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預產期該怎麼做(過了預產期再不生)
2023-09-23 14:54:30 2
「空有一顆著急卸貨的心啊,這孩子卻一點沒有動靜。「最近遇到一位預產期已超過一周的孕媽媽,因到到時間還沒有「卸貨」,急壞她了。
一般情況下,臨床上將孕期超過40周作為預產期時間,如果孕媽媽超過42周還沒有生下寶寶,這種就稱為過期妊娠。
(這裡注意:超過預產期並不等同於過期妊娠。)
民間有傳聞:男孩通常比女孩早發動,這有科學依據嗎?NO,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大家當成孕期的小八卦得了。
要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過期妊娠,孕媽媽一定要學會自我推算預產期。
預產期推算公式:最後一次月經前一天,月份 9或-3,日子數加7。
舉個例子:
如果你的最後一次月經7月21號,7-3,21 7,預產期就是4月28號。
如果你的最後一次月經2月14號,2 9,14 7,預產期就是11月21號。
其實身邊超過預產期一周不生的例子很多,有5%孕媽在40周預產期分娩,25%孕媽在預產期前後3天分娩,大部分在超過預產期2周後分娩,最後約20%在38周之前和42周以後分娩。
這也說明胎兒在37周之後,42周之前的任何一天生下來,都屬於正常。因為本身預產期也是推算值,並沒有那麼精準。但如果超過42周仍然不生,就屬於過期妊娠了,則需要引起注意。
為什麼人家都準時生了,我卻遲遲不生?看看自己是否與下面原因有關。
①預產期預測時間不對
這是比較常見的原因了,因為很多孕媽媽不記得自己最後一天月經時間,從而影響預產期推算。還有一些孕媽媽月經本身就不規則,應用了促排卵的藥物等情況下,不能正確算出預產期時間。這種情況醫生會根據以往月經時間,以及來月經時表現,以及B超檢查胎兒大小,預估預產期時間。
②胎兒過大、胎兒發育異常
胎兒頭部較大,導致頭盆不對稱,這樣該入盆的時候沒有入,孕媽媽沒能正常宮縮。另外,胎兒發育異常,比如腦積水、連體胎兒等特殊情況,都會導致臨近預產期但沒有要生的徵兆。
③孕媽媽體內缺乏激素
雌孕激素缺乏是引起孕媽媽沒有自然分娩徵兆的原因之一。
過了預產期還不生急壞很多孕媽媽,因為她們在產檢時醫生就叮囑過接近預產期要小心,因為超過預產期可能出現胎盤老化、羊水量減少、胎兒缺氧等情況。
超過預產期兩周內分娩,一般對孩子及母體影響不大。但是超過兩周還不發動,隨著胎盤老化,會出現胎糞吸入症候群、胎兒過熟症候群、新生兒窒息、圍產兒死亡等風險。
舉個例子
大學同學生五年前生孩子時,就是因為過期妊娠,最後孩子缺氧嚴重,生下來就進入ICU病房呆了一個月,天天吸氧,一直到2歲多還堅持做理療。雖然現在孩子算比較正常,但是過程非常麻煩。
有些孕媽媽以為:超過預產期就一定要剖,因此嚇的夠嗆,具體是不是這樣呢?以下我們來看一下過期妊娠如何處理?
①再等等
如果超過預產期還沒有生,醫生會讓孕媽媽做系列檢查,如果胎兒沒有異常症狀,產婦自己也堅持再等等,這時會等待寶寶發動的信號。
②催生
如果一切檢查正常,孕媽媽和胎兒都比較健康,經過產婦同意後,醫生會使用藥物催產。
③剖腹產
如果檢查時發現胎兒已經宮內缺氧,羊水過少等情況時,或孕媽媽自己身體出現異常情況下,可能會直接剖腹產。
註:過期妊娠的解決辦法不一定是外科手術的剖腹產直接解決,如果產婦和寶寶都很健康,也是可以選擇順產的。
①定期產檢,做好胎心監護和超聲檢查
超過預產期還沒有生,孕媽媽就不要再安穩坐在家裡了,該去醫院就得去,按照醫生的指示做好胎心監護和超聲檢查。
②數胎動,2小時不低於6次
隨時隨地數胎動,胎動能直接反映寶寶健康,是否出現缺氧等情況。如果胎動過少,或者胎動過多,增可能提示不正常,可能是寶寶發出的求救信號哦,所以孕媽媽要認真數胎動。如果2小時胎動不到6次,或胎動明顯與往常不同,都需要警惕。
③適當活動,多走動,多散步
即使到了孕晚期,挺著大肚子活動不方便,孕媽媽也要堅持運動,堅持每天去散步,多活動活動,對寶寶的發動有幫助。
還在孕期的媽媽們,要記住避免過期妊娠的方法
①定期產檢
懷孕期間一定要按照醫生要求去產檢,及時掌握寶寶發育狀況。這樣可以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孕期產檢一共13次,懷孕12-28周:孕媽媽應該每個月接受一次檢查。懷孕28-36周:每2周檢查一次。懷孕36周以後:一直到分娩應該每周檢查一次。加起來一共有13次最重要的檢查,孕媽媽們可不要錯過了哦。尤其孕晚期孕媽媽可以自己在家監測胎心,發現問題及時就醫。
②保持孕期規律的運動
孕期保持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同時也有利於自然分娩,預防過期妊娠。
③保持良好的情緒
不良情緒也會影響孕媽媽分娩,尤其到了孕晚期身體不適,寶寶快出生等各種原因,引起孕媽媽焦慮、緊張,這時要學會放鬆心情,學會平常心,以最佳的狀態迎接寶寶的到來。
編後語:超過預產期與過期妊娠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不管遇到哪一個,孕媽媽都不要慌,及時就醫,聽從醫生指導安排,最後祝孕媽媽們好「孕」常在。
本文為【天天話育兒】的原創內容,【天天話育兒】專注育兒領域深耕細作,默默日更,提供更專業的育兒科普。
關注@天天話育兒,了解更多母嬰育兒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