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扶持主播(我是主播為家鄉帶貨)
2023-06-04 05:13:57 1
拼版照片:左圖為11月13日,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村民劉海燕在果園裡拍攝短視頻;右上為11月13日,劉海燕在整理自家的蘋果;右下為11月13日,劉海燕在發快遞。
劉海燕的網名叫「醜媳婦」,她在短視頻平臺上銷售鄉親們的蘋果,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
2020年,電商經濟如火如荼。湘西的臘肉、巴東的柑橘、大涼山的綠殼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土味」特產通過四通八達的物流網,飛入了千家萬戶。
目前,農村電商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據商務大數據監測,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萬億元,同比增長7.8%。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884.1億元,同比增長34.3%。
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投身電商創業,把手機當作新農具,將傳統的農業、手工業和電商平臺深度融合,利用直播帶貨等熱門營銷方式,幫助家鄉摘掉窮帽子、奔上好日子。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7月20日,在四川省布拖縣比聰中藥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養雞場,彝族青年阿俄比聰(中)與弟弟比哈(右一)、母親一起直播(新華社記者李夢馨攝)。右圖上為7月20日,阿俄比聰在餵雞;右圖中為7月20日,工人們在分揀綠殼蛋;右圖下為7月20日,阿俄比聰在直播,推介他的綠殼雞蛋(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這個養雞場是布拖縣比聰中藥材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部分,位於四川省布拖縣木爾鄉塊只村。阿俄家的蛋雞每天產綠殼蛋近2000枚,通過電商平臺和老客戶的訂單,市場供不應求。
新華社發
拼版照片:左圖為9月3日,在海西州會展中心的直播間內,李福文在展示自家枸杞;右上為9月2日,在德令哈市尕海鎮泉水村,李福文在枸杞地裡摘枸杞;右中為9月2日,在德令哈市尕海鎮泉水村,李福文在晾曬枸杞;右下為9月2日,在德令哈市尕海鎮泉水村,李福文在搬運枸杞。
51歲的李福文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泉水村。近年來,他種植枸杞,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通過各類電商平臺,老李逐漸打響了自己的枸杞品牌。9月3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浙江省援青指揮部與電商平臺拼多多聯合啟動「海西優品雲上行」浙江—海西對口支援消費扶貧周活動。老李帶著自家枸杞,第一次在直播間對著60餘萬觀眾賣貨。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在平順縣安達種植專業合作社內,王亞鵬和母親徐苗玲通過網上直播銷售黑玉米(8月20日攝);右上為王亞鵬查看線椒的生長情況(8月20日攝);右中為王亞鵬邀請村民加入農技交流群(5月19日攝);右下為王亞鵬在電腦前錄入農產品信息(8月19日攝)。
22歲的王亞鵬是山西省平順縣南坡村人,大學畢業的他返鄉創業,成了一名新農人,投身農村電商。南坡村種植黨參、小米歷史悠久。但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銷售一直都是難題。「電商是一個推介家鄉優質農產品的好渠道,而且現在直播『帶貨』銷路也越來越好」,王亞鵬說。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10月28日,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大康村老支書李三平在直播中介紹村裡的玉米;右上為10月28日,李三平(左)在直播中推介村民手工製作的布鞋;右下為10月28日,李三平(右)在村口直播推介農產品(無人機照片)。
如今,李三平每次直播,都能吸引兩三千名觀眾,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在他的努力下,大康村的小米、蜂蜜等山貨銷路越來越廣,慕名前來的遊客也更多了。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十八洞村扶貧隊長麻輝煌(左)與返鄉大學生施林嬌(中)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一起直播推銷土特產(5月15日攝);右上為施林嬌(右)在直播中向觀眾展示炒好的臘肉(4月23日攝);右下為施林嬌(中)在工作室內和施康(左)、施志春(右)一起商討直播內容(4月23日攝)。
1996年出生的施林嬌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第一代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她和兩位返鄉大學生直播創業,做農活、烹飪苗族特色菜、唱苗歌等都是她的直播內容。目前,他們在一家直播平臺已經有了近5萬「粉絲」。他們團隊希望能通過直播平臺幫助鄉親們的特色產品拓寬銷路。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拼版照片:左圖為8月19日,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燈塔鎮碾山村村民苑麗娜在大棚內直播售賣多肉植物(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右上中下圖均為消費者網絡購買多肉後的反饋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18年,吉林省遼源市西安區燈塔鎮碾山村利用扶貧資金建起5棟溫室大棚,引進多肉植物種植項目。兩年來,項目基地種植多肉植物數百種,現有存量十萬餘盆,每年可為碾山村帶來收益約10萬元。
拼版照片:左圖為1月10日,在位於甘肅甘谷縣的麻鞋廠,牛君俊妻子郭娟(右)在網絡平臺上直播銷售甘谷麻鞋(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右上和右下為消費者穿著購買麻鞋的反饋圖(新華社發)。
甘肅甘谷麻鞋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一直有手工製作麻鞋的傳統。甘谷縣安遠鎮青年牛君俊和妻子郭娟一起創業,從製作麻編拖鞋起步,從網店到微店再到如今的直播賣貨,鞋的營銷渠道不斷拓寬。2019年,他們的麻鞋廠銷售額達800多萬元,還帶動當地周邊近2000名農村婦女增收。
11月15日,彭國飛(右)和團隊夥伴彭超文在湖南湘西芙蓉鎮錄製短視頻。2020年初,75歲的彭國飛參加村裡辦的鄉村「網紅」培訓班,並獲贈一臺智慧型手機,遂開始了他的「網紅」生涯。飛爺爺和幾名「90後」組成團隊,一起策劃、錄製短視頻,直播銷售農產品。由於風格突出、內容有趣,作品在短視頻平臺獲得眾多網友點讚。
在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怒族群眾鬱五林在自家開的客棧直播怒江大峽谷美景(11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村民李萌在網上介紹自己家養的蘆花雞(7月20日攝)。2019年初,李萌接觸到網絡直播平臺,開始在平臺上發布短視頻記錄鄉村生活,意外收穫了近百萬的粉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紅」。今年上半年,她引進了一批蘆花雞利用家裡閒置的山地散養,並在網上直播養雞賣雞,第一批4000隻雞,每隻定價200元,不到兩個月就全部完成預售。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6月29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許家衝村村民望華鑫為自己公司的茶葉直播帶貨。許家衝村緊鄰三峽大壩,擁有得天獨厚的旅遊區位優勢。當地培育發展電商物流,促進村民創業就業,構築農特產品線上線下展銷服務體系,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4月14日,新疆託里縣多拉特鄉加瑪特村電子商務服務點負責人劉志江(左)與貧困戶馬合甫扎·阿勒木賽依提一起展示銷售的產品。新疆託里縣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普及應用,開展代銷貧困戶土雞蛋、牛肉乾、手工藝品等各種產品業務。電商正在成為該縣助推農戶增收的新業態、新模式。
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4月28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水布埡鎮無臂小夥陳茲方和國網恩施供電公司員工王玲一起開展直播,助力巴東柑橘銷售。陳茲方在家鄉開網店,幫鄉親們銷售土特產,在家鄉頗有名氣。
新華社發(王祖滿攝)
4月22日,31歲的顧峻豪(左)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朱蓬口漁港拍攝短視頻推銷海產品。顧峻豪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從2019年9月起開始做網絡主播銷售海產品,目前已有12萬粉絲。近年來,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海頭鎮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直播銷售海產品。目前,全鎮有3000多戶商家從事海產品直播銷售業務,形成了集捕撈、加工、包裝、銷售和物流於一體的電商產業鏈。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9月11日,河北省固安縣宮村鎮北蘆莊村村民魏江威在直播種植的工藝葫蘆。自2018年,河北省固安縣宮村鎮北蘆莊村村民魏江威引進工藝葫蘆種植項目,並帶動周邊6個村街50餘個家庭,目前種植面積達150餘畝,銷售額達300餘萬元。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