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三個皇子(誰的結局堪稱完美)
2023-06-11 22:59:13 1
1722年,康熙帝逝世,胤禛即位,改元雍正。在此之前,康熙帝的兒子們為了繼承大清帝國的皇位,展開了激烈萬分的角逐,這場搶班奪權的鬥爭,史稱「九子奪嫡」。九子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皇四子胤禛成為新皇帝後,胤禵被囚禁於康熙的陵地,胤禩和胤禟被折磨致死,胤䄉被抄家囚禁,此外,卷進這場旋渦被殺、被囚、被貶的皇子、宗室、大臣數不勝數。
然而,十二阿哥胤祹卻躲過這場劫難,得以善終,一口氣活到78歲,成為康熙最長壽的兒子。胤祹還深受器重,總理康雍乾三朝的重大喪儀。
胤祹這個毫無存在感的兄弟,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十二阿哥胤祹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延禧攻略》截圖
置身事外的皇子
胤祹在康熙的皇子中是個邊緣角色。在眾皇子處心積慮要扳倒太子胤礽時,唯有胤祹展現了他的處事原則。
胤礽是皇二子,聰明俊秀,能文能武,深受康熙寵愛。然而,胤礽的皇儲地位,天然是權力中心,很多朝臣都依附在他周圍。胤礽本人也在權力的夢幻中逐漸失去理性,變得越來越專橫放縱,引起康熙和一些朝臣的不滿。隨著康熙對皇太子的惡感越來越多,1708年,矛盾的火藥桶終於被點燃。康熙指責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在廷諸王貝勒 大臣、官員,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康熙的這段話,等於宣告了胤礽政治生涯的死刑。
在父子矛盾積累的期間,其他皇子都在煽風點火,唯恐胤礽不倒臺。康熙發現,皇長子胤禔曾請喇嘛用巫術鎮魘胤礽,康熙懷疑這是胤礽精神失常的原因。胤禔因為是庶出,沒有被立為太子,一直覬覦胤礽的位子,他屢次慫恿康熙殺掉胤礽,引起康熙的不快;皇八子胤禩才具優長,野心勃勃,在皇太子搖搖欲墜時,他拉攏其他皇子和朝臣,形成自己的政治勢力,這正是經常在影視作品中提到的八爺黨,眾多大臣一起向康熙建言立他為新的皇太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這場激化康熙與太子矛盾的陰謀中,整個宮廷裡可謂雞犬不寧。
在這場廢太子的陰謀中,胤祹彷佛是置身事外的隱士,他不站隊、不參與,遠遠觀望著這場權力鬥爭的悲劇。
胤祹很清楚,自己的母妃位分低,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也根本沒有人會聚集在自己身邊。康熙四十八年,他才被皇帝封為固山貝子,而其他的皇子們早都是親王、郡王了。胤祹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就堅持著不爭不搶、自我保全的行事原則。
當然,也正因為只是貝子(康熙六十一年才被封為晉履郡王),胤祹始終在漩渦之外,沒有其他皇子來拉攏他。
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雍正上位後,對於這個始終隔岸觀虎鬥的十二阿哥沒有什麼戒心,也沒有什麼惡感,當然也就沒怎麼為難他。
皇子們的權力鬥爭。來源/電視劇《步步驚心》截圖
康熙的賞識
康熙年老體弱後,看到皇子為了儲君之位鬥得你死我活,不免憤懣抑鬱,心力交瘁。1718年,仁憲皇太后病勢漸增,腳面浮腫,七十天後去世。康熙悲痛欲絕,服衰割辮,移居別宮。他需要找一位靠得住的人來掌管清朝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總機構——內務府。他看上了做事細緻周全,且注重孝道的十二阿哥,任命他為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在職期間,胤祹辦事有條不紊,剛正不阿,令康熙十分滿意。
皇太后過世出百日,喪事告畢,康熙諭:「今大事畢,十二阿哥著停止署理內務府總管事。」 胤祹因「辦事妥協」得到康熙肯定,「深嘉之」。不久之後,康熙下旨「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黃、正白、正藍滿、蒙、漢三旗事務」。作為一個皇子中的邊緣人物,胤祹能夠掌握軍權,一因為他沒有爭權奪利之想,二是他的工作能力較強,把一部分軍權交給他,康熙感到非常安心。
胤祹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儘管手握軍權,始終不趾高氣揚,其工作能力再次得到康熙的肯定。1720年,和碩裕親王保泰之母(福全福晉、康熙嫂子)去世,康熙特派胤裪率侍衛內大臣公鄂倫岱負責經理喪事。
康熙畫像。來源/節目《國寶檔案》截圖
一年後,對胤祹信任有加的康熙再次對他委以重任,命他在每年的五月夏至時節和八月秋分時節前往太廟代康熙行禮,這是太子才有資格做的事情。
胤祹的出身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新太子,但其他皇子還是感受到了威脅,他們紛紛出動,在康熙耳邊吹風。最終,康熙決定給胤祹降職。康熙當然知道胤祹沒有覬覦皇位的心思,但是鑑於奪嫡之爭的殘酷,他也只得如此。
1723年,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後,冊封胤祹為多羅履郡王,並讓他掌管禮部。
雍正此舉有另一層的目的,就是通過提拔十二阿哥,來安撫群臣受他剷除異己帶來的惶恐之心。
不過雍正是個多疑的人,他對胤祹並非完全放心。次年,他就藉口胤祹 「治事不能敬謹」和 「將聖祖仁皇帝配享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將胤祹的爵位降為貝子。一年後,雍正又藉口允裪將懋嬪和裕嬪的姓氏寫顛倒的錯誤,將其降為鎮國公。雍正得償所願,將十二阿哥徹底從朝廷的權力中心踢開。
不過,胤祹也不在乎,他本來就對爭權沒有太大興趣,如果能就此離開朝廷這個是非之地,倒也不是壞事。不過,雍正在幾年後還是恢復了胤祹多羅履郡王的身份。
乾隆的重用
1730年,雍正駕崩,乾隆繼位。乾隆在理性上、道義上都對雍正當年對待皇兄們的做法難以認同,他一登基,就立即為叔伯迅速平反,讓還在世的皇叔胤裪負責雍正帝的喪儀,一是因為胤裪有操辦皇帝喪儀的經驗,二是他要展現自己對皇叔的尊敬之情。喪儀結束後,乾隆又委任胤裪掌管禮部與宗人府。
宗人府是個令皇族談之色變的地方,它專門用來圈禁皇族成員,誰要是進去了,不死也得掉半層皮。胤祹淡泊名利,又是個皇族權力圈邊緣的人,派他去掌管宗人府,他既不會跟皇族成員私下勾結,也不會因為私利而去刻意折磨皇族成員。可以說,胤祹就是掌管宗人府的最佳人選。
胤祹儘管年事已高,工作能力依然出色。乾隆諭旨道:「履郡王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朕意欲晉封親王。」胤裪晉升為和碩履親王。到了年底,乾隆又因胤裪辦理雍正喪儀非常妥當,無有差錯,特獎勵胤裪「郡王記錄一次」,意思是郡王已經不能加封,但表示記功一次。
乾隆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此後,胤祹因辦理喪儀之類的禮儀大事特別有經驗,乾隆便屢次安排他做類似的工作。乾隆二年(1737),乾隆派胤裪去泰陵(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至祭;兩年後,每年的祭天、亨太廟、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農,都由胤裪代乾隆去行禮。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一生中最愛的女人——皇后富察氏因病去世。乾隆日夜垂淚,胤裪自然又要挑起辦理皇后喪儀的大任。
胤裪將皇后喪儀辦得十分妥當,連喜歡雞蛋裡挑骨頭的乾隆都找不出任何毛病。之後,乾隆對胤裪更加信任,一路高升,一直做到軍機處議政大臣的位置。由於胤裪唯一的兒子早夭,為了給皇叔延續香火,乾隆還將自己的兒子永珹過繼給他。
胤裪的高升也為自己的生母萬琉哈氏帶來榮耀,這個一生都被康熙冷漠對待的低級嬪妃,終於在晚年得到現任皇帝乾隆的親自探望,還不止一次。乾隆冊封她為定太妃,滿足了她一生想要一個高階「名分」的願望。她一直活到97歲才去世,在當時可謂高壽。
清宮劇中的乾隆與皇后富察氏。來源/電視劇《延禧攻略》截圖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七月二十一日,胤裪壽終正寢,享年78歲,乾隆封其為「懿親王」,是康熙眾兒子中最長壽的。
淡泊名利、明哲保身的胤祹沒有成為皇帝,同樣的,也沒有成為皇權鬥爭的犧牲品。可以說,胤祹是康熙帝35個皇子中結局最完美的一個吧。
參考資料:
1、趙爾巽主編《清史稿》,中華書局,2015年
2、胡澤《康熙傳》,花山文藝出版社,2016年
3、許向乾《細說康乾盛世》,臺海出版社,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