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楊絳先生《老王》的讀書筆記【精選】

2023-10-11 13:26:45

  楊絳先生雖然已經離去,但是她是這個時代最惦記的英雄。

  《老王》讀書筆記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裡,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有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做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裡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老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只要你姓王就能稱呼,即使現在不能稱呼,將久也要稱呼。老王不知何許人也,文中只有姓沒有名,家事也略知一二,而文章選題也僅僅是老王。在這個世界上對於一個人來說,面對這樣的人應該很多很多。文中楊先生極盡歌頌老王的質樸善良的同時,字裡行間業自然流露出自己對老王的愛與同情。楊先生出生於名門望族,自小受傳統文化薰陶,我想孔老夫子「泛愛眾」思想深植於心。因此這種愛非常自然,行文中才有一種大愛無痕的感覺。

  我覺得楊先生的善良有別於老王的善,老王的善舉或許來自於楊先生夫妻倆素日對他的同情關照,或許來自於人本身的天性,或許二者兼有。因為老王到底是什麼人,什麼歷史楊先生一概不知,但是楊先生尊重老王的人格,因此,老王對其他人只是價格公道,而對楊先生一家才有特殊照顧。我想文中老王的善舉,主要來自於楊先生本身的愛!楊先生之愛來自於天性,更來自於教養。

  關於楊先生夫婦淡泊名利事跡,曾經好好的品味過,讀了此篇對楊先生的敬意油然百增,學習此篇不僅僅告訴學生,學習老王的忠厚樸實,更應告訴學生「愛而生愛」的道理。告訴學生不僅僅會唱《愛的奉獻》,更應該理解其深刻內涵。

  郭汝平,19歲,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小梁鄉辛莊村人。這是一個心硬如鐵的「殺手」:一把砍刀常年別在腿上,隨時聽候狐朋狗友們「調遣」,只要一聲令下,立馬「衝鋒在前」。刀落處,血肉橫飛,他卻面不改色,收刀離去,「從容」等候下一次「召喚」,直至被警方抓獲歸案。這樣一個「冷面殺手」,卻在運城市鹽湖區看守所充滿人性和親情的管理下逐漸敗下陣來,變得馴服甚至靦腆。2004年12月5日,終於有交待7年前把4個同村的孩子活活燒死了罪惡。7年來,警方一直在試圖解開4個孩子的死亡之謎。今年,看守所的管教幹部用真情溫暖了一個殺人犯的心。

  對郭汝平雖是遲來的愛,但是將魔變成了人。如果這愛早一些,悲劇也許不會發生。連殺六十餘人的楊新海,本想靠辛苦掙錢生活,可打工時連連受挫,人格受到傷害,因此變成了魔;最近報導的農民工王斌餘連殺四人的事件,做人最起碼的尊嚴也不存在的時候,就連殺人連喊道:活著不如死了好!還有那些馬加爵們-------真正讓人體會到: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就一點愛」,這個世界就變成美好人間!

  為富不仁變得很正常,崔永元大膽的向世人道出:現在的演藝界的德行和老一輩藝術家相比——相去甚遠!楊先生的丈夫名揚海內外,楊先生的作品也受世人矚目,是「大腕式」的人物。但是楊先生的愛灑向每一個角落,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王,她去關懷;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王,她去牽掛;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老王,值得她紀念成章。不用再說了,楊先生是真正的「大腕」,一個受世人尊重、敬仰的超級「大腕」!

  《老王》讀書筆記

  楊絳先生的散文向來得到很高的評價:「嚴謹的寫實作風使她的散文渾然本色,親切可感;對道德尊嚴的執著追求使她的散文充滿了人格的感召力;有距離的審美觀照、美醜善惡互現手法形成其散文清雅雋永、豁達衝淡的藝術風格;理性與感性緊密交融的語言使其散文既富理趣又頗具小說神韻。」《老王》是楊絳寫於1984年的一篇散文,在選入中學課本後,引起界內人士的極大關注。關注焦點是大家公認的作品文眼:「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為什麼楊絳先生每當想起老王,總是心生「愧怍」?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說,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存在之前,部分意義已經存在,在文本結束的時候,意義仍然在繼續延伸,讀者有權按照自己的「期待視野」對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在於能使人思想發育、靈魂甦醒,從而構建出自己的精神大廈。就作品本身而言,筆者認為,理解《老王》中的「愧怍」,不能離開老王生活的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想想文革中的「侮辱與被侮辱者」「損害與被損害者」,以及他們對待那段寫滿侮辱與損害的歷史的態度,弄清老王不幸的深層原因(或者說生存環境),也許更容易把握「愧怍」的真正內涵。我們不妨從三重關係入手,探索老王的「不幸」與楊絳先生的「愧怍」。

  「我」和老王——經濟關照與心靈相隔

  文章開篇就交代了「我」和老王的關係:「我」是坐車的,老王是拉車的,「坐」和「蹬」是不平等的,我們是主僱關係。一個「常」字交代了「我」照顧老王的生意,這也是老王對「我」感激不盡的原因之一。不同階層的人認識基點存在差異,情感交流必然存在「隔」的狀態,所以「我」和老王之間的交流僅限於無話找話的「說著閒話」。老王也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一種「珍惜」:「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送錢先生上醫院,「堅決不肯拿錢」,「我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與楊絳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覺到了一種從他人那裡未曾感受到的溫暖和親近,所以這種發自內心的幫助與錢無關。儘管有些時候「拿錢」,但並非出自他的本意。也正是這樣的溫情,使得老王在自覺與不自覺中,獲得一種心靈的寄託。

  「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後轉身進屋去。他趕忙止住我說:『我不是要錢。』我也趕忙解釋:『我知道,我知道——不過你既然來了,就免得託人捎了。』」這裡的兩個「趕忙」含義不同。老王是知道楊絳「轉身進屋」的動作意味著什麼,這是老王不願接受的。楊絳並沒有理解老王的心情,「免得託人捎了」,則強調非給錢不可。出於一種自然反應,面對「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裡」,「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殭屍」,「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幹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的老王,楊絳「害怕得糊塗」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趕緊打發老王走,而打發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錢物兩訖。老王知道自己行將就木,他之所以拖著「直僵僵」的病體,最後一次來到楊絳家,很顯然有他內心的考慮,彌留之際要向「我」一家做最終的告別。然而,他的苦心最終遺憾地為楊絳所誤解(或者說是拒絕),使其成為一場簡單的經濟交易。他與楊絳一家畢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楊絳與老王之間內心深處的隔膜顯而易見,雙方對他們之間交往的理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知識分子和底層勞動者在文化上、心理上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隔著一層「厚障壁」。所以,劉禹錫宣稱「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賈府的焦大不愛林妹妹。同樣,「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楊絳不可能和沒有文化的老王有什麼共同語言,有過多的交往,更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或親如家人,只能「一路上我們說著閒話」。楊絳寫知識分子與勞動者的關係並非《老王》一篇,諸如《雜憶與雜寫》中的《林奶奶》《順姐的「自由戀愛」》《阿福和阿靈》等幾篇都是這方面的內容,而「楊絳的態度是一致的,就是對下層勞動者有著一種深切的憐憫與同情,但是這種同情與憐憫又是居高臨下的」。

  老王和其他車夫們——同行與不同道

  老王的生存面臨三大困難。職業危機——「他是單幹戶」,「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情感孤獨——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麼親人了。身體殘缺——他只有一隻眼,另一隻是「田螺眼」,瞎的。和同行比,同是底層的老王顯得孤單無助,處境艱難:同行們有「組織」,有親人,有健康的身體,能看透主顧趁機弄點實惠;老王只有真誠和善良以及做人的準則。

  老王一隻眼是「田螺眼」,瞎的。瞎眼不但讓他沒了乘客,而且招致了別人的詆毀——「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害了什麼惡病,瞎掉一隻眼」,這句話所有的根據都來自惡意的臆測:「大約」——亂猜疑,「什麼惡病」——瞎估計。老王除了要忍受獨眼、獨身、獨戶的不幸之外,還要忍受「更深的不幸」——起碼的做人尊嚴被欺侮、被凌辱、被踐踏!老王的「田螺眼」竟然成為看客嘲笑的把柄,茶餘飯後的談資,人心如此陰森!我們往往習慣地認為像老王這樣的人更容易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心和幫助,我們習慣地相信好人終有好報,楊絳先生以尖利的筆尖刺破溫情脈脈的生活面紗,直指生活的疼痛和人性的黑暗,以老王身體、精神的雙重不幸促人怵惕,催人反省。「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斯為實錄」,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自孔子、太史公以來一直提倡並恪守的寫實作風,楊絳的散文創作無疑是堅定地實踐著這一文學主張:「不虛美,不隱惡」,原原本本,據實寫來。因此,老王的不幸,是一個時代底層勞動者受難的縮影,是時代的悲劇。

  面對老王的死,老李的口氣冷漠得如同魯迅《祝福》中短工對祥林嫂的態度。我們不難看出,與老王有隔膜的不僅僅是楊絳一個人,與老王同處一個階層的老李與老王也有隔膜,雖然這兩類隔膜的意義可能不同。老李不僅是老王的「同院」,而且還代他傳話給作者,大概是關係較為親近的了,老李對他竟然如此態度,其他同行就更可想而知。「埋在什麼溝裡」?作者對此,無意多問,也無需多問。「纏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這在一般看客的眼裡,就像打探他的「田螺眼」一樣,是一個頗為吸引人的話題,人性裡這裡可怕的「旁觀」,讓我們生活在冷漠裡,這只能令人更加痛心和嘆息。同是底層人,與魯迅《一件小事》中的車夫對老婦人的態度大相逕庭。

  車夫們和「我」——欺負與防範

  在《老王》中,作者把老王和其他三輪車夫作了較為鮮明的對比,認定老王「最老實」。而其他的那些車夫,也許正是非議老王、說他「不老實」害惡病瞎了眼的那些人,他們卻用小塊的冰,賺到了大價錢。

  作者在這裡將老王與其他車夫進行了對比,老王從沒有「看透」自己一家人是好欺負的,這也正說明有許多三輪車夫常常欺負、哄騙這對「不諳世事」的老知識分子。他們也許認為這對老年主顧是「老糊塗」,隨意欺哄沒關係,就像他們隨意嘲弄老王一樣。文革扭曲了人性,夫妻反目,父子陌路,人與人之間難有信任,人人自危,各自保身,一些車夫為了生計就暴露了人性的醜陋。

  文學作品往往有留白之處,讀者要「依據語境研究話語的真正含義,解釋話語的言外之意。會話含義關注的不是說話人說了些什麼,而是說話人說這句話可能意味著什麼」。解釋循環學原理告訴我們,要理解整體離不開局部,同樣要理解文本局部也離不開整體。通過對以上個細節的探幽索微,我們釐清了「我」與老王、老王與同行、「我」與其他車夫等三組人物之間的關係,基本明白了老王的生存環境。楊絳的笑「是用淚水洗過的,所以笑得明淨,笑得蘊藉,笑裡有橄欖式的回甘」,這種態度,固然主要體現了作者建立於高度智性之上的恬淡和衝和,但也體現了其中作者深厚仁者之心的內在精神底蘊。「她不是那種飛揚踔厲的作家,正相反,她有緘默的智慧。」「她對人情的觀察認識,對人世的體會感悟,對作品人物的把握描示,都比錢鍾書來得自然」。楊絳先生在作品裡展現了最高的智慧,她用最恰當的語言,向世人表達她對人性最徹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樣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繪,筆下閃耀著機智與深刻。細加體會,我們不難明白楊絳先生的作品強烈地體現作者的「觀察者」姿態,採用的是一種「走出事態之外的冷靜的審視」,理智地「看」正是楊絳作品最基本的特色之一,作品無處不在體現著一種對人性、道德以及社會制度的深切關懷與反思。楊絳的「愧怍」,是對社會責任缺失的一種自我反省,也是對整個社會道德現狀的憂慮和批判。應該「愧怍」不僅僅是楊絳一個「小我」,每一個比老王相對幸運的人都應該「愧怍」:面對老王的「不幸」,人們做了些什麼?應該怎麼做?這應該是楊絳先生在《老王》中「愧怍」的真正內涵!

  讀《老王》,我們不能用簡單感人的道德故事來遮蔽作者對社會責任缺失的反思與對道德現狀的憂慮。老王的「不幸」究竟是個人的「不幸」,還是社會的「不幸」,值得我們深思。由此看來,滬教版把《老王》編寫在「平民生活」裡,蘇教版把《老王》放在「底層的光芒」板塊中,固然讀出了文本對普通勞動者善良與誠實的褒揚,但是我們在《老王》中更應讀出楊絳先生對現實中國的思考。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散文《老王》,讓我們感受到作家楊絳的道德良知,這也是我們閱讀這篇文章的人,應該從作者身上學習的珍貴品質。

  《老王》讀書筆記

  《老王》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主人公老王生活困苦,難以維持生計,但他善良淳樸,臨死前一天還親自為作者送香油和雞蛋,表示感謝。而作者也曾接受過老王很多幫助,所以她寫下這篇散文來紀念老王以及對他表示讚揚和同情。

  老王雖然窮困潦倒,但他盡力去為作者一家人提供幫助,從送冰和送錢先生看病這兩件事中就能夠體現老王心地善良,老實厚道。在那個動亂的時期,老王誠心幫助作者可能顯得微不足道,但他的雪中送炭令作者感動,也讓我們感受到質樸的溫暖,他並沒有考慮到自己可能會被批鬥,更沒有打算謀取任何利益,正是他的這種可貴的品質,讓每一個人都能記住他--一個默默無聞又淳樸憨厚的老人,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靈。

  就是這樣一位窮苦的老人,臨死之前仍然對作者心懷感激,親自艱難地帶病給作者送來香油和雞蛋。雖然這些都微不足道,但我們能感受到了老王的知恩圖報和極其純樸的心靈,寫出了作者心中的心酸和感動。老王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的精神品質卻是許多人不具備的,他寡言少語,卻總是盡力地給予別人幫助;他生活貧苦,但從不欺詐別人,缺斤少兩;他擁有不幸,可他卻想自力更生,不接受別人同情的施捨。我們在生活中應該給予像老王這樣的人更多的關懷,維護他們的尊嚴,學習他們的品質,而不是去輕蔑他們,或者用金錢侮辱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我們也同樣要從老王的身上學習這種舍已為人的精神,盡力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來自於身邊人的真誠關愛。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