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古裝電視劇(三千孤兒入內蒙)
2023-06-07 07:14:23 2
《國家孩子》劇本在上海孵化,故事也從上海開始,講述上世紀60年代,在面對自然災害困難時,內蒙古牧民群眾用草原「乳汁」把「國家孩子」撫養成人的故事。
3月5日,中共中央、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了新中國成立後「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並強調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
的話傳到上海,激起了各界強烈反響。為進一步營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濃厚氛圍,紮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上海廣播電視臺決定從今天起在東方衛視率先重播呈現這則黨史佳話的電視劇《國家孩子》。
劇中角色烏蘭其其格。她的原型是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的都貴
《國家孩子》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影集團出品,巴特爾導演、柳樺編劇、上影演員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劉小鋒擔任總發行人。該劇的劇本在上海孵化,故事也從上海開始,講述上世紀60年代,在面對自然災害困難時,內蒙古的牧民群眾奉獻愛與擔當,用草原「乳汁」把「國家孩子」撫養成人的故事。該劇自2019年9月於央視首播以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已十餘次重播。一批又一批觀眾為被黨接納的國家孩子牽動情腸,也為這則發生在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團結佳話深深觸動,而一群擁有草原般遼闊、星空般深邃大愛的「額吉」「阿爸」更是成為無數人心頭了不起的平凡英雄。
以國家關懷的溫暖角度,講民族團結血脈相傳的歲月
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因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江南地區大批棄嬰被送到上海的保育院,使整個上海面臨巨大的救助壓力。黨中央對此情況高度重視,經周恩來總理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夫主席商議,由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習仲勳同志操辦,將江南的部分孤兒送到了內蒙古。據統計,1960年到1963年,內蒙古各地先後接納了3000多名來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孤兒。在草原上,他們被稱作「國家的孩子」。
《國家孩子》從小忠(朝魯)、小魚(通嘎拉嘎)、謝若水和黃小仙(阿藤花)四個孩子登上從上海駛往內蒙古的火車開始,漸漸鋪開了他們從黃浦江到大草原這半生的命運。孩子們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加之長期營養不良,隨時都可能面臨夭折。面對這些孱弱的孩子,草原上的額吉、阿爸紛紛暗下決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將他們養大成人。
聚焦這一感人而特殊的題材,《國家孩子》並非第一部電視劇,但在專家們眼中,它又是嶄新的。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說,相比前作多以草原母親的愛為切入點,《國家孩子》格局更大,是以國家關懷的溫暖視角來重新講述往事。「將三千孤兒送往迢迢千裡外的地方,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集結了多方力量的國家行動。這次行動中,為了兌現『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諾言,國家還對收養孩子的家庭制定成文的要求,給予補貼,同時還尊重孩子的意願。《國家孩子》就是緊緊扣住了『國家』的角度,將這些社會主義中國才有的國家人文關懷展現給了觀眾。」
編劇柳樺記得自己第一次去內蒙草原採訪的情形,從蒙古包出來,已是深夜,草原上漫天星鬥,仿佛觸手可得。「而我剛剛聽到的故事更震撼人心,我沉浸在他們半輩子的命運中,所以脫口而出,取名《蒼穹下》。」後來,劇本相繼被導演巴特爾和製片人劉小鋒看見,他們說服柳樺,將其改名《國家孩子》,「他們個人雖遭遇了不幸,但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他們依舊會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國家孩子』意義深遠」。
演員也真切感受到了劇名背後沉甸甸的分量。劇中,烏蘭其其格是養育孩子們的關鍵人物,是她經過培訓成為第一批去上海接孩子的人員,也是她在專設的保育院裡開啟了「國家孩子」在大草原上的重生。角色的原型是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的都貴瑪老人。飾演烏蘭其其格的演員熊睿玲說,在草原上拍攝的三個多月時間裡,她不僅體會到所有主創對國家真摯的忠誠與熱愛,更感受到了各民族一家親的真摯情懷,「烏蘭其其格是千千萬萬草原額吉的縮影。如果說收養一個孤兒是一個母親的善良,那麼大草原收養了三千孤兒,這是中華民族的情懷,是感天動地的中國好故事」。有了黨和國家,「國家孩子」從此不再是孤兒,「民族團結」四個字化進了實實在在血脈相傳的歲月裡。
以草原社會變遷的歷程,寫個人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主題
電視劇是由一個個典型的人物故事來串聯的,反映的則是群像人生,更是草原隨著新中國發展而變遷的歷程。
導演巴特爾說:「故事不只是憶苦,更多的是思甜。不僅表現了草原父母對孩子的厚愛,也表達了成長以後的孩子對草原的奉獻。跟隨劇中長達半個世紀的故事,觀眾會看到人物的心靈史,個人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時代烙印。」
《國家孩子》的劇情跨越了半個世紀,其間,草原上的民兵連、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等帶著鮮明時代註腳的事件都得到體現。在劇本創作階段,柳樺花了兩年多時間,先後五次走進內蒙古,並長時間生活在原型人物的身邊。3000多公裡路程、近百名現實中的「國家孩子」、牧區生活的時光等,一點一滴豐滿了史詩般的故事。更可貴的是,成年後的主人公歸鄉尋根與他們年幼時來到第二故鄉的故事穿插進行,凸顯出創作者的思考——特殊時代形成了特殊的故事,而在找到終生歸宿後,「國家孩子」能坦然面對來路與歸處,開啟積極的人生。
渲染了人物個性化的情緒,但沒有渲染歷史的苦難——這一點得到了專家們一致好評。李準說:「孩子在內蒙古成家立業,但沒有忘記自己的根,也沒有因為歷史的苦難怨恨自己的親生父母。最後,他們通過理解父母而理解歷史,理解了歷史和現在的聯繫後感受到了國家的偉大。」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們看完《國家孩子》後並不會感覺沉重甚至絕望,相反,從個人命運看到草原的變遷,由小家的生活折射整個國家前進的步履,以小見大的敘事讓人看見了草原滄海桑田的巨變。如此,更能感受到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共渡難關、無堅不摧的力量。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國家孩子》也是「上海出品」電視劇的精品力作。為進一步做好黨史學習教育,上海廣播電視臺還將在慶祝建黨百年的氛圍中,繼續發揮「上海出品」的品牌優勢,播出《光榮與夢想》《功勳》等重點劇目,與觀眾共同見證黨的偉大曆程。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