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為什麼沒有嫁給羅大佑(讓張艾嘉婚內出軌)
2023-09-23 09:07:15 2
本文由八卦徒·宋叨叨原創發布,感謝您的點擊,期待您的喜歡。
羅大佑一曲《光陰的故事》,傳唱了40年。
同一首歌,不同的人聽來,就有不同的感受。
於青年,是青春的悸動,是校園裡的明戀暗戀。
於中年,是殘存的純真,是社會打磨下的變與不變。
於長者,是陳年的舊夢,是一瞬間的返璞歸真。
而羅大佑的光陰故事,則不僅有音樂,有《鹿港小鎮》,有《童年》,有《戀曲》,還有《滾滾紅塵》,紅塵裡還有4個女人。
羅大佑祖籍廣東梅縣,1954年生於臺北一個名醫世家。
自小在「竹風蘭雨」的宜蘭長大,田野、海風、鳥林給了他一個五彩斑斕的童年。
嚴厲而又不失溫情的父母,讓他這一生對家都有著別樣的深情。
5歲那年,父親給他買了一架鋼琴,自此以後,他每天都要練琴30分鐘。
幼年時期的羅大佑,玩心很重,每次被父親揪回去練琴,他都滿肚子委屈。
而父親呢,又覺得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持之以恆。
在父子二人日復一日的角力之下,練琴成了羅大佑童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也由剛開始的不情願,漸漸的變成了接受和喜歡。
不自覺間,便在心裡種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
小學三年級,羅大佑就懂得去抓歌曲的和弦,到了高中,他就開始嘗試編曲。
但在父親看來,音樂不過是課業之外的一個調劑品,兒子始終要循著父母的足跡,去行醫救人。
高中畢業,羅大佑依照父親的意志,進入了臺中的中國醫藥學院學醫。
那時候的羅大佑,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既血氣方剛,又多愁善感,關心這個世界,也關心自己。
而音樂則成了他最重要的表達方式。
入學不久,他便給余光中的《鄉愁四韻》譜了曲。
1976年,羅大佑接到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電話。
打電話的是電影《閃亮的日子》的副導演,讓他幫忙寫電影插曲,但用與不用,還要日後再說。
儘管這只是一個不確定的邀約,但羅大佑還是投入全部精力,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精心的把詞曲打磨好。
當羅大佑戰戰兢兢的「交作業」時,導演「咦」了一聲說,「比我想像中的好耶!」
最終,他的《閃亮的日子》、《神話》、《歌》全被選中。
這次的經歷不僅讓羅大佑一隻腳跨入了音樂圈,還讓他認識了影片的女主角——張艾嘉。
當時的二人,一個是在醫學院讀書的學生,一個是19歲就開始在娛樂圈摸爬滾打的女明星,縱然有緣相遇,也無心相守。
羅大佑繼續著他的校園愛情,張艾嘉則在不久後,認識了一個大她16歲的二婚男人,並不顧父母反對,和他結了婚。
羅大佑生命中的第一個女人,是和他同校讀書的護理系女生夏志仁。
由青澀懵懂,到初嘗愛果,再到風輕雲淡,一別兩寬。
兩個人一起走過了七年的校園時光,到最後只留下《光陰的故事》。
時間改變了一個人,拆散了兩個人,曾經的我們變成你是你,我是我。
最終,羅大佑以一曲《戀曲1980》向初戀作別。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02
1980年,羅大佑大學畢業,按照父母的規劃,穿上白大褂,在臺北一家醫院的放射科,當起了實習醫生。
雖然他的工作定了下來,但他的心卻一直在「當醫生」還是「做音樂」之間糾結。
糾結了一陣子之後,羅大佑終於下定決心,辭職做音樂。
隨後,他便當起了音樂製作人,為張艾嘉打造了專輯《童年》。
幾經接觸,張艾嘉為羅大佑的音樂才華深深折服。
儘管自己已為人妻,卻依舊無可救藥的愛上了他。
羅大佑對張艾嘉,亦是同樣的動心。
不僅把自己創作多年、精心打造的《童年》送給她,還專門為她創作了《是否》、《小妹》(羅大佑對張艾嘉的暱稱即是「小妹」)。
他疼惜她幼年喪父,想為她抹去眼中的灰塵。
他亦不顧她已經結婚,想拋開流言,擁著她笑看人間的無聊是非。
只可惜,到頭來卻是「情到深處人孤獨」。
他愛張艾嘉,但卻痴迷音樂。
當張艾嘉發現自己在羅大佑那裡遠沒有音樂重要時,於是這個「半點都不肯將就」的女人,果斷的選擇了放手。
多年後,兩個人都功成名就。
人們紛紛好奇,為什麼最早發現「金子」的張艾嘉,卻把他扔了。
張艾嘉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一起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愛情,可到了一定時間,他的思維就開始轉移到別的地方。
事實上,羅大佑不僅對女人如此,對這世間除了音樂以外的其他事物,亦是如此。
他是個多情的人,但絕不是個專情的人。
03
羅大佑與張艾嘉之間的感情雖然短命,但卻給羅大佑的音樂創作,帶來了不少靈感。
兩個人在一起的日子,是羅大佑創作熱情最高的一段時間。
他不僅幫張艾嘉製作了音樂專輯《童年》,還創作了個人首張音樂專輯《之乎者也》。
因為當時臺灣的唱片技術達不到羅大佑想要的音色和質感。
於是,他便委託日籍好友,將自己的作品連同曲譜帶到大阪,由當地的樂手編曲演奏之後,再寄回臺灣配唱。
由於沒有經紀公司捧,羅大佑整張唱片的製作費用,全是自掏腰包。
一向主張他學醫的父親,為了兒子夢想,慷慨的拿出了自己的積蓄,贊助了兒子大部分費用。
儘管這張專輯凝粹了羅大佑青年時期所有的悸動與才思,但當他捧著母帶去找唱片公司發行的時候,卻碰了不少釘子。
沒有人願意為這個長得不帥、沒有名氣、聲音又粗又啞,咬字還不清楚的男人發唱片。
多次碰壁之後,羅大佑終於遇到了「伯樂」。
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聽過他的母帶後,決定冒險一試。
結果,唱片一經發行,便轟動臺灣樂壇。
人們第一次發現,流行音樂還可以這樣做。
不局限於個人的小情小愛,而是上升到社會問題,家國變遷。
歌詞裡強烈的人文關懷,瞬間就引起了臺灣同胞的深度共鳴,人們甚至視羅大佑為社會的良心。
隨後他又先後發行了《未來的主人翁》、《家》兩張專輯。
就臺灣的時局而言,他創作的音樂太過「敏感」,因此,有一半以上的歌被禁止發行。
結果卻適得其反,激起了民眾的購買慾,讓羅大佑成了「音樂英雄」。
然而,胳膊終究拗不過大腿。
1984年歲末,羅大佑舉辦了《最後一個與你相互取暖的夜晚》演唱會,與歌迷作別。
隨後,他便飛去紐約。
1985年,羅大佑應張艾嘉的邀請,創作了《明天會更好》。
最終,這首歌由臺灣60位藝人共同演唱,呼喚臺灣更好的未來。
正是在這場大合唱中,張艾嘉結識了李宗盛。
當時的李宗盛初出茅廬,還是樂壇的「小李」。
發現他的才華後,張艾嘉對他大力攜,並邀請他為自己打造了專輯《忙與盲》。
而且,兩個人還發展出一段亦師亦友的曖昧關係。
總而言之,她又為樂壇發現了一位名震四海的音樂才子。
04
創作完《明天會更好》,羅大佑就將事業重心轉移到香港,並創作了《東方之珠》、《海上花》等歌曲。
幾年後,羅大佑飛往香港定居。
在那裡,他組建了自己的錄音製作公司,主要創作電影音樂。
後來他還創建了「音樂工廠」,全心全力打造自己的音樂天堂。
按他的話說,是「做著一宗歷史與未來之間的最大買賣」。
在香港,羅大佑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個女人,李烈。
事實上,兩個人20歲左右就已經相識。
闊別十餘年,又在香港重逢,這對老朋友,很快就發展成新情人。
以此為靈感,羅大佑創作了《戀曲1990》: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
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
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麼溜走
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
……
後來,這首《戀曲1990》被用作電影《阿郎的故事》國語版的主題曲,風靡大陸。
羅大佑迎來了個人音樂事業的巔峰時期!
電影《阿郎的故事》劇照
而此時的李烈,卻處於人生的低谷。
她大學時修的是新聞專業,想成為一名記者。
誰料,因緣際會之下,她參演了電影《小城故事》,踏進影視圈。
此後,她參演了《天長地久》、《上錯天堂投錯胎》、《一剪梅》等影視劇,成了一代「玉女」。
23歲那年,李烈在拍攝電影《海灘的一天》時,遇見了一個跟她父親很像的男人——毛學維。
兩個人很快就墜入愛河,最終她不顧母親反對,舍下「玉女」頭銜,嫁給這個剛從國外返臺,沒有穩定收入的男人。
婚後,他們在臺北租了間房子,日常開銷全靠李烈的積蓄。
很快,這段感情就由剛開始的「有情飲水飽」,變成了「貧賤夫妻百事哀」。
兩年後,二人正式離婚。
離婚後,李烈復出。
拍戲、接廣告賺了錢,大半都交由母親,去投資房地產。
31歲那年,李烈突然想要創業,於是和朋友投資1000多萬,在大連開了家成衣工廠,還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開了分店。
服裝生意一做,就是6年。
這6年裡,她經常坐飛機到處跑,過著「一口皮箱、一個家」 的飄泊生活。
然而,有些時候,付出與收穫並不成正比。
儘管李烈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心血,到頭來生意還是垮了。
於是,她投奔戀人羅大佑,搬進了他的花園洋房,開始了同居生活。
05
一直以來,李烈都期望找一個如父親般愛她、疼惜她的男人。
戀愛的前幾年,她和羅大佑各忙各的,難得見面,愛都來不及,根本無暇顧及對方的缺點。
可同居以後,李烈便發現,羅大佑不像父親,反倒像是個孩子,需要她處處遷就他、照顧他。
羅大佑這種才子型的男人,多少都有些常人難以理解的「痴」與「癲」。
兩個人生活在香港時,羅大佑曾一度痴迷於水族,於是他便整天泡在水族館裡。
後來,他又在家裡養魚,養水草。
最高紀錄,家裡有九個水族箱,而且還有兩個是超大型的。
可羅大佑的狂熱就像是疾風驟雨,來得快,去得也快。
沒了興趣,他就棄之腦後,留給李烈來善後。
不僅如此,羅大佑還有很多的原則,而且還會清清楚楚的告訴身邊人。
如果你明知故犯,那就是不可饒恕的「罪行」。
此外,羅大佑還有聽音樂入睡的習慣。
睡前,他總是把《歌劇魅影》開到最大聲。
李烈提出抗議時,他就會生氣地回答說:「如果我一個人生活,就沒人管我了」。
羅大佑不能遷就,她只好自己遷就。
後來,竟被訓練到音樂再大聲,她都可以安然入睡。
幾年的同居生活過後,李烈發現,她並不想和這個男人相伴一生。
正當她心生離意之際,羅大佑父親病重,李烈不忍心此時棄他而去。
於是她選擇留在羅大佑身旁,陪他一起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
她安慰他,照顧他,分擔他孝順父親的看護工作,一直到羅父去世。
羅大佑自小與父親感情甚篤,父親的離世讓他備受打擊。
一時間,身邊特別需要一個親人。
於是,羅大佑就向相戀11年的李烈,提出了結婚。
儘管婚前李烈就覺得「有問題,很多感覺都磨損掉了」。
但回想起曾經幸福的點點滴滴,她依然決定一試。
結果,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一年零9個月,兩個人就走到了非散不可的境地。
至於兩人離婚的原因,李烈含淚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從情人、夫妻到發現他像我的孩子,我們一起走過了12年。
到後來,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兩個人,幾乎不再說話。
我知道自己再也待不下去了。
06
和羅大佑在一起的這12年,李烈在物質上,從未向羅大佑要求過什麼。
沒有要過生活費,也沒有買過珠寶、首飾。
一日三餐,羅大佑吃什麼,她就跟著吃什麼。
因此,當她搬離那個「家」時,身邊根本就沒有值錢的家當。
連租房子都要硬著頭皮,向朋友借錢。
還好,李烈人如其名,堅毅、剛烈,從不肯向命運低頭。
42歲的她從負資產起步,再度創業,和朋友開了一家製作公司,當起了製作人。
二十多年的坎坎坷坷,雖然沒給她留下多少實質的財富,但卻豐富了她的閱歷、沉澱了她的思想。
擔任製片人後,她第一部電視劇《Mr.com之死》,便一舉入圍九項金鐘獎。
後來,她又製作了《摘星》、《花車假期之戀》、《臺灣靈異事件》等多部作品。
2010年,她製作的電影《艋舺》還讓她拿到了臺灣金像獎「傑出電影工作者獎」。
此外,由她參與製片的電影《翻滾吧!阿信》、《總鋪師》、《健忘村》等,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如今的李烈,特別享受現在的狀態,用她的話說,就是「愛死現在的自己了!」。
至於自己的兩次婚姻,她是這樣總結的:第一段是「兒戲」,第二段則是一出「荒謬劇」。
那兩個錯的人,讓她明白了一件事,自己愛自己比任何人愛自己都重要。
07
婚變後,羅大佑去了北京,創立了個人音樂工作室。
彼時,羅大佑把北京視作他音樂之旅的終點,新時代的起點。
在這裡,他創下了臺灣音樂人在中國大陸發展的新高峰。
此時的羅大佑,在事業上春風得意,但在情感上,卻是心灰意冷。
他還曾公開表示,這輩子不會再結婚。
誰料,不久後羅大佑又遇到了一個小他13歲的圈外人Elaine。
這個女人與張艾嘉、李烈相比,可以說是平平無奇。
但在羅大佑的口中,她卻好的恰到好處。
她對自己十分欣賞,卻不盲目崇拜。
照顧好他日常起居的同時,還有自己的生活,讓他找到了久違的心安。
正是這份心安,讓他再次想要定下來,並於2010年,與她在峇里島註冊結婚。
婚後,Elaine說想要一個孩子,沒想到,一向主張「丁克」的羅大佑竟鬆口同意。
最終,通過人工受孕,羅大佑在58歲那年,迎來了一個女兒。
自此,他生命中所有的女人都黯然失色,他無數的原則,也都被打破。
一向都需要別人遷就照顧的羅大佑,學會了如何遷就人、照顧人。
曾經桀驁不馴的「老小孩」,變成了一個拿著書包,溫情地注視著孩子的「女兒奴」。
女兒的到來,給羅大佑的人生來了一次徹底的顛覆。
甚至讓他覺得自己再次新生,又迎來了生命中的清晨。
他還曾在採訪中表示:「女兒Gemma出生的這幾年,他笑的次數遠遠超過了生命的前58年」。
高爾基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給,永遠比拿快樂」 。
羅大佑一生恣意而為,一味的向身邊的人索取愛,到老來,終於有了讓他不顧一切去愛的人。
其實,真正的快樂不是付出,而是生命中,有一個讓你心甘情願,為之付出的人。
點擊下方藍字,即可閱讀往期精彩內容:
評書大師單田芳|為什麼娶個大8歲的妻子?嗓子是怎麼啞的?
吳綺莉:撩趙文卓,戀林國斌,傷葉崇仁,風流情史不輸成龍
包養袁詠儀,最愛舒淇,讓劉嘉玲、孫佳君當情婦,這個羅兆輝,牛
註: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