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後親屬要輸血的流程是什麼(輸血的原則之親屬)
2023-10-14 16:40:48 3
父母和孩子之間輸血,這樣的情節在影視劇裡屢見不鮮,觀眾更是會被感動得一塌糊塗,但你知道嗎?直系親屬之間輸血,可以產生一種叫移植物抗宿主病,會攻擊患者的免疫系統,對患者的腸胃,肝臟,體內造血系統等產生影響,它對身體的侵害甚至比愛滋病還要兇猛。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親屬之間輸血是最安全、最可靠的。這樣的說法是徹底顛覆了我們心中的傳統概念,原因何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直系親屬之間真的不能獻血
專家解釋說,直系親屬之間輸血可以產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它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輸進了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會攻擊患者的免疫系統,對患者的腸胃、肝臟、體內造血系統等產生影響,它對身體的侵害甚至比愛滋病還要兇猛。這樣看來,直系親屬間獻血的確會有致命風險。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直系親屬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獻血相救呢?專家解釋說,如今有一種輻照技術,就是把這種有活性的免疫細胞給殺死、滅活,讓它在輸到體內去以後不能夠再產生。
直系親屬間為什麼不能相互獻血
輸血的過程,本質上屬於移植的一種,必然會伴隨著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其中的免疫反應之一,也是最嚴重的輸血併發症之一。其發病原因簡單說來就是,供血者體內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在患者體內遷移、增殖,反客為主,進而攻擊患者的免疫系統。主要發生在輸血後1周左右,表現為獻血者的淋巴細胞攻擊受血者的器官組織,導致全血細胞減少、肝功能受損嚴重、噁心、腹瀉和皮膚黏膜出現大面積皮疹或大泡。通常這種疾病發病率為0.1%~1%,血緣關係越近,發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級親屬,即父母與子女間,發病率要高10~20倍。現在沒有有效治療方法,死亡率高達90%。
移植物抗宿主病為什麼更易發生在親屬輸血間呢?
輸血就等於是用血者身體裡來了許多「外來客」,非親屬之間的免疫淋巴細胞容易被識別、排斥。而親人間的「外來客」由於面目相似,加之受血者免疫能力低下,不容易識別。而這些「外來客」趁機「鳩佔鵲巢」,在受血者身體裡分裂、增殖,然後向受血者的骨髓等器官發動攻擊。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在非親屬用血者身上的概率非常小,可以用「罕見」來形容,但是如果是近親輸血,發生概率會翻幾倍。
血液並非越新鮮越好
電視劇裡上演的在醫院就擼起袖子獻血的劇情也是不現實的。而且血液不是越新鮮越好。剛採出來的血液沒有經過病原體檢驗,是不安全的。目前血液中心所有的血液都要經過2套試劑、2組人員進行輸血傳播病原的檢測,還要加做病毒核酸的檢測和血型確認。採出的血液按要求的溫度保存在特殊的保養液中,能夠保證在有效期內各種成分的有效性。經過保存的血液淋巴細胞活性下降甚至死亡,可以降低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率。
目前輸血技術已經進入成分輸血時代。剛採出的血液需要經過加工分離出各種成分,根據患者的需要輸給患者。如,貧血患者只需要輸注紅細胞,而剛採出的血液中含有的血漿和白細胞等成分對他沒有治療作用,卻很可能導致各種輸血不良反應。現代輸血中,除個別情況外,如失血量佔血容量的80%以上的大出血,不主張使用新鮮全血。
輸血的原則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直系親屬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獻血相救呢?專家解釋說,如今有一種輻照技術,就是把這種有活性的免疫細胞給殺死、滅活,讓它在輸到體內去以後不能夠再產生。儘管直系親屬之間輸血的問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但還是不建議直系親屬之間輸血液。實在要輸異體血時,專家解釋了幾個選擇原則:
1、就是量要少,能少輸儘量少輸。
2、輸的時候要選成分,該輸紅細胞時只輸紅細胞,不缺血漿時就不輸血漿,要輸血小板只輸血小板,選擇成分輸血。
此外,專家還強調,選擇異體血液時,直系親屬血液並不是首選。畢竟直系親屬血液相較於其他血液多一項致亡率很高的安全隱患,所以實際生活中,能不去選擇直系親屬血液的情況下就不要選擇直系親屬獻血。(作者:宗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