手布萊恩·梅,本·哈迪飾鼓手羅傑·泰勒,約瑟夫·梅澤羅飾貝斯手約翰·迪肯,艾倫·裡奇(《唐頓莊園》《模仿遊戲》)加盟飾演主唱弗雷迪·默丘裡的經紀人Paul Prenter」。
文:一塵
編:郭大妖
《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海報
我也有幸於上映日的當天觀看了這部電影,不過我並不打算聊觀影感受什麼的,畢竟滾堂還沒有計劃拓展影評業務,我也生怕帶入太多的主觀色彩,畢竟到目前位置也有不少針對這部電影的批判。
但是客觀說起來,有一些電影中的情節和事實還是有所出入的。我之後又在滾石雜誌找到了這樣一篇文章,現在也藉此機會將它整理翻譯一下,聊聊那些不與事實吻合的細節內容(以下會涉及劇透,不想看下去的朋友大可關閉這篇推送)。
1. 默丘裡究竟是如何加入皇后樂隊的?
電影裡面的情節是,在1970年,梅和泰勒的樂隊Smile(皇后樂隊的前身)正在進行一個演出,演出之後樂隊的貝斯手兼主唱蒂姆·史塔菲(Tim Staffell)當即決定離開樂隊,原因是他實在是不滿樂隊一直在小酒吧小劇場摸爬滾打的現狀。這時一直在觀眾當中潛水的默丘裡偷偷來到了後臺勾搭上了梅和泰勒。
起初他們對這個長著一口齙牙的小哥一臉不屑,但卻被默丘裡之後張口就來的一首《Doing All Rright》立刻折服,從而決定讓默丘裡加入樂隊。事實上則是,默丘裡和史塔菲是很長時間的朋友了,同時他也是Smile的一個死忠粉,而一直以來默丘裡就纏著他們希望能夠加入樂隊。不過他的確是在1970年史塔菲離開Smile後加入的。
2. 約翰·迪肯(John Deacon)是皇后樂隊的第一個貝斯手嗎?
非也。電影當中,迪肯作為首位招募而來的貝斯手出現在了皇后樂隊的第一個演唱會上(1970年)。這一點我就覺得電影交代得很不好,給人一種「這傢伙是從哪裡突然冒出來的」感覺。而且事實上,迪肯是皇后樂隊的第四位貝斯手,並且他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也是到1971年才有的事情了。
3. 默丘裡有沒有在他加入樂隊的那晚同時遇到自己未來的女友?
並沒那麼好運。電影中的默丘裡在觀看Smile的最後一個演出的晚上偶遇到了自己未來的女友瑪麗·奧斯汀(Mary Austin),並在同一晚上預定了自己在皇后樂隊的一席之位。怎麼可能會有這麼人生大贏家的設定呢。
事實上是在默丘裡加入樂隊之前,他在倫敦的希思羅機場當行李搬運工,同時也在倫敦的肯辛頓市場(Kensington Market)一家二手衣物店上班,並在這裡和同在附近的一家時裝店Biba工作的奧斯汀認識並相愛了。
瑪麗·奧斯汀和弗雷迪·默丘裡
3. 百代(EMI)到底有沒有一個叫雷·福斯特(Ray Foster)的唱片執行官?
雷·福斯特是沒有的,但是有一個叫Roy Featherstone的傢伙,他才是當時百代的老大。電影當中敘述到,百代的雷·福斯特因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時間太長而不肯將其作為單曲在電臺放送,而僅此導致了百代與皇后樂隊的破裂,後者甚至在走出辦公室後向窗戶拋投石塊。
但事實上是,除了百代沒有同意將《波西米亞狂想曲》作為單曲發布以外,其餘的都是虛構的。
4. 默丘裡是如何與他的男友吉姆·赫頓(Jim Hutton)相遇的?
默丘裡是同性戀的事實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他與男友吉姆·赫頓的相遇,卻並不是像電影裡中的那樣。
電影中默丘裡在搬到新住所之後舉辦了一個極為頹廢的聚會,而赫頓作為默丘裡的男僕,在聚會後與默丘裡互換肺腑之言,從而彼此墜入愛河。
事實上則是,赫頓是在Savoy Hotel工作的一名理髮師,他們是在一個夜總會的聚會上遇到的。
默丘裡與吉姆·赫頓
5. 皇后樂隊解散過嗎?
從來沒有,至少默丘裡還在世的時候從來沒有。電影當中默丘裡因為CBS四百萬的合同而決定和他們製作個人專輯,從而引起樂隊成員的極度不滿,皇后樂隊就此分道揚鑣。
事實上是樂隊當中的每一位成員在1983年之後都感到疲憊無比,因此大家都一致同意暫時暫停樂隊的活動,而並不是像電影中那樣互相之間劍拔弩張的憤怒與不和。而且在同年晚些的時候他們又聚在一起為下一部專輯《The Works》開始做準備。
6. Live Aid是樂隊重聚的首演嗎?
還是非也。既然皇后樂隊從來沒有解散過,重聚首這一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從時間軸的角度上來說,Live Aid發生在1985年,然而他們的《The Works》在1984年早期就已經發行,並且在全世界忙著為新專輯做巡演。
因此,自然不會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默丘裡決定回到皇后樂隊,為Live Aid的演出做準備。
7. 默丘裡在Live Aid之前知道自己身患愛滋病了嗎?
並不知道。這一點完全是電影為了後面的Live Aid做鋪墊而準備的,出於為了讓故事更加富有悲劇英雄色彩的原由,我基本也算理解編劇的苦心吧。
但實際上在Live Aid之前的默丘裡對自己的病情毫不知情,而他究竟是何時被診斷患上愛滋病的,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大致說來,他是在Live Aid之後的1986-1987這段時間內得知的。
電影中的Live Aid演出場景,從左向右:梅,泰勒,默丘裡,和迪肯
寫在最後
偉大的音樂總是出自於偉大的音樂人,偉大的音樂人總是有著偉大的心。我對劇組將Live Aid作為《波西米亞狂想曲》電影的終止符表示讚許。
作為搖滾樂史上最神聖的時刻之一,皇后樂隊的表現絕對是這一時刻中的時刻。從代表作《波西米亞狂想曲》,到帶著十萬觀眾一起做即興演唱(Vocal Improvisation)《Ay-Oh》,到《我們是冠軍(We Are The Champion)》,到電影的落幕曲《現在別阻止我(Don『t Stop Me Now)》,拋開電影好壞不說,能聽到這些熟悉的音符,我就早已心滿意足。
向默丘裡致敬,向皇后樂隊致敬,向搖滾致敬,這恐怕才是電影真正想傳達的吧。
由Bob Geldof和Midge Ure發起,名為「拯救生命」(Live Aid)的演唱會旨在為1983-1985年發生在衣索比亞的大饑荒募捐款額。這場於1985年7月13日在紐約費城約翰·甘迺迪體育場和英國倫敦溫布利球場同時舉辦的演唱會,吸引了總計17萬人(美國10萬,英國7萬)到現場觀看,還有覆蓋150個國家總計超過19億的觀眾通過電視轉播觀看。演出陣容更是讓人頭暈目眩,放在歷史上看,其重量程度無人出其左右,簡直就是搖滾的奧林匹克。票價也是相當親民:25英鎊也就相當於現在的72英鎊(3.36%的通貨膨脹率)。
References: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318659
https://www.setlist.fm/setlist/queen/1985/wembley-stadium-london-england-5bd47f28.html
https://www.rollingstone.com/music/music-news/freddie-mercury-queen-biopic-bohemian-rhapsody-movie-fact-check-74619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die_Mercury
https://www.biography.com/news/freddie-mercury-mary-a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