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第六次戰役情況(韓戰始於三八線)
2023-09-23 05:48:50 1
毫無疑問,我國是抗美援朝的獲勝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偉大勝利。然而,由於韓戰爆發前,半島雙方是按三八線南北分立;而雙方停戰時,仍然是大致以三八線作為停火線。這場戰爭始於三八線、又止於三八線的狀況,就給很多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這場戰爭並沒有誰勝利了,雙方戰成了平手。
而且一直以來西方國家牢牢掌握世界輿論的話語權,致使其關於韓戰的評價上始終大力宣傳是「聯合國軍挫敗了對手佔領整個半島的企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就更讓很多人感到疑惑,質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實。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說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是無可爭議的。
上圖_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評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標準有很多,但最直觀的考量指標無疑是雙方人員和財物的損失與消耗對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戰損比或交換比。所以,我們首先就從這一方面來做比較。
從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抗美援朝的第一槍,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籤訂,志願軍一共殲敵(包括斃、傷、俘三種情況)共計71.2萬餘人,其中美軍29.4萬餘人,韓軍39.6萬餘人,其餘國家軍隊2.2萬餘人。
而根據志願軍司令部作戰處於1953年8月編纂的《有關志願軍減員的幾個統計》,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共計陣亡(包括重傷不治及因戰場意外或事故死亡)11.57萬人,負傷(包括戰傷、病傷、事故負傷)22.1萬人,失蹤和被俘2.9萬人,合計36.57萬人,敵我雙方戰損比為1.9:1。
上圖_ 朝鮮人民軍俘虜了躲藏在地堡中的美軍
而從韓戰整體情況上看,志願軍、朝軍一共損失62.8萬,美聯社1953年10月23日公報中表示聯合國軍在朝傷亡為147萬;
美國國防部1954年6月公布的《美國武裝力量在朝軍事行動》記載美軍(這裡面只算美籍官兵,美軍中編入的韓籍官兵則未計算在內)傷亡、失蹤、被俘共計14.2萬,同期韓國國防部出版的《大韓民國戰爭史》記載韓軍傷亡、失蹤、被俘共計98.84萬,兩者相加為113萬(這還不包括其餘國家軍隊的損失情況),比中朝所公布的殲敵數(109.3萬)還要多。
可見就人員損失對比而言,無論怎麼說志願軍都是勝者。
上圖_ 被擊毀的美軍坦克
再看財物損失的對比。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聯合國軍共損失(包括被擊毀、繳獲、遺棄、事故損失及因故障而自毀)坦克和自行火炮1492輛,軍用飛機4268架,裝甲車92輛,汽車7949輛,各種炮4037門,消耗、損失各類作戰物資7300餘萬噸;志願軍損失軍用飛機231架,坦克9輛,汽車6060輛,各種炮4371門,消耗、損失各類作戰物資560萬噸。
這麼比較下來,志願者也是當之無愧的勝者。
上圖_ 志願軍在漢江南岸地區阻擊美軍
當然,評定戰爭的勝負自然不能唯傷亡論。是否達成了戰略目的、是否有效控制了交戰區域、是否保持了戰略主動都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標,甚至是比傷亡對比更為重要的指標。就雙方的戰略目的而言。志願軍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保家衛國,避免敵對勢力將其武裝力量推進到家門口,以便為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穩定的環境。
在戰爭最初,志願軍只計劃在平壤以北山區一帶建立起一塊較穩固的根據地,待到空軍、防空兵及裝甲部隊入朝,技術裝備水平與敵人儘量拉平差距時再視情反攻。然而,志願軍僅打了兩個戰役,就實現了上述方針,並在隨後通過兩年的拉鋸挫敗了敵人繼續向北推進的企圖,越戰越強、越戰越主動,通過擠佔中間地帶和實施積極的戰術反攻鞏固了半島北部的安全,最終迫使對手同意大致以三八線為界停火,可以說是既全面實現了既定戰略目的,又始終保持著戰爭的主動權。
上圖_ 韓戰時的三八線示意圖
反觀聯軍,其在越過三八線後,便將戰爭目標定為在1950年聖誕節之前打到鴨綠江邊,佔領整個半島。但是因為志願軍入朝參戰,不僅沒有實現,反而被打回到三八線以南。
此後,聯軍調整政策,又確定了力爭以平壤-元山這一半島蜂腰部為分界線實現停火的企圖,最後也被志願軍粉碎。在志願軍入朝後,聯軍先後提出的兩個戰略目標一個也沒達成,而且在後期越打越被動,足見其是徹頭徹尾失敗了。
上圖_ 長津湖戰役前,志願軍第9兵團將士誓師出戰
我們再看雙方對交戰區域的控制情況。
志願軍入朝時,聯軍各部已大舉越過清川江-長津湖一線,部分前鋒甚至抵近至鴨綠江。而志願軍經過第一、二連續兩個戰役,將對手全部擊退回三八線,並攻佔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半島、翁津半島。第三次戰役中,中朝軍隊攻克漢城,前鋒一度推進到三七線附近。而第四、五次戰役後,雙方形成了大致沿三八線南北拉鋸的局面。此後直到停戰協定籤訂,兩軍戰線再無較大改動。這樣算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戰線從鴨綠江向南淨推了213公裡(此處及下文皆為直線距離,戰場距離則為400餘公裡),這其中的交戰區域最後皆為中朝軍隊所控制。而聯軍則是從鴨綠江向南淨退了213公裡,這其中本來由其控制的交戰區域全部被中朝軍隊奪取。
因此,就對交戰區域控制情況的對比而言,志願軍的控制區域總的來說不斷擴大,聯軍總的來說不斷萎縮,誰勝誰負高下立判。
上圖_ 美軍炮兵在開炮射擊
最後,必須明確的是,志願軍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擊敗了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的敵人。
美軍在韓戰中,動用了除原子彈之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包括生物、化學武器,動用強大的海空力量對中朝後方實施毀滅性轟炸,在半島北部及我國東北邊境不到13萬平方公裡的地區投彈69萬噸,火力密度超過了二戰中的最高水平。志願軍不僅裝備落後,更無法威脅美軍後方。這就好比兩個人在擂臺上比武,一個是明顯的強者,一個是明顯的弱者。這樣的比賽,對弱者來說,只要在規定時間內不被打倒,而且還能打上對方幾拳,讓強者來幾個踉蹌,那絕對就是勝利。
志願軍就是在這種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的情況下,不僅將武裝到牙齒的敵軍從鴨綠江擊退到三八線,還與對手大致沿三八線進行了兩年的反覆較量,穩定了戰線,這難道還不是勝利嗎?
上圖_ 向敵人發起衝鋒的志願軍的坦克部隊和步兵部隊
值得一提的是,經歷過那場戰爭的美國人,沒有一個人說他們取得了勝利。美國政壇老手艾夫裡爾·哈裡曼稱韓戰是「一場苦澀的戰爭」(《韓戰:未透露的內情》);
美國著名軍史作家貝文·亞歷山大說:「美國人不但沒有實現半島的統一,而且因誤讀紅色中國保護家園免遭侵犯的信心和勇氣,造成了軍事、政治上的重大損失。」(《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
而聯合國軍第三任總司令克拉克上將的一段話則最為被大眾熟知:「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一一麥克阿瑟與李奇微兩位將軍一定具有同感。」(《從多瑙河到鴨綠江》)。
這些來自對手的話說明了什麼?說明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了無可爭議的偉大勝利!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貝文•亞歷山 《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
[2]馬克•克拉克 《從多瑙河到鴨綠江》
[3]約瑟夫•古爾登 《韓戰:未透露的內情》
[4]齊德學 《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
[5]徐焰 《第一次較量》
[6]軍科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抗美援朝戰爭史》
*註:文中有關志願軍及中朝軍隊的損失、消耗數字摘自《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參見(志願軍司令部)《有關志願軍減員的幾個統計》、《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報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丹東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劉升瑜同志提供的有關數據》;有關聯合國軍一方損失及消耗數字,參見《五角大樓文件,美國武裝力量在朝軍事行動, 1945–1959》,韓國國防部編著《大韓民國戰爭史》(中文譯名《韓戰》)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