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星覺醒細思極恐的電影(看完異星覺醒略失望)
2023-06-12 02:22:12 1
本文已獲得文匯報的授權
wenhuidaily
影片《異星覺醒》的第一個鏡頭,是一幕全景的星空。
忽然,一個耀眼的光點出現,在茫茫無際的宇宙中龜速前進,漸漸地,生長成宇航船的模樣。
看到這個鏡頭,我第一時間想到的電影,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在霧氣蒸騰的沙漠,遠方,一個在熱浪中翻滾的黑點,從縱深處一點點走近,一寸寸放大。
這個鏡頭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們都想拼命看清來的是什麼,究竟是一個擁抱,還是一聲冷槍。
同樣,在《異星覺醒》的飛船上,正攜帶著一個未知的火星生命,向著人類飛行。誰也不知道,此刻洋溢在它臉上的,是文明還是毀滅。
而影片,就從這裡開始。
看之前,我對這部電影還是有所期待的。
單從海報上看,我本以為是類似《地心引力》或《火星救援》的電影,是部太空災難片;可看到一半時,當神秘生命體迅速成長為軟體怪獸,我才意識到,啊,原來是《異形》;等到看完全片後,我再一琢磨,噢,鬧了半天,原來是《屏住呼吸》啊。
雖然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宇宙中的國際空間站裡,但從本質上看,這就是一部「密室逃脫類型」的驚悚片,內核上與《屏住呼吸》更為相近。
兩者都是在一個密閉空間內,有一個能力超變態的反派,對主角們展開獵殺,而主角們又逃不出去,只得在絕境中求生。
這其中,並沒有宏大的世界觀設定,也看不出構建怪獸宇宙的企圖,而只是一個小格局的追逃片。
說實話,這與最初的觀影期待,還是有一定落差的。
不信你看本片的英文名——Life,生命。何等的野心側漏?
可影片最終呈現的內容,卻撐不起這樣的主題。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我們在觀影前,要適當地調整期待。
讓我們把本片放回「密室逃脫」的框架內,再看。這回就舒服多了,完成度也上來了。
這類影片看什麼?
主要三點:敘事節奏、驚嚇點設計、意外的製造。
首先在敘事節奏上,本片的處理是不錯的。這也是本片值得一看的主要原因。
空間站裡,怪獸在迅速地長大,能力在一點點變強,船員一個個死去。其中船員的死去,就像是這個危機事件的時間刻度:6個人,每死去一個,怪獸吸血後就長大一倍,人類生的機會就少了一分。
整部影片緊張感的建立,就是在怪獸不斷強大與船員不斷死去的這種越來越懸殊的實力對比中,得以實現的。
所以,觀影全程還是可以做到「基本無尿點」的。
再來說驚嚇點的設計。
密室逃脫電影的驚嚇點,無外乎兩種類型:第一是利用空間的隱蔽性,搞突然襲擊。比如怪獸會突然出現在鏡頭中,比如打開一個不知道會有什麼的箱子或壁櫥;第二是通過刻畫反派的變態能力,製造恐怖。比如怪獸吃人的畫面,比如怎麼打也打不死帶來的絕望感…
這兩種無一例外,在影片中被反覆運用。
雖然並不新鮮,也並未做出太多新意,但是確實管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被怪獸從體內吞噬後的船員,鮮血從口中汩汩湧出,由於太空的失重環境,噴射出的鮮血像是懸在空中的一團團結晶體,呈現出一種有層次的「沙畫感」。那個畫面很具奇觀性,但同時又是一種對恐怖氛圍的表達。
下面說說意外的製造,方法有很多種。
比如「角色的黑化」,像是《心慌方》裡的探長昆廷,這個最正直的角色被逼入人性的死角,最終露出了自己的陰暗面;
比如「驚天秘密的揭曉」,像是《逃出絕命鎮》中看似無公害的白人美女,其實卻是奪命的誘餌,是一切罪惡的源頭;
比如「結局的反轉」,像是《科洛弗道10號》中的兩層反轉,它的精妙之處在於第一層反轉中看似被推翻的東西,在第二層反轉中又被證實,這是這部電影設計最精巧的地方。
而在《異星覺醒》中,角色的黑化是有苗頭的。
這裡要先吐槽一下本片的人設,太蒼白了,6個角色中的4個都是面目模糊的,唯有瑞恩·雷諾茲扮演的太空人和黑人科學家,相對是有性格的。
前者幾乎照搬了「死侍」的設定,還是一副賤賤的樣子,但可惜死得太早,只是個調節氣氛的功能型角色。
後者是性格相對豐滿的,是他將火星怪獸從一個幹細胞養成了一個生命,也是他說出那句:「其實Kelvin是無辜的,它不是想蠶食人類,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已為之。」一個典型的道德感爆棚的聖母形象。最後也是他甘願獻出自己的雙腿,讓Kelvin吸食,幫它活下去。
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並沒有把這個角色深入下去。尤其是在動機的建立上,很是潦草,自己獻身,還要拉上同伴,甚至賠上整個人類,實在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
再看影片最後的反轉。(以下含關鍵劇透,請謹慎觀看)
看完了這個反轉,說實話,我心裡有一種不適感。
我回家特意查了這部影片的相關新聞,發現它並沒有要拍續集的打算。
如果說有續集的話,雖然結尾的反轉還是破壞了這一部的完整性,但至少是一個這麼做的理由。
但如果根本沒有續集的話,這個反轉就太做作了,典型地為了反轉而反轉,為了效果而強做效果。
而讓我感到不適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營造的是一種純然的絕望。我承認,很多時候,反轉是要帶有絕望感的,但一定不是純然的絕望。
比如我們看《迷霧》,最終男主角放棄了自救,殺死了同伴、妻子並準備自殺,這時他才發現希望就在眼前,其實所有人本不必死。
這個結局挺絕望吧?是的,很絕望。可是,那並不是純然的絕望。
因為我們看到,最初那個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第一個走入迷霧裡的母親,獲救了。對不對。雖然很多人失敗了,死去了,但是最終,「愛」勝利了。
電影終究是要傳遞一種觀念的,哪怕是絕望,也會最終從絕望裡開出花來。所有不含積極觀念的絕望,最終會淪為一種無趣的戲劇效果。
由此再看《異星覺醒》的結局,是要傳遞什麼觀念呢?
什麼都沒有。
劇中人和怪獸鬥爭了這麼久,犧牲殆盡,就是為了阻止怪獸來到地球,但最後,它還是來了,並被愚昧的人類拯救。
黑暗吞噬了整片海面,女主角的嘶喊響徹天際,男主絕望地叫著「No!No!」,影片結束。
戲劇效果是足夠了,但毫不深刻,給人的心理感受也非常的沮喪。
綜上,《異星覺醒》這部影片,整體上還是一部可看性較強的電影。
但同時,它也只是一部小格局電影,沒有太大的野心,處理上中規中矩,沒有什麼硬傷,但有不少軟肋。
此外,它還破除了一個誤區:並不是有反轉的電影,就一定是好電影。
拇指閱讀
影視 | 文藝 | 新知
▼點擊「原文連結」查看歷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