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榮為何上吊(花榮為什麼在他墳前自縊)
2023-06-20 04:22:17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唐·李賀《雁門太守行》」
《水滸傳》是我國的名著,作者在梁山好漢的形象塑造中,不吝溢美之辭,雖然梁山好漢們都並非完美「人設」,但是都有一些方面非常優秀,在角色立場上他們也屬於正面角色,是勇於與時代抗爭的英雄。然而梁山好漢們的結局卻並不圓滿,甚至可以說都非常悽慘。
朝廷的招安是梁山好漢們命運的轉折點,雖然招安這件事情有人同意有人不同意,但是最終梁山還是接受了朝廷招安。那些極力主張接受招安的人,恐怕也根本沒有料到,這場招安會給兄弟們、給整個梁山帶來滅頂之災。
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之後,就要為朝廷辦事,梁山好漢被朝廷派遣出戰,徵討途中卻傷亡慘重,108將中有超過70位都是因此客死他鄉的。也有一些在戰役中活了下來,但是後來卻逃不過朝廷的迫害。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卻是死於自盡,一位吳用,一位花榮。花榮為什麼在宋江死後,要主動在宋江墳前自縊呢?其實結局早已註定,他一定會死。
同生共死的好兄弟?花榮和吳用都是在宋江死後選擇自殺的,但是這兩人自殺的原因卻並不相同,對於吳用來說,是走投無路。吳用外號智多星,一直擔任都是出謀劃策的角色,甚至是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他的聰明才智如果換句話說,也就是心機深沉,他的「智」被他用來利用做各種事,其中有很多可以算得上是壞事。
吳用雖然足夠聰明,但是卻並不是大忠大義之人,他早在宋江上梁山之前,就已經是梁山的重要人物,但是後來背叛了晁蓋,投靠了宋江,還與宋江一起合謀用計害了晁蓋。這樣的人忠義在他心中肯定不是首要的,所以他在宋江死後自盡肯定不是抱著忠心殉主或者兄弟同生共死的想法,只不過是走投無路。
站在朝廷的立場,吳用算是宋江得力手下,壞事做盡,而且足智多謀,這樣的人朝廷一定是不會留的。宋江死後吳用勢必也會被朝廷清除,而吳用也完全能預料到這一點,所以就選擇了自盡。而花榮與吳用不同,他沒做太多壞事,在朝廷眼裡他並非一定要死,甚至吳用也勸花榮不要自盡,花榮卻還是選擇自縊在了宋江墳前。這又是為什麼呢?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花榮的自儘是出於兄弟義氣,畢竟梁山兄弟們都已經死得不剩幾個了。但是梁山的好漢們真的都是「好兄弟」嗎?梁山標榜的是義氣,但是想想也知道,100多個人不可能個個都是真情實感的好兄弟,梁山眾人之間兄弟相稱,但本質上還是上下屬和同事關係,所有人也都不是因為義氣才跟隨兄弟的,都是因為各自的原因被逼上梁山的。
梁山角色「背後」的人物在小說之中,很多人可能會有歷史原型,尤其是一些反映歷史或者當時的社會問題的小說。只是有的原型是一眼能看出來的,有的原型卻並不明顯。而水滸傳中的很多人物,也都是有歷史「原型」的,雖然作者不會直接明說,但是會通過一些方式映射出來,比如名字、比如人設。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朱武隱喻朱元璋,楊春隱喻常遇春,陳達隱喻徐達。
以上三位是映射原型比較明顯的,也有一些並不明顯的,甚至到現在都沒有定論的,比如花榮。花榮本身的名字在歷史上是查無此人的,但是結合名字或者人物設定也可以窺探一二。花榮與宋江的相識早於上梁山,他是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經跟隨了宋江的,所以與其他的梁山好漢相比,花榮可以算是宋江的「嫡系親兵」,兩人淵源頗深。
宋江與花榮的結識是在宋江流放江州之後,在他們相識之前,有另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柴進。柴進在書中的設定是後周皇帝柴榮的後裔,後來跟隨了宋江。而巧妙的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期的時候就是在後周做事的,是後周的將領,但是後來起兵反了後周皇帝,自己拿了政權。
那麼宋江姓宋是巧合嗎?個人認為有可能是作者刻意設計的,宋江的宋即是大宋的宋,而宋江流放滄州之時先是借住在柴進家裡,後來因為一系列意外將柴進收入了麾下,這個事件可以看作作者隱喻了趙匡胤先在柴榮手下做事,後來又反從柴榮手中奪取了江山。可以合理懷疑一下宋江映射的就是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花榮的歷史原型?花榮的歷史原型到現在都是沒有定論的,但是我們可以進行合理猜測。花榮人稱小李廣,但是顯然他的原型並不是大漢的飛將軍李廣。在書中與花榮關係比較密切的就是宋江,如果把宋江看作是趙匡胤的映射,那麼花榮是可以與趙匡胤身邊的一個人物對應起來的,那就是趙匡胤的手下李處耘。
李處耘的父親是後唐的武官,也算是世家出身,而花榮在書中的設定也是將門之後;李處耘「生性勇武,尤善射箭」,而花榮也是書中的「神箭手」;花榮在書中是助力宋江奪得梁山的重要人物,李處耘則是助力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的大功臣。
所以雖然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花榮歷史原型是李處耘,但是根據人設和人物經歷,我們可以做出合理推測。而李處耘與花榮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兩人的結局了,李處耘在建立宋朝之後成了趙匡胤的得力臣子,而花榮在宋江死後自縊而亡。但是這兩人的結局不同,本質上是趙匡胤和宋江的結局不同。
趙匡胤陳橋驛兵變成功,因此跟隨他的李處耘可以加官進爵,然而如果趙匡胤兵變失敗,那麼可想而知李處耘的下場,必然是隨著主子難逃一死。所以這就是花榮在宋江死後主動自縊的理由,花榮這個人物的設定,就註定他與宋江是共存亡的關係,無關兄弟情義,宋江死,花榮必死。
當然《水滸傳》的作者並沒有明確表示過宋江就是趙匡胤,更沒有說過花榮與李處耘有關聯,這只是一家之言,根據人物做出的一點小小推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但是看故事的有趣之處就在於,作者寫出來的是大家公認的,而作者沒寫出來的,則是可以自行發揮想像的。
參考文獻:《宋史》《水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