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大腸粿特色小吃(建甌鄉村粿事)
2023-10-15 09:31:40 1
來源:建甌市人民政府網
閩人的粿品種繁多,其製作要求精細、調味多樣、烹調考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講究的是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搓成的粿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其團圓和諧之意,最後形成一種獨有的風味,形成食文化的一個縮影。粿的真正精髓在於早已根植於千千萬萬普通人家庭中,融入節慶文化裡。
粿在閩人生活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功用。首先,粿被作為祭神拜祖的必備貢品,在祭品裡僅次於「三牲」。巧手的農婦,把柔韌綿軟的粿捏搓成各類動物模樣,祭祀祖先或神靈,用以寄託人們的一些美好願望,祈求平安。在鄉村,粿品除了用於祭祀之外,更多的是用以平時改善生活和節慶之用,蘊涵著濃厚的民間色彩。
如果說年糕以沉穩老練著稱,那麼各類粿品就是以熱鬧張揚而聞名。糕身份高貴,有著逼人的富貴之氣;粿出身平凡,其身上含著的是人間煙火之氣。
粿,米食也。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古代,粿這樣的美食在鄉民們心裡尤其顯得珍貴。故而生下來的孩子,有許多就直接叫上與粿有關的名字了,什麼黑米粿,白米粿,糙米粿,早粿,黑粿,白粿,粳米粿,粿包,粿巴,滋粿,粿包菜等等不一而足。
說起粿事,在閩北,一年當中最早粉墨登場的粿是清明粿。清明粿裡包含著鼠曲粿,艾粿,金櫻子花粿。
據說,先人逢春荒時,常採鼠麴草,艾草,金櫻子花拌其他雜糧吃或單獨吃,藉以求生。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美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詩,為我們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在這悲情畫面前,用什麼來紀念逝去的親人呢?閩北人用粿來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清明節掃墓祭祖活動中少不了粿。用粿當祭品除了表示對祖先德澤的感念,還表示對親人的無限哀思。
每逢清明時節,萬物復甦。村婦和小孩,會在這個大好時節,挎著竹籃,背著竹簍,到田野上尋找一種灰白色的小草,鄉民叫它鼠麴草。把這些草和著大米做成粿。這便是鼠曲粿。
艾粿,山村的小路邊,春天一到,地頭上會齊刷刷地冒出一大片、一大片的野艾草。鋪天蓋地的野艾草,滿世界蓬勃著生機、散發著清香。採摘下來,用糯米做成球形有餡的美食。這種粿叫清明粿,也有人叫它艾窩窩。因為艾草能產生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民間認為艾草能驅除妖魔鬼怪等邪惡東西。所以吃艾粿不但有強身健體,不生病,而且還有避邪之效。
金櫻子花粿,春夏之交,閩北山區溼氣重,採下那一蓬蓬潔白如玉的金櫻子花來做粿,有利尿、解毒、祛風驅溼之效。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這天太陽到達黃經45度,古人以此作為夏季開始的標誌。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在民間也一樣重視立夏這個日子。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裡,一到立夏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做上大鍋米粿。村子裡一片粿香。
俗諺說:「吃了立夏粿,就要捋大腿。」意思從立夏這天開始,農民就要開始下田做重活了。也就是說,真正的農忙來了。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我們這兒把立夏吃粿、吃蛋統統稱之為「鋼夏」。意思就像打鐵匠給他的刀具加上鋼一樣給自己身體進補,讓自己增加些力氣,好幹農活。從這句俗諺來看,立夏粿還有農人自己犒勞自己的意思。
中元節,家家要制米粿和龜子粿。做好的早米粿要搓捏成豬、兔子的樣子用以祭祀祖先。龜子粿,顧名思義,就是樣子像龜。古代,我們的老祖宗以龜祭典。後來活龜不好找,就逐漸以龜形的米食代用至今。
家裡頭胎小孩滿月這天,要做上大鍋滿月粿,分給左鄰右舍。滿月粿不包餡,只是搓得如鵪鶉蛋大小,用小碗裝一碗送人。這些送人的粿,一來是主人家表示對新生命的慶賀;二來就是要大家一起來祝小生命健康成長之意。
所有紅白喜事和一年一度的慶豐收要做的粿是麻滋粿。白粿、黃粿,是一種專門為過春節而準備的美食,每家每戶都要做。因為一年只做一次,一般要百斤以上。打白粿和打麻滋粿一樣,最少要三個人以上才做得成,是種集體活動,是鄉村吃食方面的一項浩大工程。
粿並不是在什麼時候都可以吃的,首先,過年不吃粿(指的是用早米磨漿做成的粿),到了臘月二十四,家裡就不能做所有的粿了。另外,家中有人坐月子時一月之內不能做粿,但滿月這天要有滿月粿;有人生重病時也不能做粿,若是家中有老人過世,出殯後,至少要等六十日才能做粿。據老人們說,做粿是熱鬧,且要動刀,被認為不祥。那菜刀在鐵鍋上鏟鍋巴會發出刷刷刷的刺耳聲音。這聲音對神靈,對逝者都是一種極大的不敬,對小孩,對病人不好。
辦喜事時打麻粿,用的是白砂糖拌芝麻或拌豆末(即黃豆用火炒熟,磨成細末);憂事(即喪事)時只用紅糖,不放芝麻之類的東西去增加香味。
閩北一帶,每年的秋收後,村民要吃「洗格粿」。『格』是閩北人用以打穀子的農具,四四方方,用時三面圍一張竹蓆,格裡放一架小竹梯。穀子收完後,這個「格」就要洗淨,收藏起來,等到明年秋收時再用。出於對糧食的崇拜和對勞苦功高的格的愛護,這裡的人就把歡慶豐收的粿,叫做「洗格餈粿」。村子裡吃洗格餈粿時,是集體進行的,米也是大家湊起來的。吃時只有粿,沒有菜,也不要桌子,大家站著嘻嘻哈哈地吃,吃飽就行。
黃米粿,傳說這種食物的得名跟黃巢有關,是黃巢出徵時跟山中一名樵夫所學,因黃巢大軍深得民心,故民眾都積極響應而制米粿以助義軍。此後,米粿因被義軍徵用而聞名,民眾亦因為紀念黃巢義軍而把此米粿更名為黃粿。黃粿是閩北民間極富特色的粿,傳說,吃上黃米粿表示本年的豐收,預示著來年的希望。(來源:建甌時空 作者:陳理華)
,