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4部觸動我們內心的家庭電影(從幾部老電影聊)
2023-06-19 21:23:38 2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伴隨著一部又一部的熱播電視劇進入大眾視界,然後在全國範圍內火了一把。從《歡樂頌》的五美到《都挺好》中的蘇氏兄妹再到《安家》中的姑姑和房似錦、關山月,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和電影關注「原生家庭」。現在想想,好像所有電視劇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原生家庭」影響的影子,只不過是大家關不關注的區別。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這些年林林總總或多或少也看過好幾部電影了,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就用我影響最深的幾部電影來聊聊吧。
《風雨哈佛路》:麗薩和莉茲姐妹的兩條不同的路。原生家庭是燈,照亮不同的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這是一部2003年上映的電影,我是2015年看的這部電影,那年我讀大學。(對於一個讀高中的時候還不知道電腦怎麼開關機的九零後就不要要求那麼多了。謝謝!)當年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只是感動於莉茲的勵志成長,而後一遍又一遍的去看去聽這部電影,結果就是現在已經可以脫離字幕了。但是看的遍數越多,關注的點就會不同,最近我在思考:同樣的爸爸媽媽,為什麼姐妹倆有不同的未來?原生家庭到底是什麼樣的「催化劑」。
姐姐走了媽媽的「老路」,在妹妹去借衣服的時候,她告訴妹妹自己要瞎了,像媽媽一樣;妹妹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紐約時報全額獎金獲得入讀哈佛的機會。這就是赤裸裸的對比,但是好像從電影開頭就看到了不同的這結尾。
對比一:姐姐喜歡去上學,妹妹逃離學校,認為在學校使自己難堪。
想想看,這難道不是姐姐在逃避家庭嗎?家裡衛生一團糟,媽媽酗酒吸毒,感染愛滋去世,爸爸看起來很正常,很聰明,但是無法進行交流,他也在逃避現實,最後進了「收容所」。姐姐也做出過努力,她站在浴盆上沐浴,她努力去學校上學,甚至不曾缺過課。妹妹則是逃課,她只是個小女孩,自己的異味,同學的別樣眼光讓她難堪,但是她沒有放棄學習,憑藉鄰居伊娃撿的《百科全書》她能考到滿分!
對比二:姐妹倆的不同選擇,姐姐跟隨媽媽去了外公家,妹妹堅守大學路的「家」然後進了收容所。
媽媽從戒毒所出來後,選擇回歸原生家庭,姐妹二人的不同選擇也決定了不同的結局。姐姐跟媽媽回了外公家,衣食無憂吧?但是媽媽賣了她的外套,她不能去上學了,而後找了工作,但是她在走向死亡,「眼睛要瞎了,像媽媽一樣」!
妹妹的經歷更為坎坷,她以為堅守大學路的家,她的「家」就會回來,她的幸福的家!但是事與願違,因為她沒去上學老師打電話給監管部門,她被帶進了「收容所」,外公沒有去領人,所以,她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人生,她在收容所幹活,親歷了黑暗,她出來後去了外公家,然後離家流浪。
最後的分歧:媽媽的去世後姐姐的妥協和妹妹的自立
媽媽的去世把這部電影推向了高潮,沒有葬禮,沒有牧師,沒有墓碑,當掩埋之後,很快就會被遺忘。而媽媽被埋進公墓就像一道分水嶺!姐姐妥協被外公帶走,哦,姐姐已經不上學了。好友克瑞斯和朋友離開去另外的地方繼續流浪,只剩下莉茲了!她該何去何從?
或許,她可以繼續流浪,沒有了媽媽,少了一份牽掛,她可以不用去街角的酒吧尋找喝醉的媽媽了,她可以走的更遠。但是她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難走的路,回到學校,她要跳出這個圈子!試一下,堅持一下,她成功了!
我講原生家庭是燈,照亮不同的路。仔細想想,每個人的未來都是由原生家庭來選擇的,只不過是直接和間接的區別罷了!有誰敢說:我的未來我做主,和我的原生家庭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這個是逃不掉的!
《摔跤吧!爸爸》是我看的第一部印度電影。一位不得志的老爸把沒有得到冠軍的遺憾寄托在兩個女兒身上,忍受全村人的異樣訓練女兒摔跤,然後大殺四方的故事。但是,今天的關注點只在姐姐吉塔身上!
吉塔在父親的指導下順利拿到全國冠軍,然後,她進入了體育學院。從小村莊走出去的女孩兒被繁華的他鄉迷了眼,她顯得如此格格不入!為了融入,她「丟」掉了父親教的那份樸實,學著塗指甲,留長髮,吃油炸食品,丟掉爸爸教的技巧,她與父親發生分歧,幾乎與原生家庭決裂了!
然後,毫不意外,她在國際賽事上不斷失利,幾乎毫無自信可言。然後,就是吉塔回歸本心了,她減去長發,接受爸爸的指導,與教練鬥智鬥勇,當然最後她成功了,奪得了印度女性摔跤史上第一個國際冠軍。
如果,吉塔和巴比塔沒有接受爸爸的堅持,她們不會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奪得那麼多的冠軍,改變自己的命運,可能她和她的夥伴兒一樣,14歲就被父親為了換取一些彩禮嫁到陌生人家,然後生兒育女,碌碌一生!
沒錯兒,吉塔的成功足以證明原生家庭的影響的強大,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的摒棄原生家庭帶來的一切,個人的三觀很大程度上是由原生家庭塑造的,可能會有暫時的短暫改變,但是潛移默化的力量是不了忽視的!
《天生一對》是一部上了年齡的電影,幾乎和我一樣大了,講述的是因父母離異天各一方的雙胞胎姐妹意外重逢然後交換身份幫助父母破鏡重圓家庭團聚的故事。很簡單又溫馨的劇情。
不過我想要聊的是原生家庭對於姐妹兩個的性格形成的影響。兩個小姑娘都是單親家庭長大。荷娜和爸爸,女保姆崔西生活在美國的葡萄園裡,安妮和媽媽、外公、管家馬丁生活在英國倫敦。
荷娜塗綠指甲油,打耳釘,帶墨鏡,穿牛仔服,顯得更活潑和叛逆一些,但我更喜歡用「颯」來形容她。而在夏令營的表現也足以證明了,她和安妮擊劍結下梁子,然後報復行動真的不是調皮兩個字可以形容的,簡直趕超《小鬼當家》裡凱文整兩個賊的行動。
相比之下安妮是生活在倫敦的乖乖貴女,不要太安靜淑女哦,柔順長發,發箍和套裙配套,出門拎著可愛包包和小箱子,還有管家護送。
其實想想荷娜和安妮的生活環境就能知道,她們兩個都不是缺愛的孩子,區別只是爸爸帶和媽媽帶。爸爸是葡萄園主,時常帶著荷娜策馬奔騰,還有湖邊露營,廣袤的莊園也足夠調皮搗蛋折騰了,所以也怪不得荷娜比較活潑。
媽媽是婚紗設計師,她們生活在都市倫敦,外公的日常也是以看報為主,家裡的一切都由管家馬丁打理和服務,所以安妮相對來說更為安靜一些,裝扮更像是乖乖貴女,儀表款款且多才多藝。在露營地的時候活潑的荷娜擊劍竟然敗給了安妮,安妮「教訓」荷娜也只是利用擊劍讓她落水,更像是小孩子過家家。
嗯,荷娜和安妮的「殺傷力」真的不可同日而語,不同的原生家庭塑造性格也是南轅北轍,分離十一年零九個月的小姑娘的性格出現這樣的差異,可能會有人說是天生的,但是,我更願意pick:原生家庭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