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讀書筆記
2023-10-06 20:37:10
《貨幣戰爭》是一本引起很大轟動的書,長期雄踞暢銷書榜首,但這本書同時廣受爭議。《貨幣戰爭》的核心思想便是陰謀論,書裡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經濟被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這些銀行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們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美國1929的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這些銀行家甚至控制了戰爭的慘烈程度。
《貨幣戰爭》一書主要寫金融。由於文筆流暢,且引述了許多歷史典故,傳說,軼事,名人語錄等,它引人入勝,勾起了一般讀者對枯燥金融問題的興趣,這是該書的一個貢獻。但遺憾的是,該書對許多經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繆誤甚多,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言過其實,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測,肆意定論,給讀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並有可能誤導政策制定者。全書每每強調,以羅斯柴爾德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如何擁有神秘的超級權力,可隨心所欲地玩弄王權與政府於股掌之上,肆意操縱世界的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蕭條。事實是,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確曾經盛極一時,至少在19世紀是公認的最有影響的跨國金融企業,在今天的國際金融體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場地位與影響力目前已可以說微不足道。無論是按股票與債券承銷,交易及企業併購業務的市場份額,還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資產的規模,該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國際前十名,更談不上呼風喚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場了。書中宣稱,羅斯柴爾德家族是當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最大的債權人,這並不符合事實。同樣,今天的J。P。Morgan銀行經過無數次分分合合,與《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出臺前的老J。P。Morgan公司除了繼承同一商標品牌,其股權結構,組織形式,公司文化,業務與客戶基礎皆有顯著不同,市場影響力也是今非昔比。該書武斷地認定,所謂國際銀行家為一小撮利益一致緊抱一團的陰謀團體,而對現代金融體市場與金融機構之間空前激烈的競爭這一客觀事實全然漠視。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曾經盛極一時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銀行都已破產,而書中一再提到的庫恩雷波公司也已經無跡可尋。事實上,金融業是現代經濟中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之一,其產業結構與壟斷組織相去甚遠,這也就是金融創新如此活躍的一個原因。金融業也恰恰是現代經濟中最受監管的行業,其經營業務活動受到各國政府如財政部,央行,專職金融監管當局甚至國際組織的嚴格監管。書中所刻意描畫的超然凌駕於國家政府乃至國際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擁有神秘權力的所謂"國際銀行家",恐怕除了存在於作者的豐富想像中,純系子虛烏有。
《貨幣戰爭》一書稱,歷史上每次金融危機都為國際銀行家故意製造,有違基本常識。該書還聲稱,國際銀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價貨幣與通貨膨脹,也不合邏輯與情理。通貨膨脹使貸款的真實價格縮水,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損失最大,自然最倒黴。該書並沒向讀者解釋清楚究竟為何國際銀行家企冀的不是價格穩定,卻偏偏是通貨膨脹。《貨幣戰爭》一書試圖給讀者一種旗幟鮮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實立場含糊不清,多處地方甚至自相矛盾。書中瀰漫了反猶太色彩——不斷影射一些國際金融家的猶太出身背景;揉雜了極左思潮——抨擊私有化,自由貿易等市場經濟政策;極右傾向——仇視羅斯福新政與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政策;民粹主義——反精英階層,敵視華爾街,金融界與大企業;美國式的孤立主義——不信任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內的任何國際組織與機構;無政府主義——主張絕對的個人自由,並流露出對任何集中權威包括中央銀行的天然不信任;對日本的同情與反西方意識(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系西方國家金融核彈打擊所至;日本倡導亞洲貨幣基金乃"天經地義",而美國的反對屬極端不合理等)。總之,在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方面,此書是一杯奇特的"雞尾酒"。但是,《貨幣戰爭》逼真地重現了歐美銀行壟斷家族對世界近代歷史演變的重大而又鮮為人知的影響力。該書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了當今中國金融開放所面臨的潛在風險,為維護中國的貨幣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