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程式設計師轉行的建議(遇事不決轉行做程式設計師)
2023-09-23 16:30:10 1
遇事不決先「轉碼」——近幾年,這好像成了非程式設計師考慮轉行方向的優先選擇。
轉碼,指放棄原職業或專業,轉行成為程式設計師。通過「轉碼」這一跳板,有人在網際網路行業謀得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還有人藉此申請出國讀書工作、豐富人生經歷。但成功光環之下,是否也存在「倖存者偏差」?轉碼「上岸」之後,明天會更好嗎?
今天是1024程式設計師節,我們收集、整理了社交平臺上「轉碼」相關的貼文。倖存者偏差之下,「轉碼」成功者確實存在,但對學習能力、心態和毅力要求都比較高,而且之後的工作、學習壓力依舊存在,未來也不一定一帆風順——對於其中不少人來說,「轉碼」成功意味著新的問題同時來臨。
...
為什麼要「轉碼」?
為什麼選擇成為程式設計師?較好的薪資前景和較大的崗位需求可能是主要原因。
根據全球最大開源軟體平臺Github發布的2021年度報告,2021年全球共計有超7300萬程式設計師,新增超過1600萬人。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年網際網路產業求職指南》則顯示,國內網際網路行業中的技術崗職位數量佔比達18.1%,需求量排名第二。
從薪資上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2021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平均年薪達到114618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2倍;其年薪的增長速度也達到13.2%,在所有行業中位列第三。放眼海外,程式設計師的薪資也頗具競爭力:據招聘平臺Code Submit統計,2022年程式設計師薪資最高的國家是美國,平均年薪約74.42萬元人民幣。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儘管高薪和高需求同時也抬高了「轉碼」門檻,但甚囂塵上的「轉碼」論和在各社交平臺上現身說法的成功者們仍不斷吸引人們進入這一行業。
南都記者此前調查發現,「轉碼」討論熱潮的興起與留學或培訓機構的營銷宣傳不無關係。在搜尋引擎或者社交平臺搜索「文科轉碼」,除經驗帖外,還有留學中介或編程培訓機構的推廣——「零基礎轉碼」「如何利用5個月快速上岸」「歐陸有哪些無編程基礎也能申的轉碼項目?」「純文科背景轉碼之路」……
零基礎、短時間等關鍵信息無一不精準抓住了用戶的內心需求,算法推薦的清一色成功案例也將「轉碼」和「『上岸』概率大」聯繫在了一起。
豆瓣「轉碼失敗者聯盟」小組成立不到三個月,現在已經有4000多名組員。小組一篇貼文「討論 | 大家為什麼覺得當初自己也能轉碼呢?」中,有組員坦言「看了很多成功案例 都是名校文科生 BG(背景)也和我差不多 都很順利上岸了」「當時被學長騙了,以為學幾門基礎課,刷個100題就算轉碼了」。
也有組員認為是被鋪天蓋地的「轉碼」營銷和成功案例「洗腦」了。
「我覺得是倖存者偏差,就像看了移民中介的廣告,就覺得自己一定能移民成功。我覺得在都是只有成功者的DP(動態規劃)情況下,都得親身體會,才能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強,但其實沒有人在所有方面學習能力都強。加上很多博主不斷灌輸,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學會就能成功。可能部分為真,但就是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的,沒有一定的毅力其實很難堅持下去。」
...
「轉碼」成功需要哪些前提?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零經驗轉碼」,能夠看到諸多成功經驗分享和教程。
在這些成功者的帖子中,「轉碼」「上岸」是一件天道酬勤的事,只要付出就能成功——「付出」主要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刷題、刷實習。
圖片來源:小紅書以「轉碼成功」為關鍵詞搜索,相關帖子截圖
轉碼的學習時長從數月到數年不等。在這個過程中,有人通過Bootcamp(密集式編程課程)、線上編程課程的方式打基礎,也有人選擇通過各種網上各類現成的視頻教程有系統地自學,或是直接申請就讀相關專業的研究生。
只有學習還不夠,成功的轉碼需要結合著刷題進行。而在刷題這件事上,大部分帖子裡會提到一個叫做Leetcode的IT技術交流和算法練習網站。刷題數量因人而異,有人自稱在結合Java、Html、CSS等語言學習和項目製作後,只刷了60題即斬獲亞馬遜實習的offer。也有人經歷了近千題的洗禮,方才成功找到工作「上岸」。
數據來源:小紅書以「轉碼上岸」為關鍵詞搜索整理
由於程式設計師是一個非常注重工程經驗的職業,「轉碼」人需要擁有一定量的項目經驗。這些經驗可以通過Github或其他開源網站中的實戰項目積累,或是進入大廠實習、直接參與落地項目。南都記者查看多個「轉碼」成功帖發現,一份優秀的履歷往往需要積累3-5個實戰項目。
經歷了以上幾個步驟之後,一部分轉碼者即能夠找到大廠的實習、工作,或是收到相關高校的offer。由於「轉碼」人相比計算機專業出身的學生起步時間更晚,同輩壓力、競爭壓力也更大,因此在轉碼的過程中,堅持學習與保持良好的心態被反覆提及。
有用戶發帖稱,自己30歲開始考慮轉碼,需要面對的年齡焦慮、學習焦慮、同輩壓力都非比尋常,而在轉碼剛開始的半年內,心理壓力大到他難以承受,「快被消耗殆盡,可能剩不了幾口氣。」也因此,他總結了轉碼的幾點心理實踐「直面焦慮源,少回看過去、向前看......不必逼自己速成,扎紮實實慢慢學。」
也有文科轉碼的用戶經歷了焦慮的學習階段後,勸告後來者,「不用過於焦慮,學習代碼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把她當成一個全新的任務,一步一步攻克它就好。」
「轉碼」人都是誰?
然而,「轉碼」人的群體中,並不全是成功者。
截至10月24日,豆瓣小組「轉碼失敗者聯盟」共有248篇帖文。南都記者從中提取出了50條包含轉碼前後經歷和經驗的分享型貼文,並進行了分析和整理。
在這50條帖文中,提及到自己「轉碼」前專業的共有37條,其中,除了14名發帖人自稱從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畢業外,有高達11人稱自己畢業於文科專業。此外,有7名發帖人是理科相關專業,兩名是工科專業,還有3名自稱從「天坑專業」畢業。
數據來源:豆瓣「轉碼者失敗者聯盟」小組經驗分享型帖文整理
從發帖人畢業的院校來看,除去22條院校信息不明和1條稱自己並未上過大學的帖文,有12名發帖人稱自己畢業於國內名校(包括985、211、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強校等等),11名發帖人自稱畢業於海外院校,5名發帖人稱自己畢業於雙非一流、專科或二本學校。從這一數據來看,較好高校的畢業生可能表現出更強的轉碼傾向。
數據來源:豆瓣「轉碼者失敗者聯盟」小組經驗分享型帖文整理
至於轉碼的時間點,剔除50篇帖文中本就畢業於計算機相關專業以及未提及具體轉碼時間的發帖人,在剩餘的20篇帖文中,最早的組員於20年前「轉碼」,還有10人自稱在研究生期間選擇轉碼,其餘9人的「轉碼」時間集中在2015-2022年期間。
...
「轉碼」之後還在焦慮什麼?
轉碼「上岸」之後,大家過得更好了嗎?
豆瓣小組「轉碼失敗組聯盟」的50篇帖文中,除去就業情況不明和尚未從學校畢業、或正在實習的7篇帖文,有17人現在已經不再從事程式設計師這一行業。剩餘的26人中,明確對現狀較為滿意的僅有3人,還有8人對目前的工作情況表現出了明顯的不滿意,其餘15人對現狀有褒有貶。
不少「轉碼」成功的組員提到,當了碼農以後意識到公司編程和在學校編程完全不同,不得不持續學習彌補知識空缺,而學習並非單純的任務驅動,需要一定天賦和熱情。
除此之外,程式設計師「35歲即退休」「入行即禿頭」相較於真實情況存在著一定的誇大,但也描述了這一行業中真切存在的競爭壓力。不少組員表示擔心自己「半路出家」基礎知識不紮實,又只是因為投資回報比更高才「轉碼」,實際上並不熱愛這一行業,因此面臨著巨大的身心壓力。
也正因如此,「轉碼失敗者聯盟」裡不少組員都勸告新來者,不必急於做出轉碼的決定。有組員寫到:「其實很多時候不一定執著於『入坑』和『勸退』,有時候如果『轉碼』給你提供某種安全感,那當時就是有意義的。如果一時發現選錯了,也不用擔心人生從此萬劫不復......」
「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離自己的本心近一些,做一些讓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決定,積極結合自己的比較優勢,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多尋找一些機會,也多為自己創造一些機會,無論轉不轉碼,人生還是有轉圜的機會。」他總結道。
採編:南都記者胡耕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