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高但是不好的電影(電影居然能拍得如此驚天動地)
2023-06-04 07:59:28 3
今天毒藥君特別開心。
因為終於可以跟你們聊聊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豆瓣top250 位列29,評分9.0。
爛番茄新鮮度也有84%。
對於它,毒藥君是跪著看完的。
2012年內地上映時,成為當年最具話題度的電影,並且得獎無數。
為什麼那麼有話題度呢,因為它難拍啊。
首先,它同時挑戰了導演界公認最難拍的題材:小孩、水、動物。
其次,技術也是很大的問題,因為當年的3D技術遠不像今天這麼成熟。
為什麼獲得了那麼多獎呢,因為人家走商業路線但不放棄藝術底蘊啊。
每一幀畫面都如夢如幻,而且探討了一個關於「信仰」的課題,電影中講述的兩個版本的故事也發人深省。
先來看看獲獎記錄,還是不完全記錄▼
畫面很美,再拋兩張截圖感受一下▼
電影改編自小說《life of Pi》,它曾被認為是「最不可能改編成電影」。
一個印度少年和一隻孟加拉虎在一艘救生艇上共同漂流227天,穿越太平洋,最終獲救。
李安選擇去拍這個故事顯然是冒險的。
在這個故事裡,幾乎沒有人物對話,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消失,這種題材怎麼看都覺得用文字表現更容易一些。如何生成矛盾衝突,如何把故事講的不枯燥,如何去表現太平洋漂流的畫面都是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依照好萊塢的觀念:「觀眾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而電影需要不斷給出新的點子吸引他們。」
要拍就要拍得驚天動地,對於這件事情李安說:
「我深愛這個故事,曾經覺得它是沒法拍成電影的,因為它的內容是關於冒險、希望、奇蹟、生存和信心。故事最難改編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麼是精神力量,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神。終於,我決定接受挑戰,讓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閱讀的感動。」
▲小說《Life of Pi》
為了表現這一題材,李安決定選擇使用3D技術。可是,在這之前還沒有任何一部3D電影上映,李安也是在萌生這個想法之後才知道《阿凡達》正在拍攝。
於是,克服技術難題成為必須要面對的事情。為了做出電影中孟加拉虎栩栩如生的形象,劇組找來了三隻老虎共同飾演。然後他們找來特效大師比爾·威斯坦霍佛(憑藉《黃金羅盤》特效獲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花費半年時間製作特效。
不僅如此,劇組還在臺灣搭建了一個巨型水池,可容納6400噸水,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全自動波浪裝置水槽,它可以完成電影所需要的所有海上狀態,包括平靜海面和颶風海嘯。
當然,在電影裡,所有技術都應該為故事服務,單純的炫技做出的視覺奇觀,難以俘獲人心。對電影而言,講好故事才是正經事。
下面咱們聊聊李安是怎麼講故事的。
電影中,整個故事由成年Pi和作家的一次談話貫穿始終。
就電影的結構而言,故事開始於蒙特婁,終於蒙特婁,由成年Pi講述,尋找靈感的作家來聽。
它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作為講述者的成年Pi區別了少年Pi,他帶領觀眾從第三方介入,引領我們對少年Pi的故事始終保持好奇。而作為傾聽者的作家可以代替觀眾隨時發問,增強觀眾參與感。不得不說,李安真的很聰明。
Pi出生自印度,父親經營了一家動物園,母親是家庭主婦,在家專職照顧他和哥哥。特殊的成長環境讓他很早就開始思考神明是否存在。在13歲的Pi看來,動物和人同樣擁有靈魂並且受神庇佑。
理察·帕克是一隻孟加拉虎,也是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在動物園裡每隻動物都有名字,它也不例外。
母親是唯一支持Pi的人,她上過大學,始終鼓勵Pi去探索世界,維護Pi的純真。
父親是個無神論者,他嘲笑Pi的信仰,在他看來獸性是危險的。他把羊羔放到理察·帕克的籠子旁,用血淋淋的現實警告Pi不要再抱有幻想。這次經歷影響了Pi之後的漂流,也是讓他得以倖存的條件之一。
Pi 在17歲那年,因為動物園經營困難,全家移民,準備把動物園遷至加拿大。他們乘坐日籍貨船舉家遷徙,Pi不得不離開家鄉和初戀,甚至來不及告別。
在貨船上,為了維護Pi的素食習慣,父母和法國廚師發生爭執,日本水手出來解圍,衝突才得以化解。
▲看客是亮點~
當天晚上,貨船遇到暴風雨,Pi興奮地跑出船艙迎接風雨洗禮。可沒有想要到的是,巨浪吞噬了貨船,全家死於船難,只有艙外的Pi意外獲救。
在救生艇上,除了Pi之外還有一匹斑馬,一隻猩猩,一隻鬣狗和孟加拉虎理察帕克。很快,斑馬,猩猩,鬣狗在食物鏈的作用下相繼死去,只剩下理查·德帕克和Pi。
為了生存下去,Pi做了幾件事:
第一,製作與救生艇相連的木筏,這樣才能和理察帕克保持安全距離。在二百多天的時間裡,木筏不斷升級改造,越來越堅固。
第二,尋找食物和淡水。救生艙的餅乾和水有限,於是Pi學會了製造淡水和捕魚。
第三,做記錄。其中包括標記漂流時間,製作漂流瓶,寫日記以便在茫茫大海有事可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必須學會和老虎相處。
剛開始的時候,Pi對老虎表現出的是恐懼,為了不被老虎咬死只能想盡辦法逃避它。可是後來Pi意識到,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讓老虎知道誰才是這艘船的主人。
他用小便挑釁老虎,宣誓主權,奪走大魚,命令老虎只能吃小的。最後,他發現只要老虎不餓,自己就不會有危險,於是他用魚肉和淡水馴養這隻老虎。
危險的環境讓少年Pi始終保持警覺,而每當他稍有鬆懈的時候,上天就跟他開起了玩笑。
當Pi靜靜欣賞美輪美奐的海洋奇觀時,鯨魚打翻了他的木筏;
當他以為和理察帕克成為朋友的時候,暴風雨險些奪走他們的性命;
當他終於找到一座可以靠岸的孤島時,那座島竟然是座食人島,這讓他不得不繼續漂流。
後來,少年Pi終於獲救,老虎走進森林離開了他。
獲救後,少年Pi把這段與老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但是沒人相信,於是他講了另一個,在第二個故事裡,猩猩變成了媽媽,斑馬變成了日本水手,鬣狗是法國廚師,而老虎是他自己。
這兩個版本的故事你更相信哪一個呢?
原著小說裡,少年Pi說:「我看到的就是真的」。而當他年老之後又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其實那隻老虎根本就沒有存在感過,那是我幻想出來的,因為比老虎更可怕的是海上的絕望。」
按李安的說法,每個人心中都臥虎藏龍,它是欲望,是恐懼,他讓我們始終保持精神上的警覺。
如果沒有老虎,少年Pi或許活不下來,從對抗到相處,他沒有「馴服」老虎但卻「訓練」了老虎。是這隻老虎的存在讓他始終保持警醒,也是這隻老虎讓他在一片死寂的大洋之中有所陪伴。
深諳「儒釋道」的李安,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一個好看的歷險故事。用一部商業片去探討「信仰」,去嘗試新的電影科技,這本身不也是一場冒險嗎?
面對臺媒採訪時,他說:
「人在危險的時候反而強壯,安全的時候反而虛弱」。
作為導演的李安始終把自己放進「危險」之中。
從《少年派》的3D嘗試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4k 120幀3D,他是技術革命的先行者;
從西方文學(《理智與情感》)到中國武俠(《臥虎藏龍》),中西文化之間他遊刃有餘;
從《色·戒》到《綠巨人》,他主動嘗試各種類型。
▲李安的酒窩是不是好可愛,狗咬的
你可能會說:他敢拍是因為有人給他砸錢啊,他這樣的導演就是拍爛片也有人願意砸錢。
是啊,拍爛片他也可以在電影界生存,但他沒有。
所以,李安最讓人敬佩的不是他的才華,而是始終保持對電影的赤子之心。
他在自己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中反覆用「傻裡傻氣」形容自己。在他看來電影造夢,最重要的是「相信」,他說太精明的人做不成事情。這句話章子怡也說過,或許就是傳承自李安。
所以在選擇飾演少年Pi的小演員時,他首先考慮的是這樣演員是否相信故事。
就像《少年派》裡兩個版本的故事,真相不重要,你相信的就是真的。
▲知道李安為啥找他當主角了吧
說完故事,咱們訴一訴衷腸。
或許,要極度孤獨,才能窺豹一斑。
李安的電影裡充滿我與我,個體與世界的相處之道。
毒藥君的背包裡常年裝著一本小冊子,這個冊子是李安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附贈的一本關於《少年派》的訪談錄。
上大學時,因為看訪談都能哭成狗,我還被同學嘲笑了很久。後來,我讓他去看電影,他說他好像明白了我為什麼會哭。
▲《十年一覺電影夢》封面
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有時無法言說,但電影可以解決,李安說這是power of story telling 。
他有一句被人拿來反覆引用的話,毒藥君特別認同:
「沒有一個真心誠意的交流,生活是很空虛的,人生是荒謬的,而深層的交流不能明講,只能靠藝術,靠電影,靠這些虛幻的東西、假設的東西,在裡面交流,然後你感覺上沒有那麼孤獨、沒有那麼無助。」
大家都知道,李安曾經做過幾年的「家庭主夫」,這裡就不贅述了。後來他說,那時唯一能對抗絕望的是對電影的幻想。
最後還是用《少年派》的一句臺詞結尾吧——無論如何,不要喪失希望。
▲有沒有很「煙火氣」~~想笑就笑吧,反正我已經笑到肚子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